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的愛彌兒

前些天的在閱覽近代另類教學比較: 蒙特梭利vs.華德福時,我腦中就閃過了盧梭的愛彌兒,印象中我非常認同他對小孩的理念,大致上印象停在人本教育的精神。心裡想: 為什麼就沒有甚麼盧梭的另類學校呢?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蠻簡單的,盧梭生活的那個18世紀,要談到學前教育推廣時在太前衛了,這跟現在開始計劃去火星置產差不多(?) 曾有位哲學家說到: 兒童是生於18世紀,其實就是說在羅梭之前,沒有人真的認真地去看待兒童,18 世紀每三個兒童有一位早夭,六個兒童中就有一位遭到棄養,兒童只是一個需要”矯正”各種偏差和任性,要節制他們、要約束他們,讓他們知道怎麼當個大人(其實就算到了現今,用這樣想法看待兒童的人,還是大有人在…)

在中古世紀的法文是沒有用來定義各年齡層的兒童,全都是外來語,例如義大利文的bambino,現在法文中用來介紹兒童: nourrisson、 adolescence…在中古世紀是沒有的,畢竟兒童在”有用”前(可以幫忙農事之類的),加上早夭比例高,根本不值得太多加關注。(出自: parle de moi philo,以下會介紹的youtube 影片)

愛彌爾一開始的這段話完全是我這兩年育兒的心態: 我們一直期許兒童長大成人,卻沒思考在成為大人前是又是如何(又或者是我們如何成為大人?) 看著自己的小孩成長,她怎麼學會手眼協調、認識世界、怎麼學習語言、怎麼去感受? 在和她的互動中,有時我總是忍不住生氣時,我也會反省,為什麼我要有這樣的反應? 這一些都是新的學習體會。

On ne connaît point l’enfance : sur les fausses idées qu’on en a, plus on va, plus on s’égare. Les plus sages s’attachent à ce qu’il importe aux hommes de savoir, sans considérer ce que les enfants sont en état d’apprendre. Ils cherchent toujours l’homme dans l’enfant, sans penser à ce qu’il est avant que d’être homme. 

除了這層比較私人/核心的學習(就是她個人成長、自信心、核心家庭的安全感),我也會希望她在社會上敬業樂群,關於與社會的關係,盧梭的愛彌兒給了更完善的敘述。 先說說這本書的結構:

愛彌兒以年齡層分為五大部分:

—自然的人—

– 零歲到2歲,自由發展肢體

2-15歲(the age of Nature): 探索自然;從手作、觀察、去理解自然

—-社會的人—-

12-15歲(the age of Power): 學習技藝、透過獲得一技之長的過程中,確定了職業,因而從中社會化

15-20歲(the puberty) : 抽象關係的學習: 愛情、宗教

成人教育: 家庭、婚姻

為什麼特別提到這本書的結構和訴求,主要是羅梭寫這本書的初衷,並不是第一個想到兒童(像我們在近代推廣兒童教育的蒙特梭利、華德福這樣,一路是以兒童教育為中心而發展),羅梭寫這本是因為他在思考人與社會的關係,而怎樣才是完善的社會時,他意識到,要教育一個社會公民,必須要從兒童開始( 其實我們也可以在近代兒童教育中看到這個連結,另一個沒有提過的另類教育學校,像Reggio Emilia就可以看到這個公民意識的培養(像小組討論、teamwork、民主、社會正義這些),其實我覺得蠻值得參考的。

盧梭將人從兒童長大成人,分為兩個狀態: 一個最初(但一生都該保有的)屬於自然的人,而這階段的教育就像是人本教育(也就是我們在各另類學前教育都提倡,但各有不同的加重權衡: 音樂、認識探索大自然等等),一個是社會的人,就是開始學習一技之長、適應社會中的約定俗成、政治公民等等。

第一個狀態屬於自然的人,我覺得值得一提的是盧梭除了愛好音樂之外、也非常喜歡植物,我有買過下列這本書: 關於園藝的書信。植物學在18世紀那左右,不但是屬於貴族菁英階級的”愛好”,能找到的書也大多是給有相當涉略的大人,而這本書其實是盧梭寫給一個小孩的書信,在往來的書信中他用親切的口吻介紹了植物園藝,讀起來相當親切。

