鹽昆布三角飯糰保存方法

朋友從北海道玩帶回來了一包”鹽昆布”給我,從沒有用過這個東西料理的我,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要做些甚麼東西,看著包裝上有鹽昆布義大利麵的作法,的確可以來試試,但想到家裡有義大利麵的保守衛道人士(就是喜歡單純奶油、鹽巴、灑新鮮起司,千篇一律的做法),又覺得這款鹽昆布義大利麵只能做給自己吃。

某次看到了鹽昆布三角飯糰拌上炒蛋碎,感覺是簡單易行,昨天嘗試了一下: 一杯米煮好後,拌上10克的鹽昆布和一小匙的麻油,放入三角飯糰的容器中壓成型,直接放到冰箱冷藏,待會開飯時吃。

接著準備炸椒鹽排骨,難得買到切的夠細的肋排(通常只能買到將近十公分寬的),另外洗了沙拉菜,夏天比較喜歡清爽的組合,與其把椒鹽排骨配熱飯熱菜,我覺得像蝦鬆或是韓式烤豬五花這樣,包生菜的版本更清爽。

鹽昆布飯糰很好吃! 不難想像鹽昆布除了提供鹹味還有鮮味,至於口感上就像切了極微細絲的海帶,原本以為老公會不捧場,誰知道他竟然自己主動想嘗試,而且還說這個口味他可以接受,真是喜出望外。

問題來了,多出了一顆飯糰吃不完,照以往的經歷,冰隔夜會因為”澱粉老化”而米飯變乾硬,就算稍稍使用微波爐也無濟於事,上網找了一下保存方法,主要都是在加強”保水”上,因此我把飯糰仔細地用保鮮膜裹好(幾乎是包了兩層),噴濕一張餐紙巾,一同放在保鮮盒當中

隔天早上(大約是過了12個小時左右),我半信半疑地打開來直接吃一口,竟然完全沒有乾硬! 這樣一來,我也可以把鹽昆布飯糰列入出門野餐的選項,之前一想到要早上煮鍋飯才能包飯糰,覺得太麻煩而作罷,現在終於可以前天晚上先做好,腦中閃過各種三角飯糰的口味: 蔥燒豬肉、韓式泡菜豬肉、美乃滋鮪魚…等等,出遠門的野餐終於可以擺脫只有法棍三明治的選擇了!

<林聰明沙茶火鍋 家的味道>

從圖書館的電子書庫借了這本書來看,在書中我們除了能看到佳慧的家族史之外,也看得到嘉義歷史,另外更能進一步了解她如何在推廣在地文化上不遺餘力。

Netflix來拍攝紀錄片這段過程,是我覺得這本書當中最特別深刻的橋段,除了過程很新奇精采外,我最大的感觸是台灣教育在文章力訓練上是缺乏而薄弱的。Netflix在作此集紀錄片時,應該就是緊抓著“繼承家業”這個主軸去發揮,可想而知他們的問題會圍繞在這個主軸上去發展,另外,細節是牽動人心很重要的地方,因此他們會各方去探索佳慧的心路歷程和生活經歷中,有沒有哪些細節很”具象”。

我特別記錄下 Netflix團隊面試時的問題:

(佳慧說她很訝異Netflix 沒有問到任何這個料理為什麼好吃或是飲食方面的資訊,問題都是申論題)

  • 請問你在面對困難中,你是用甚麼方式去克服情緒?
  • 最印象深刻的挑戰?
  • 你跟家人之間的關係如何?
  • 如果在衝突中,你們如何修復彼此的關係?
  • 平常沒有工作的時候,興趣是甚麼? 你與家人會一起做甚麼?
  • 你的人生規劃中的願景是甚麼?
  • 傳承中你覺得最辛苦的是甚麼?
  • 味道對你而言是甚麼?
  • 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做甚麼? 

