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涉獵關於瑜珈的知識時,意外地發現了我們熟悉的丹田的概念竟然和法國產後的骨盆底肌群訓練有很高的相關性! 這個發現讓我覺得應該把這東西方”合流”的保健視角和方法好好整理寫出來,畢竟孩子都已經快五歲了,而我產後的骨盆底肌群復健心得還躺在草稿夾中。
先來說說法國這邊怎麼重視骨盆底肌群好了。
Continue reading “中醫的丹田和法國的產後骨盆底肌群訓練”一檸檬一世界
昨天在涉獵關於瑜珈的知識時,意外地發現了我們熟悉的丹田的概念竟然和法國產後的骨盆底肌群訓練有很高的相關性! 這個發現讓我覺得應該把這東西方”合流”的保健視角和方法好好整理寫出來,畢竟孩子都已經快五歲了,而我產後的骨盆底肌群復健心得還躺在草稿夾中。
先來說說法國這邊怎麼重視骨盆底肌群好了。
Continue reading “中醫的丹田和法國的產後骨盆底肌群訓練”從圖書館的電子書庫借了這本書來看,在書中我們除了能看到佳慧的家族史之外,也看得到嘉義歷史,另外更能進一步了解她如何在推廣在地文化上不遺餘力。
而Netflix來拍攝紀錄片這段過程,是我覺得這本書當中最特別深刻的橋段,除了過程很新奇精采外,我最大的感觸是台灣教育在文章力訓練上是缺乏而薄弱的。Netflix在作此集紀錄片時,應該就是緊抓著“繼承家業”這個主軸去發揮,可想而知他們的問題會圍繞在這個主軸上去發展,另外,細節是牽動人心很重要的地方,因此他們會各方去探索佳慧的心路歷程和生活經歷中,有沒有哪些細節很”具象”。
我特別記錄下 Netflix團隊面試時的問題:
(佳慧說她很訝異Netflix 沒有問到任何這個料理為什麼好吃或是飲食方面的資訊,問題都是申論題)
從一個文章力來看,其實我會覺得Netflix作的事前工作都相當合理,也是意料之中,但佳慧覺得很驚訝於這些如哲學般的申論題,而沒有問飲食或如何製作,這也是因為台灣大部分的美食節目或是部落格,多半是平舖直述哪裡有好吃的流水帳,有時可能詢問店家怎麼製作,大概就是如此。申論題大概是上了大學會比較多申論題,然而在法國,國文或是哲學考試從來沒有多選題,永遠都是申論題(大概只有考駕照時的筆試是多選題吧) 。
Continue reading “<林聰明沙茶火鍋 家的味道>”Alban Cerisier 在<A la recncontre du petit prince> 中寫的賞析長文 “Rendre visible l’essentiel” 實在寫得太好,讓我這個看了不知多少次的小王子的人重新認識這部經典。
我覺得法國人很喜歡用自由(libre)和脆弱(fragilite)來欣賞人,這兩個形容詞在我的中文印象並不常用在人格特質,更不用說是稱讚,然而在法國這兩個都是難能可貴的特質。
自由“libre”並不是隨心所欲,而是獨立的力量: 因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不被世俗所牽制;因為有生活能力,因此獨立生活,不需要依賴他人。
脆弱並不是弱者,而是有顆敏感的心,與人產生連結的特質。李安導演曾經說過所謂的上相,就是觀眾看到他的臉會產生一種想像力跟關懷,會替他擔心。我想當法國人說一個人帶著脆弱時(尤其我常聽到形容一個很棒的演員),應該就是這樣,我們會跟他產生連結,會替他擔心。
小王子在書中感覺很堅持、有時顯得很固執任性,不願妥協於約定俗成的各種成見和價值觀,然而他並非讓自己背離人群顯得憤世忌俗,他選擇了溝通,也因此有了小王子這本書的體裁和敘事方式。
Continue reading “小王子的自由與脆弱”剛剛讀完吉本芭娜娜的<手套與憐憫>這篇短文,一如往常,總是能在她的字裡行間得到共鳴,特別是明明感到難過,但內心卻感到微微溫暖。
像是故事女主角的母親過世後:
沒有手足的我,轉眼之間變成孓然一身。當我在至今依然感情融洽的阿姨們和表姊妹間的行動中發現母親的影子就會淚盈於睫。
雖然處境並非相同,但跟著媽媽以前的朋友阿姨們相處時,總會特別感到安心。除了是在她們身上似乎看到些許媽媽說話的方式,也想著”如果媽媽還在,這應該是她很自在快樂的時光”, 我像把媽媽活在這個此刻,而這個此刻,我們同在,即使知道是天人永隔的難受,但卻內心感到安心。
吉本芭娜娜的書中,常常有這樣的隱微時刻。
回到故事的場景設定是在芬蘭,這時讓我想到在某本日本雜誌中讀到,其實日本和芬蘭的距離不遠,因此之間的交流蠻頻(芬蘭航空一天有四班飛往東京的班機),光是想到魯魯米在日本的發揚光大,也就不意外了。
查了一下東京到赫爾辛基的航班時間: 13個小時?! 這個航程距離很遠啊?! 再進一步查,自從俄烏戰爭之後,芬蘭航班不能飛過俄國大陸,日本和芬蘭之間的航程時間就多了4小時。從9小時到13小時的差異對航空公司是非常大的成本變化; 原本同班班機可以24小時完成來回日本芬蘭,現在則需要多上一天。
對芬蘭航空來說,俄烏戰爭之後的航線是先南下到波蘭,之後經過土耳其、中東、大陸,之後才到日本。
我看了東京巴黎的班機也是比過去飛越俄國領空多了2小時,但還是比東京赫爾辛基的衝擊小。