另外,我也想到了達文西的童年,完全就是盧梭所敘述和訴求的: vivre pleinement l’enfanct、homme de la Nature、enfance de l’humanite。

在找愛彌兒的資料時看到了這個法國youtuber<parle moi de philo>,她的影片中都用非常簡潔易懂(又有點好笑)的方式介紹哲學,而如此巧的是,盧梭就是她最喜歡的哲學家 :

真正的自由和社會契約論

讓我開始真正思考自由的意涵。其實是我曾經做過一個法文練習,要找出反義字,而練習題中自由的反義字是依賴。沒有受過甚麼哲學教育的我,不加思索覺得自由就是隨心所欲,因此私領域你可以隨心所欲(例如在家),至於公領域、在政治社會上的自由意義到底是甚麼,我從來沒想過。

盧梭深信人是生而美好的,是有同理心、關懷弱勢、愛好自然的,然而是社會中的惡: 奴性、專制獨裁、虛偽、算計汙染了人的天性(在他屬於自然那個狀態的人,是沒有這些社會之惡),為了避免這些社會之惡,我們需要制定社會契約(但這契約必須是由人民,為了保有他們原本的自由,也就是那個自然狀態下的自由,大家都有這樣的動機和共識下而共同制定)

提過社會契約論的哲學家中: Hobbs、Locks、Rousseau,而羅梭的觀點是最接近現在的民主,他把社會契約看成: 如何在人們公同制定的社會契約中,人們還是自由的。

參考有趣的簡介: 《哲學叩應》:霍布斯、洛克、盧梭談「我們究竟需要國家做什麼?」

羅梭的自由,不但其實意味著不受奴役、不受擺布、是一種獨立自主的力量體現,更意涵了一個與人和自然共處的和諧自然的理想世界(而且是順應天性就會如此的世界)。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可以說是法國大革命的藍圖(註釋),包括大家都很熟悉法國的精神,那就是: 自由、平等、博愛,都能看到盧梭的精神。

註釋: “Rousseau a nourri toutes les révolutions”

<盧梭的兒子>

寫出這樣溫暖和煦的愛彌兒,自己卻棄養了五個小孩,歷史記載這樣一段: 盧梭,不顧妻子的意願,讓助產士把剛出生才兩天的寶寶送到孤兒院… 我想大部分的人,一定會覺得他偽善、沒資格寫這樣的書。加上看了些<盧梭的兒子>這本小說評論中提到了時空背景: 在18世紀那個年代,被拋棄在孤兒院的嬰兒,多半都活不到一年。

說真的,自己有小孩的人,是很難不去用自己經歷過的去想像,甚至在想像那個可憐的嬰兒就是自己小孩,在當時需要人呵護的模樣,一這樣想就覺得盧梭實在太壞了,寫下人性是美好的人,真的覺得自己如此做,應證了人性是美好的信念嘛!?

這本小說或許把許多為人母的個人想像(擔憂憤怒),更拉近當時的時空背景,同時交錯了羅梭曾寫下的思想言論。作者Isabelle Marsay並不是出於批評羅梭的角度而寫,小說中給了羅梭的大兒子名字Baptiste,收養他的家庭雖然生活辛苦,但也對他視如己出。(如果真是如此,或許也不差,因為盧梭在世時,其實過的窮困潦倒,作品還被禁,甚至被逐出法國)

我覺得她寫了這本小說,讓我認識到文學的美好,透過文學去描繪出一個時空,讓我們身歷其境,也許也給我們慰藉,隨著想像這棄養的小孩最後並沒有太悲慘的遭遇,心裡也較不難受,儘管真實如何,我們也無從得知…此外,文學描繪了非黑即白這兩極端的灰色空間,該說盧梭在光明的科學時代(18世紀), 私生活是黑暗面? 還是可以用文學的視角將之視為有很多探討的灰色空間,如此一來讓我們更去認識身為人:我們的人性、我們的情感、我們的選擇或是被迫選擇。

另外以下這個法國蠻有名的歷史考究學者 (主持了蠻多關於法國歷史、闔家歡迎的節目)他在這段廣播中提到了盧梭在十多歲時,他的父親也將他交給作刻畫的師傅做學徒,但他後來逃到了一個富裕且受教育的Madame de Warens,受她的保護和教養,也在此愛上了閱讀、學習。–>我在想,他的棄養五個小孩,除了在那個時空背景是很司空見慣,他自己後來的際遇,可能也覺得待在原生家庭也未必是最好的?