從一個文章力來看,其實我會覺得Netflix作的事前工作都相當合理,也是意料之中,但佳慧覺得很驚訝於這些如哲學般的申論題,而沒有問飲食或如何製作,這也是因為台灣大部分的美食節目或是部落格,多半是平舖直述哪裡有好吃的流水帳,有時可能詢問店家怎麼製作,大概就是如此。申論題大概是上了大學會比較多申論題,然而在法國,國文或是哲學考試從來沒有多選題,永遠都是申論題(大概只有考駕照時的筆試是多選題吧) 。

Continue reading “<林聰明沙茶火鍋 家的味道>”

日本炒飯的八角盤

我一直對日本炒飯使用八角盤感到好奇,而且不只是八角形狀,通常這種盤子會有個高台。試圖找了資料來看,目前看到的說法其實只是八角的設置,於自於八卦的文化意象,日本人認為是好運的象徵,或許八卦的鎮煞也意味著”避凶而趨吉”,因此是好運和善緣。

古代から「八卦文様=占い・世界の予測」「八卦文様=魔よけ」として、「縁起のよいもの」として捉えられていた、といえそうです。そして、八卦の配置に適した器の形として、八角形があったということも。

https://q.hatena.ne.jp/1156855080

古来中国の風水では八角形は8方位を意味し
全世界の森羅万象から幸せのエネルギーを
もらえる形とされていたからです。そのため
中華食器の中にも八角形を取り入れたと
されています

參考資料: https://puchiecho7.hatenablog.com/entry/2023/04/28/163636

Yahoo!知恵袋

中華皿でよく八角形のものがありますが、その形状に何か意味 …

另外也是對於中國宮廷美食一種浪漫幻想,用”チャーハン皿” (炒飯盤)去搜尋,幾乎等同於搜尋八角高台盤,其中鑲龍鑲鳳的圖騰還真的不少。高台器皿的設計,的確很像古代的食器,此外炒飯使用略帶深度的盤裝,主要還是有讓熱氣散發(炒飯吃起來才不會濕濕軟軟的,略帶深度則是容易使用湯匙舀取吃。

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這種素雅的青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式湯匙的日文也相當具有詩意: 散蓮華 (ちりれんげ)。通稱是レンゲ 如同散落的蓮花瓣一樣, 這意象也太美了吧。

日本傳統飲食湯品是直接就口的,不像我們有使用湯匙的習慣,然而炒飯的性質關係,很難單純使用筷子食用,因此在日本的炒飯特色,除了八角盤外,還會附上レンゲ的中式湯匙。

充滿鑊氣的炒飯,用炒飯的大湯勺直接扣在八角盤上的特色,大概是多數日本人的中華美食的印象之一,甚是有日本人覺得沒有裝在八角皿上的炒飯,就沒有了炒飯特色!

看了這麼多炒飯的八角皿和炒飯,實在很想去日本餐廳吃個炒飯了…

黏土層上的房子

法國這幾年常常出現的乾旱問題,除了農業上大受影響,另一個更直接的影響是房子的安危,尤其是位於黏土層上的房子,當旱季過長時,粘土層會因為缺水而壓縮,造成地層凹陷,導致上頭的房子產生裂痕,而一旦大雨來臨,黏土層又快速充水後膨脹,房子在這樣一縮一放的情況下,就有可能發生崩塌。(Retrait gonflement des argiles)

另外,如果房子周遭又有大樹的話,對於這個黏土層的收放現象也有負面的影響,畢竟一旦乾旱,大樹的根系會盡可能在土壤裡找尋水氣,因此更容易加深了乾旱時黏土層的水分的流失。

至於如何判別所處的地方土壤如何,除了看官方的研究報告外,其實也可以做個小實驗,將土壤放在手心上像玩黏土一樣揉成條狀,如果完全無法成型,那土壤就是砂質、如果成條狀時,揉細的過程中會有鬆落,那屬於limon(岩土),至於可以像黏土一樣完美成條狀還帶光滑感,那就是黏土層了。

我作了自家的土壤測試,比較接近岩土,加上看官方的資料,我們所在的位置並不是危險地帶,這下也放心了不少。

也可以取一把土放在玻璃罐中加上水靜置,看沉澱的分層比例,砂質最重會在下頭,接著上頭會是岩層,最細的就是黏土層了。

去年夏天,正當我發現後院外頭的大樹上長了一個巨大的菇類:

不到兩三天就發現有專業人士來將這棵樹給砍了,從照片的草坪可以看的出來,整個夏天乾旱的不得了,整個草坪都焦黃了。

每當有樹要因為生病的原因而被移除時,都會覺得捨不得,然而,現在當我知道緊臨房子的大樹其實在乾旱時節會造成的隱憂,就轉念覺得這樣也好,畢竟我們自家已經有棵年紀不小的櫻桃樹(因此紮的根系非常深廣,吸水量應該也不小)

不曉得為什麼砍掉的樹幹要這樣畫格紋呢?

關於法國境內的黏土層縮放危險評估可以參考以下官方連結: https://www.notre- risques/les-mouvements-de-terrain-et-les-erosions-cotieres-ressources/article/le-retrait-gonflement-des-argiles

幾乎全境沒有危險的是布列塔尼區,這也不難理解,他們靠海的區域非常大,多半是砂質土壤。然而比較嚴重的區域是西南方。

蒙特梭利和華德福的起源和初衷

前幾天和朋友聊到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她和我提到有認識的朋友在經營華德福教育,她搞不清楚兩者到底有甚麼差異,這讓我想到我之前剛好看到一個影片,是一位在家落實蒙特梭利的美國媽媽所簡介的比較。

隨手好奇延伸看了一些資料,覺得要先來寫個心得,不然會越看越多,沒有收斂。我對華德福其實不熟悉,幾乎是看了影片時才知道有這個學派,對於蒙特梭利倒是比較有涉略,育兒這兩年多來,我很感謝有這樣的指引,把小孩當成一個”全人”來觀察,重視小孩的自主學習和專注力培養,選擇玩具時能屏除行銷術語,從手眼協調和感官刺激的本質上選擇玩具,也能在生活用品上”發現”玩具。

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兩者比較,蒙特梭利強調小孩的自主學習還有手眼協調,華德福則是強調想像力的培養,前者會有家務學習(因為強調自主獨立;生活作息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有人說蒙特梭利沒有pretend game(例如扮家家酒),但他們有oberservation tour讓小孩站在tour上,以方便使用到流理台,和大人一起參與廚房準備工作; 而華德福則是不強調數理或是閱讀,七歲前就是天馬行空就對了,有音樂、有帶動唱跳、有故事、也有很多手作創意。

蒙特梭利的起源來自Maria Montessori,這位在19世紀末義大利當時少數的女性醫生,更是選擇進入心理學的醫生(唯一女性),為何來自義大利,但蒙特梭利的學派卻主要從美國流行,主要是因為蒙特梭利的學校在墨索里尼時期被利用來從學制裡落實政治意識形態教育(墨索里尼本身也是教師出身的),當Maria意識到這樣的操作後,便決心離開義大利來到美國,隨著她離開,義大利境內就完全抹滅到她的教學理念精神。

Maria當時在羅馬的貧民區成立了一所幼兒園,她用著理科的觀察實驗精神,有系統的改革了學前教育中許多偏見和忽視,原本許多被認為是發展落後或是智力有問題的小孩,都透過了她所設計的手眼協調玩具和各種加強肢體發展的遊戲,最後都能發展成和一般小孩無異。關於這樣的初衷和起源,我真的很欣賞蒙特梭利的精神,因為她的體察和落實,讓這群原本如同動物圈養般的小孩–被剝奪了求知和探索世界的機會(真的是關起來,每天發呆,無所事事、非常可憐),因而一輩子受到忽視和歧視–能夠得到協助。這就是蒙特梭利的初衷: 在孩童”求知、渴求探索和獨立自由的本能”上給他們一臂之力。

而華德福學校其實一開始是 Rudolf Steiner 受託於一間位在斯圖加特,名為Waldorf 的雪茄工廠,為員工小孩們所成立的幼兒園。另外一提的是,其實這樣由企業成立給員工的幼兒園在20世紀上半葉,也不是只有Waldorf而已,法國也有這樣給員工小孩的幼兒園,但是沒有發展成華德福體系。