要說他是表裡不一的渣男? 他妻子怎麼看他呢:

在他妻子眼裡,盧梭和其他人不一樣(他妻子是個出身卑微,在一間旅社幫傭,所有人都對她輕視不友善,而盧梭看她的眼神總是真摯溫和,也非常尊重她,但盧梭在跟她在一起就跟對她說: 我會對妳不離不棄,但我這輩子都不會和妳結婚…(但後來還是有結成連理)。

我想盧梭如果活在我們這個可以避孕的世代,就可以不用這樣棄養五個寶寶(他覺得自己真的無法養育小孩,而且有小孩的生活,就無法讓他可以自由地思考寫作..),而且也可以用伴侶關係、而非婚姻關係和當時的妻子同居,不會受到社會抵制(當他逃亡回瑞士,被村里的人知道他們是非婚關係,還半夜朝村民丟石頭,差點就在睡夢中不是見周公而是閻羅王。

雖然知道這種穿越時空的假設沒甚麼意義,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或許可以先反身自省,當今一個有選擇的權利的社會:選擇是否有育兒計畫、可以避孕、可以墮胎、可以合法同居,這些”社會規範”背後,是有許多人的努力去推動或是改善了醫療、科技。我們並不是比較開明、或是比較”有責任感”,或許只是純粹一個順風車來到一個有幸可以選擇的社會環境,因此不用掙扎於人生理想或是做個負責的人兩者之間。

蒙特梭利和華德福的起源和初衷

前幾天和朋友聊到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她和我提到有認識的朋友在經營華德福教育,她搞不清楚兩者到底有甚麼差異,這讓我想到我之前剛好看到一個影片,是一位在家落實蒙特梭利的美國媽媽所簡介的比較。

隨手好奇延伸看了一些資料,覺得要先來寫個心得,不然會越看越多,沒有收斂。我對華德福其實不熟悉,幾乎是看了影片時才知道有這個學派,對於蒙特梭利倒是比較有涉略,育兒這兩年多來,我很感謝有這樣的指引,把小孩當成一個”全人”來觀察,重視小孩的自主學習和專注力培養,選擇玩具時能屏除行銷術語,從手眼協調和感官刺激的本質上選擇玩具,也能在生活用品上”發現”玩具。

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兩者比較,蒙特梭利強調小孩的自主學習還有手眼協調,華德福則是強調想像力的培養,前者會有家務學習(因為強調自主獨立;生活作息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有人說蒙特梭利沒有pretend game(例如扮家家酒),但他們有oberservation tour讓小孩站在tour上,以方便使用到流理台,和大人一起參與廚房準備工作; 而華德福則是不強調數理或是閱讀,七歲前就是天馬行空就對了,有音樂、有帶動唱跳、有故事、也有很多手作創意。

蒙特梭利的起源來自Maria Montessori,這位在19世紀末義大利當時少數的女性醫生,更是選擇進入心理學的醫生(唯一女性),為何來自義大利,但蒙特梭利的學派卻主要從美國流行,主要是因為蒙特梭利的學校在墨索里尼時期被利用來從學制裡落實政治意識形態教育(墨索里尼本身也是教師出身的),當Maria意識到這樣的操作後,便決心離開義大利來到美國,隨著她離開,義大利境內就完全抹滅到她的教學理念精神。