無論是蒙特梭利或是華德福最後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另類學前教育體系,其實都有地利人和的有心推動(例如蒙特梭利的獨子和其孫子後來也是推動蒙特梭利的一員),之所以會在現今看來是菁英教育,主要是因為這兩個教學理念都需要教師非常高的個人關注,無法照本宣科或是大量複製,因為非常強調小孩的自主性和適性發展(如果加上華德福”靈性、藝術性”的發展),師資的培訓上門檻也會比較高。更不用提到當這兩個學系在發展擴大時,學前教育還是一個尚未成熟的理念,當時能夠注重到學前教育和願意花錢投資的,也通常是收入較高的階級。

我寫這篇絕對不可能是公平的比較,因為資訊實在太不對稱了(也就是我對華德福的涉略少),加上我讀到Rudolf Steiner對於種族有一種階級高下的理念: 白人是會思考intellectual class,而黑人則是”活在當下”(只會受慾望所控制之類的”),每個族群就該生活在他們”原本”的地方,在歐洲的黑人是個惱人的存在。

儘管不能以言廢人,但我對於這種有階級高下或是優越感的知識體系是反感的,沒有比這樣的知識論更容易成為迫害和操控的工具。儘管華德福強調的靈性發展,甚至輪迴等等,我覺得對於有佛教背景的我們,是不難理解,但一旦有心人操作,也很容易走偏成為邪教吧…

但我還是覺得華德福在身心靈和著重想像創意,還有強調音樂律動這些,非常可取,的確需要多多陶冶這方面(我說我自己…)

一些參考資料(沒全部列出來):

https://www.bbc.com/news/education-28646118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19/parenting/waldorf-school.html

https://oumaya45.fr/la-pedagogie-montessori-est-elle-reservee-a-une-elite/

法式的海鮮白酒奶醬食譜

不同於台灣,海鮮料理多半是料酒清炒,法式中蠻常用白醬類去呈現。這或許也有區域差異,地中海一帶海鮮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清炒清湯類也蠻常出現,然而往北走,其實海味多半是冬天的豐收。

例如生蠔來說,用法國的俚語來記,有”R”的月份,十一月到隔年四月(由來可以看以下影片介紹)。而淡菜,有個說法是月份bre結尾的,也就是九月到十二月。

冬天冷颼颼的季節,吃著奶醬味的海鮮類或許就可以理解了。海鮮白醬類當中,可以是純粹奶油白醬(布列塔尼式 a la bretonne) 或者是加入白酒類: Sancerre、Sauternes甜白酒(利口酒)、或者餐前酒精類的Noilly Prat..等等皆可。

這類型白酒奶醬作法通常會是用奶油把切碎的洋蔥丁或是紅蔥頭丁(越細碎越好)文火炒香、灑點麵粉(以增加醬汁稠度): 加入高湯會更濃郁,接著加入白酒煮滾,最後再加入鮮奶油後,要開到微火煮至微滾,切記鮮奶油不要久煮和大滾,法式料理是相當溫柔的料理,尤其對我們習慣大油快炒的民族,要特別學習的中小火烹煮技法。

另外有一種作法,我覺得很像濃郁的海鮮濃湯 Navarin de la mer:(醬汁有加入顆蛋黃混入鮮奶油,因此顏色較為淡黃),連結網頁還有一個表格,可以依照人數顯示個食材的比例。我找的這個食譜是沒有放白酒的,但一樣可以添加。

做法簡單來說就是在用奶油炒香洋蔥丁時,加入想加的蔬菜炒到香軟(蔬菜水分很多,所以要先炒到水份蒸發),食譜中加入的是節瓜、蕪菁、馬鈴薯、紅蘿蔔,加入高湯,大約炒個15分鐘;接著放入海鮮(魚塊、蝦仁、干貝),中小火煮10分鐘後,先取出海鮮類,接著在鍋中放入拌入一顆蛋黃的鮮奶油,文火煮,攪拌直到醬汁濃稠,再把海鮮倒回去,攪拌煮個兩分鐘,融合一下味道就可以裝盤。