Maria當時在羅馬的貧民區成立了一所幼兒園,她用著理科的觀察實驗精神,有系統的改革了學前教育中許多偏見和忽視,原本許多被認為是發展落後或是智力有問題的小孩,都透過了她所設計的手眼協調玩具和各種加強肢體發展的遊戲,最後都能發展成和一般小孩無異。關於這樣的初衷和起源,我真的很欣賞蒙特梭利的精神,因為她的體察和落實,讓這群原本如同動物圈養般的小孩–被剝奪了求知和探索世界的機會(真的是關起來,每天發呆,無所事事、非常可憐),因而一輩子受到忽視和歧視–能夠得到協助。這就是蒙特梭利的初衷: 在孩童”求知、渴求探索和獨立自由的本能”上給他們一臂之力。

而華德福學校其實一開始是 Rudolf Steiner 受託於一間位在斯圖加特,名為Waldorf 的雪茄工廠,為員工小孩們所成立的幼兒園。另外一提的是,其實這樣由企業成立給員工的幼兒園在20世紀上半葉,也不是只有Waldorf而已,法國也有這樣給員工小孩的幼兒園,但是沒有發展成華德福體系。

無論是蒙特梭利或是華德福最後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另類學前教育體系,其實都有地利人和的有心推動(例如蒙特梭利的獨子和其孫子後來也是推動蒙特梭利的一員),之所以會在現今看來是菁英教育,主要是因為這兩個教學理念都需要教師非常高的個人關注,無法照本宣科或是大量複製,因為非常強調小孩的自主性和適性發展(如果加上華德福”靈性、藝術性”的發展),師資的培訓上門檻也會比較高。更不用提到當這兩個學系在發展擴大時,學前教育還是一個尚未成熟的理念,當時能夠注重到學前教育和願意花錢投資的,也通常是收入較高的階級。

我寫這篇絕對不可能是公平的比較,因為資訊實在太不對稱了(也就是我對華德福的涉略少),加上我讀到Rudolf Steiner對於種族有一種階級高下的理念: 白人是會思考intellectual class,而黑人則是”活在當下”(只會受慾望所控制之類的”),每個族群就該生活在他們”原本”的地方,在歐洲的黑人是個惱人的存在。

儘管不能以言廢人,但我對於這種有階級高下或是優越感的知識體系是反感的,沒有比這樣的知識論更容易成為迫害和操控的工具。儘管華德福強調的靈性發展,甚至輪迴等等,我覺得對於有佛教背景的我們,是不難理解,但一旦有心人操作,也很容易走偏成為邪教吧…

但我還是覺得華德福在身心靈和著重想像創意,還有強調音樂律動這些,非常可取,的確需要多多陶冶這方面(我說我自己…)

一些參考資料(沒全部列出來):

https://www.bbc.com/news/education-28646118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19/parenting/waldorf-school.html

https://oumaya45.fr/la-pedagogie-montessori-est-elle-reservee-a-une-elite/

法式的海鮮白酒奶醬食譜

不同於台灣,海鮮料理多半是料酒清炒,法式中蠻常用白醬類去呈現。這或許也有區域差異,地中海一帶海鮮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清炒清湯類也蠻常出現,然而往北走,其實海味多半是冬天的豐收。

例如生蠔來說,用法國的俚語來記,有”R”的月份,十一月到隔年四月(由來可以看以下影片介紹)。而淡菜,有個說法是月份bre結尾的,也就是九月到十二月。

冬天冷颼颼的季節,吃著奶醬味的海鮮類或許就可以理解了。海鮮白醬類當中,可以是純粹奶油白醬(布列塔尼式 a la bretonne) 或者是加入白酒類: Sancerre、Sauternes甜白酒(利口酒)、或者餐前酒精類的Noilly Prat..等等皆可。

這類型白酒奶醬作法通常會是用奶油把切碎的洋蔥丁或是紅蔥頭丁(越細碎越好)文火炒香、灑點麵粉(以增加醬汁稠度): 加入高湯會更濃郁,接著加入白酒煮滾,最後再加入鮮奶油後,要開到微火煮至微滾,切記鮮奶油不要久煮和大滾,法式料理是相當溫柔的料理,尤其對我們習慣大油快炒的民族,要特別學習的中小火烹煮技法。