其實這個Navarin de la mer,我自己煮的時候會稀釋成很多湯(就是加很多鮮奶油,或者怕熱量太高,可以用鮮奶替代,但如果是後者,那在奶油炒蔬菜時要加點麵粉,才能讓湯汁濃稠)

法國今年冬天干貝大產,而干貝在法國節日蠻常用帶殼的方式呈現,常見焗烤版本是不用另外加起司焗烤,純粹是奶醬灑點麵包粉焗烤的效果。

一樣是上述的白酒奶醬先準備好,烤箱預熱180度,干貝放進干貝殼中、加入預先炒過的蘑菇片(可省略)、淋上白酒奶醬,盡量放在上層烤10分鐘,海鮮類的東西盡量要快火煮(10分鐘內),它特殊的蛋白質鏈結久煮容易像橡膠皮較不美味了。

法式料理中的醬汁 deglacer

許多人會以為法餐中的醬汁很困難,但我覺得在日常料理時,法式料理和醬汁的準備反而是比較簡單的。

我常做的方式是懶人deglacer的方式: 利用煎肉排/魚排(鮭魚之類的)的熱鍋,加上鮮奶油去收。起鍋前可以加點巴薩米克醋(我的意外嘗試),除了色澤更好,風味也更有層次,可再加入現磨胡椒粉。

煎肉排和魚排有幾個小細節:

  1. 如果有水份要用餐巾紙吸乾,肉類其實不要放在自來水清洗,這個動作不但沒有清潔作用,反而讓水槽有遭到感染的風險。
  2. 灑鹽和胡椒粉。灑鹽除了有去腥的作用,其實也能再度帶走表面的水分,讓油煎的過程,減少噴油,此外,表面也能快達到香煎的漂亮色澤(鹽分和蛋白質還會產生化學作用…這就之後再說了)
  3. 熱鍋先用一點一般用油,因為鍋子要非常的熱才能放進肉排/魚排,適度加入奶油一起油煎。
  4. 起鍋的肉排餘溫會讓肉在更熟一點,因此不要煎過頭了。

接著醬汁的做法(比較專業)可以參考這個影片:

影片中3’11”就是deglacage,主廚說可以使用波特酒或是水,但不管哪種,記得煎肉排時的油脂不要太小氣,因為醬汁的濃稠很大的原因就是油脂的乳化啊!

加入高湯後,開中大火,讓醬汁煮到類似糖漿般濃稠,鍋底那些像似”煎焦”(但如果焦黑就不能這樣做了喔)的精華都要利用鍋鏟(我用矽膠鍋鏟)刮入醬汁中。接著加入鮮奶油,轉小火煮,起鍋後趁熱加幾塊奶油。

做醬汁的過程都要不斷攪拌使其乳化。

試作葡式蛋塔和夏威夷堅果塔

某晚睡前的Youtube時間,隨機出現了一個韓國食譜影片,內容是葡式蛋塔的製作,好奇心驅使下,認真看了一遍,覺得步驟雖然多了一點,但一點也不繁雜,只是需要耐心: 三次摺疊、放置冰箱(1小時、30分鐘、30分鐘),除了這個步驟比較費時外,基本上,算是一個簡單的甜點。

我覺得這個甜點值得自己做的原因,還有一點(相當重要),那就是一次可以作多一點酥皮(最後成品是一條像大蛋捲),多作幾個”酥皮捲”,冰在冷凍庫裡頭,想吃的時候,預先放到冷藏解凍。至於中間餡料可以烤之前在做就好。

這次算是第二次作,第一次的塔皮整型時整的太薄,酥皮的層次沒有跑出來,而這次就非常明顯了!