另外有一種作法,我覺得很像濃郁的海鮮濃湯 Navarin de la mer:(醬汁有加入顆蛋黃混入鮮奶油,因此顏色較為淡黃),連結網頁還有一個表格,可以依照人數顯示個食材的比例。我找的這個食譜是沒有放白酒的,但一樣可以添加。

做法簡單來說就是在用奶油炒香洋蔥丁時,加入想加的蔬菜炒到香軟(蔬菜水分很多,所以要先炒到水份蒸發),食譜中加入的是節瓜、蕪菁、馬鈴薯、紅蘿蔔,加入高湯,大約炒個15分鐘;接著放入海鮮(魚塊、蝦仁、干貝),中小火煮10分鐘後,先取出海鮮類,接著在鍋中放入拌入一顆蛋黃的鮮奶油,文火煮,攪拌直到醬汁濃稠,再把海鮮倒回去,攪拌煮個兩分鐘,融合一下味道就可以裝盤。

其實這個Navarin de la mer,我自己煮的時候會稀釋成很多湯(就是加很多鮮奶油,或者怕熱量太高,可以用鮮奶替代,但如果是後者,那在奶油炒蔬菜時要加點麵粉,才能讓湯汁濃稠)

法國今年冬天干貝大產,而干貝在法國節日蠻常用帶殼的方式呈現,常見焗烤版本是不用另外加起司焗烤,純粹是奶醬灑點麵包粉焗烤的效果。

一樣是上述的白酒奶醬先準備好,烤箱預熱180度,干貝放進干貝殼中、加入預先炒過的蘑菇片(可省略)、淋上白酒奶醬,盡量放在上層烤10分鐘,海鮮類的東西盡量要快火煮(10分鐘內),它特殊的蛋白質鏈結久煮容易像橡膠皮較不美味了。

玄關的設計和收納

這幾年我一直對玄關設計和收納特別注意,以前在台灣所接觸到的公寓類型,玄關通常只有作到鞋櫃,更不用提早期舊公寓,鞋櫃可能只是在門口、樓梯間的簡易設置。

然而,我覺得在歐美,配置給玄關的空間就大了許多,我在想是不是氣候也是一個很大因素,因為歐美天冷或是下雪的時間比較多,玄關需要吊掛大衣的空間,另外玄關也提供一個緩衝空間,不然每次大門一開,外頭冷風就直接灌進室內大廳。

另外,在歐美居家設計中,玄關其實是一個進門迎賓很重要的空間,玄關是展現主人生活風格的定調宣言,在Joanna Gaines的書 HOME BODY中,有這麼一張玄關的照片,如此之大已經不能說是方寸了,但可以看出在歐美獨棟獨院的居家設置,玄關絕對不只是一個進門放鞋的過道空間,而是一個很重要的空間配置。

而即使是一般公寓的小玄關,也能專注在一面牆的設計來展現風格,例如下圖利用大賣場就有在賣的木條貼出幾何圖形,然後在漆成卡其綠色,並利用鏡子來畫龍點睛。

除了展現風格,我更覺得玄關最好要有強大的收納功能,以下是一個日本的設計,將玄關設置兩個進入室內的入口,一個是隱藏式過道式開放收納空間,另一個則是簡約正式(適合給客人登堂入室的玄關),這個設計實在太棒了!

在台灣,因為裝修成本比起歐洲來的划算許多,所以總是可以大量的客製木作,然而像這個日本開放層架式收納,完全是稍有木工DIY經驗的人就可以複製,另外不多作門板,我覺得更符合軒關穿脫的衣鞋(需要透氣通風),因為是一個”隱藏式的過道空間”,也不用太在意開放層架是否擺得美觀,牆面那側還用了洞洞板,提高使用的彈性。

在法國類似簡易的玄關設計,還包括用窗簾遮蔽的:

看起來非常簡單,似乎也是用一般IKEA的櫃子,加上一桿衣桿,因為樓層夠高,上方也可以收納不常用的(例如行李箱):