此外,我也參考以下網站,作了夏威夷堅果塔: https://cooking23s.blogspot.com/2019/05/mixed-nut-tarts.html

只是我沒有作成小小的堅果塔,反倒是作了一個長方形的,方便攜帶。

Continue reading “試作葡式蛋塔和夏威夷堅果塔”

關於食品工業和精製糖

儘管我覺得最理想的飲食型態是:吃當季和當地的食物、多吃食物的原型,但我並不是完全抵制市售食品業,”有良心”的食品業,提供了我們便捷性,搭配著天然食材使用,我覺得可以讓煮飯這件事,更事半功倍。

畢竟,如果要完全抵制食品業,都吃自己手作,那就是麵條自己桿切,番茄醬料自己做成罐頭,肉丸子也是自己買肉塊回來用絞肉機打成絞肉、打出筋性…強調甚麼都自己來的煮食生活,如果還要強調食材新鮮,那三天兩頭就要去市集,這麼下來,真的是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三餐上了!

市售食品/食材其實不一定都不好,例如,罐頭、冷凍、風乾(水果果乾、乾燥菇類)這些都是食物的保存方法,仔細去看業者和食物標示,都很容易發現無添加的東西。

例如在法國,有不少燉菜類,其實很適合做成罐頭: 西南部的 cassoulet(香腸培根類加上豆類燉煮)、油封鴨腿、普羅旺斯的燉菜……這些燉菜類就像做果醬的工序一樣,真空高壓保存可以在室溫下放置將近一年,都可以找到無添加的。

Cassoulet:

Les batailles du cassoulet

Cassoulet au confit de canard - bocal. | Maison Lembert

Continue reading “關於食品工業和精製糖”

關於麵團: 披薩、日式土司

關於麵團的學習,主要是來自作披薩時,所看的文章和報導,覺得相當有趣,因此打算整理一下所學,除了披薩外,我也在作了不同方式的日式土司後 ,筆記了些心得。

披薩

在西元前800年的地中海一帶所作的麵皮類是純粹麵粉加上水的麵團,放在石頭上烤(感覺跟我們中式的烤餅類一樣),然而加上酵母,變成至今的發酵麵團的起源則是來自埃及。

至於在發酵麵團上加上配料烤的起源地則是拿坡里,也因此拿坡里被視為披薩的發源地。

雖說披薩的原鄉是義大利,但全世界消費披薩最多的國家,第一名是美國,平均每個人一年吃掉13公斤,第二名是法國,一年每個人可吃掉10公斤,反觀義大利,也不過才5公斤而已。

上述歷史資料來自以下的影片【Les Carnets de Julie-Pizza】,很值得一看(法文)。

Continue reading “關於麵團: 披薩、日式土司”

關於麵粉: 歐洲古小麥、麵粉的分類

還記得剛開始閉關的兩個禮拜,不論哪間超市的麵粉都大缺貨,麵條或是米類缺貨,我可以理解,但是麵粉? 難道法國人都是被工作耽誤的麵包師傅? 看來法國人多少都會桿個鹹派、做個甜點、還烤個麵包?

L'effet de mimétisme entraîne les consommateurs à se ruer sur les produits les plus demandés

對我而言,這段閉關的時間,我的確有了比較多機會嘗試各種麵團的試驗,中式的方面就是不同蔥油餅做法、西式/日式: 甜點、鹹派、免揉麵包、披薩、日式吐司。

而這篇文章主要重整了關於麵粉的學習筆記: 認識歐洲古小麥和使用,還有法國麵粉的分類。

Continue reading “關於麵粉: 歐洲古小麥、麵粉的分類”

肥胖的世界

最近看了德法公共廣播的ARTE 頻道所出的報導【肥胖的世界】(Un monde obèse),覺得又進一步加深了我原本的飲食信念: 多吃食物的原形、少糖、少精緻澱粉、食材多樣化。

現在全世界過重和肥胖的人口,高達20億人,如果成長的曲線沒有改變,到了2030年,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都會是過重/肥胖人口。

影片中指出了肥胖的問題其實與大型食品工業,不斷的追求更高的市占率、獲利率所造成的影響,有相當大的關連。這少屬幾間大型食品業者(Nestle、Coca-Cola、Unilever、Kelloggs、Mondelez、Danone、Mars、Associated British Food)幾乎掌握了所有的食品品牌他們的年營業額高達500 billions USD。

此外,讓我感到相當驚訝的是美國的實境節目 The biggest loser(讓極度肥胖的參賽者,接受嚴格的體能和飲食考驗,比賽誰能減下最多的體重),而其中的第八季的參賽者,被美國的國家研究院做了六年的後續追蹤: 這14位參賽者,共有13位後來都回到原本的體重。

我們不能單純將肥胖當作是個人的意志問題,或是只要運動就能消耗掉攝取的卡路里(影片中提到,在物理法則上,攝取的卡路里和消耗的卡路里相抵,非常合理,但是人體而言,大多數的人是有限制的: 一個披薩需要跑2小時15分鐘、如果你再加上一杯可樂,難道每天都要跑馬拉松才能消耗嗎?! ), 消耗卡路里的思維或許該轉變,而是想我們的餐盤上,是不是被大量的醣類給佔據? 我們到底吃了甚麼東西? 都是空熱量的東西嗎? 

先來一點肥胖和時事的關聯: 冠狀病毒得病的高危險群中,除了老年和抵抗力弱的長期病者外,肥胖者也是其中顯著的族群。

為什麼如此? 我連結了報導中,由史丹佛大學所做的實驗,他們發現: 餵食白老鼠吃精緻的食物加工品(也就是簡單的醣類: 精緻麵粉、白糖),每一代的白老鼠的腸道益菌就會減少,到了第四代的白老鼠,腸道益菌減少了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_BaYW7lLfU

Continue reading “肥胖的世界”

【閉關三周日常】免揉麵包、水波蛋、鹽酥雞

和老公閉關的日子已經滿了三周,第一次兩人朝夕相處了整整三周,放長假最多也才二周而已,雖然出入有所限制,但我們倆還蠻能在閉關生活中自得其樂。閉關期間的飲食,除了每次料理可能預留一兩餐分量冷凍來吃,另外,當我想煮碗麵解饞時,老公多半就是鄉村麵包搭配乳酪。雖然如此,我也給了自己不少烹飪任務,希望趁這段期間,好好複習一下廚藝,今天列舉三個: 免揉麵包、水波蛋、鹽酥雞。

甜點沒出甚麼功課,一樣用鮮奶油司康舊瓶新裝XD 冷凍庫有之前剩的卡士達醬,手打了點鮮奶油,加上新鮮草莓,就變成一道美麗又好吃的甜點。

Continue reading “【閉關三周日常】免揉麵包、水波蛋、鹽酥雞”

【法國冠狀病毒日常】有編號的蛋和法式歐姆蛋

過去作歐姆蛋通常是將蛋皮大致煎到半熟,再把事先炒好的料放到一半邊,然後對折成半月形,但最近一次在餐廳點了歐姆蛋,發現其實可以將事先炒好的材料拌進蛋液中,然後再下鍋煎,這個方法又更簡單了。

此外,我在餐廳學到半熟的歐姆蛋法文會說成:流口水的歐姆蛋(omelette baveuse),覺得實在可愛!

材料隨興,主要要事先炒熟,這次我加了一顆洋蔥和蘑菇。

炒好的料拌進蛋汁,對22cm煎鍋而言,我放了四顆蛋(這次蛋比較小顆,大顆蛋三顆就好)

起油鍋,我用了沙拉油+奶油,記得,油鍋一定要熱。

蛋汁+預炒食材一股氣到進油鍋後,一直維持中火,把外緣的蛋汁往中心推,搖動煎鍋,讓中心的蛋汁流到外緣,直到蛋汁像照片這樣。

接著用鍋鏟將蛋對折,如果有圖中寬版的鍋鏟最好,翻面的時候,記得提起煎鍋,讓煎鍋斜斜的,如此一來,翻的時候角度比較好控制,煎鍋選擇小(22cm),這樣鍋緣剛剛好,可以煎出一到兩人份的歐姆蛋。

另外,我們還有火腿片扮上蔥蒜味的奶油起司 (boursin)

為了讓奶油起司可以固定在火腿上,可以在火腿上畫幾道痕跡:  

法國的雞蛋編號

在法國,雞蛋是有編號的,我剛好有0號和1號。

0 有機草地放養

1 草地放養

2 雞舍,但是在開放地面

3 雞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