如果是開門見廳的公寓,完全沒有玄關設置,或許也可以考慮這種方式,但完全開放式的擺法,就要稍微極簡一下擺置的衣物了。

法國的售屋前輕裝修Home staging

法國有一個蠻受歡迎的節目是由房仲起家,建立起自己的房仲聯鎖網的Stephane Plaza所主持的,協助法國民眾賣自己的房子« Maison à vendre » ,有另一個節目是找房子/公寓 , 我今天想分享的是賣房子這一個。

不同於台灣房屋市場,中古屋交易通常買主都很接受屋況不怎麼樣,反正買回來花一筆錢請設計師裝修,在法國,中古屋出售前,為了賣到好價錢,通常都會好好整修一番,這個過程,法國人直接用了英文的外來語home staging來解釋。

« Maison à vendre » 節目中,會請兩位固定班底的室內建築師分別負責一個房子的售前輕裝修,為什麼說輕裝修呢? 因為委託人通常都是因為資金需求而需要販售自有的房子,也因此預算是相當有限,在法國,售前輕裝修的費用大概是抓房子預計出售1-2% 。

我特別喜歡其中一位 Sophie 的風格,我覺得她的改造,即使在預算有限下,也是比較有質感的。

Staphane 和Sophie正在和屋主介紹空間規劃圖

後來Sophie搬到馬賽,還和先生開了一間很大間的選品店,因此這個節目的固定班底設計師也就換了一個。

而Sophie在馬賽的家風格如何呢? 以下的影片就是Sophie自己介紹在馬賽的家:

看了這麼多集下來,我大概抓到幾個設計師在構想上的思路架構

  1. 格局動線的一覽規劃
    • 在輕裝修時先對房屋的格局有個一覽,並且留意房屋的最佳賣點,還有最大的缺點。 定義出最佳賣點就盡可能地將它大作文章,致命缺點就要花錢去改正,不能妥協(例如壁癌或是奇怪的樓梯配置)
    • 空間的格局動線一定要先構想好,好賣的房子,在法國通常意味著: 明亮的採光,起居室空間開闊、主臥的設置大小、房型數要夠,對外空間 (陽台或是庭院)。
    • 機能上,浴室和廚房也是重點,為了賣房準備,而將殘破不堪的廚房壁櫥或流理台換掉,在法國是很常見的,其實這是一個很小的花費(壁櫥可以貼皮,流理台入門款視大小,可能100-200歐即可),但帶來的效益卻很大。

2. 視覺的主軸線(fil conducteur)

例如設計師決定使用格柵牆當作視覺主軸,那麼在各個空間就可以看到格柵前的延伸和暗示。這幾年法國很常見的工業風鐵劍門或窗,就常會是一個主軸線。抑或是一個色系,例如藍色系的延伸漸層,就會發展4在房間的牆面或是軟件配置。

3. 整體性,也就是設計元素的呼應。

因為預算的考量,通常設計師會先檢視房子本身既有的家具或是裝修,盡量保留,以避免過大的裝修成本。有時候設計師會因為看上了廚房顏色特別的壁磚,而決定讓房子的裝修風格設定在某個復古的年代,這時在她的mood board上就會去找這個年代的經典元素和配色來規畫空間。

4. 空間定義明確,例如常被忽略的玄關,即使是一個”開門見廳”的格局,沒有玄關設置,也可以利用地板上貼出一區花磚的方式來定義。另外,設計師也很敢用牆面,或是加上天花板面的搶眼油漆來區分客餐廳。

常見的操作:

  1. (我覺得節目中幾乎是80%的案例都會)換地板: Sophie有一次提到地板的重要性,這個在視覺上佔了60%的面積,千萬不能小看,最快最省錢的方式,他們都會選擇一種vinyle的地板,在量販店是一大捲,按長度來販賣。

其實這種地板真的只能遠看,我真的覺得如果是自住,還是要選質感好一點的,用拼接這種。

2. 廚房壁櫥用貼皮或是重新上漆

3. 壁磚用上漆的方式改造,尤其是浴廁,連浴缸都能上特殊的防水漆改造! (如果是浴缸就要漆完後,至少三天不碰水)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