這幾天和女兒都會看一本SNOW by Sam Usher的繪本,我跟女兒說,你看這個封面這樣的建築物,就會知道這個建築不是在法國喔,這非常的倫敦。
昨天午餐和老公聊到這本繪本,我們就好奇為什麼倫敦會出現這樣的建築物,抬高的一樓和露出一半的地下室,像這樣在半抬高的大門前的階梯,美式英文稱作Stoop,在北美的話是說從荷蘭移民所帶來的,因為在荷蘭低地常常有淹水的疑慮,因此會將一樓抬高。
另外還很常見的黑色鐵件圍欄(典型的Geogian 建築1714-1837)。我也覺得Sash window(上下拉的窗型還有格狀窗櫺)非常經典,這在法國幾乎沒看過(我從來沒看過這樣的窗型)。
找到一篇網誌介紹了典型的Geogian建築,地下室的用途通常是廚房,而後院還是和一樓齊平,我有看到一個解釋說其實後院是和地下室齊平,所以並非當時建築”刻意”挖出地下室,而是前院的道路墊高。
另一個在Quora上找到的問答則說因為倫敦黏土地形的關係,為了能夠承重多層樓的磚房,必須在地基上做補強,因此會有地下室的設置產生。
另外也有說法說黑色鐵件圍欄是受到希臘古典神殿的啟發以及像碉堡一樣的護城河概念。
意外發現Google有一個很棒的簡介: A Spotter’s Guide: The Early Georgian Townhouse。 看著看著實在很想再去倫敦走走,仔細看看這些建築細節。
前些天的在閱覽近代另類教學比較: 蒙特梭利vs.華德福時,我腦中就閃過了盧梭的愛彌兒,印象中我非常認同他對小孩的理念,大致上印象停在人本教育的精神。心裡想: 為什麼就沒有甚麼盧梭的另類學校呢?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蠻簡單的,盧梭生活的那個18世紀,要談到學前教育推廣時在太前衛了,這跟現在開始計劃去火星置產差不多(?) 曾有位哲學家說到: 兒童是生於18世紀,其實就是說在羅梭之前,沒有人真的認真地去看待兒童,18 世紀每三個兒童有一位早夭,六個兒童中就有一位遭到棄養,兒童只是一個需要”矯正”各種偏差和任性,要節制他們、要約束他們,讓他們知道怎麼當個大人(其實就算到了現今,用這樣想法看待兒童的人,還是大有人在…)
在中古世紀的法文是沒有用來定義各年齡層的兒童,全都是外來語,例如義大利文的bambino,現在法文中用來介紹兒童: nourrisson、 adolescence…在中古世紀是沒有的,畢竟兒童在”有用”前(可以幫忙農事之類的),加上早夭比例高,根本不值得太多加關注。(出自: parle de moi philo,以下會介紹的youtube 影片)
愛彌爾一開始的這段話完全是我這兩年育兒的心態: 我們一直期許兒童長大成人,卻沒思考在成為大人前是又是如何(又或者是我們如何成為大人?) 看著自己的小孩成長,她怎麼學會手眼協調、認識世界、怎麼學習語言、怎麼去感受? 在和她的互動中,有時我總是忍不住生氣時,我也會反省,為什麼我要有這樣的反應? 這一些都是新的學習體會。
On ne connaît point l’enfance : sur les fausses idées qu’on en a, plus on va, plus on s’égare. Les plus sages s’attachent à ce qu’il importe aux hommes de savoir, sans considérer ce que les enfants sont en état d’apprendre. Ils cherchent toujours l’homme dans l’enfant, sans penser à ce qu’il est avant que d’être homme.
除了這層比較私人/核心的學習(就是她個人成長、自信心、核心家庭的安全感),我也會希望她在社會上敬業樂群,關於與社會的關係,盧梭的愛彌兒給了更完善的敘述。 先說說這本書的結構:
愛彌兒以年齡層分為五大部分:
—自然的人—
– 零歲到2歲,自由發展肢體
2-15歲(the age of Nature): 探索自然;從手作、觀察、去理解自然
—-社會的人—-
12-15歲(the age of Power): 學習技藝、透過獲得一技之長的過程中,確定了職業,因而從中社會化
15-20歲(the puberty) : 抽象關係的學習: 愛情、宗教
成人教育: 家庭、婚姻
為什麼特別提到這本書的結構和訴求,主要是羅梭寫這本書的初衷,並不是第一個想到兒童(像我們在近代推廣兒童教育的蒙特梭利、華德福這樣,一路是以兒童教育為中心而發展),羅梭寫這本是因為他在思考人與社會的關係,而怎樣才是完善的社會時,他意識到,要教育一個社會公民,必須要從兒童開始( 其實我們也可以在近代兒童教育中看到這個連結,另一個沒有提過的另類教育學校,像Reggio Emilia就可以看到這個公民意識的培養(像小組討論、teamwork、民主、社會正義這些),其實我覺得蠻值得參考的。
盧梭將人從兒童長大成人,分為兩個狀態: 一個最初(但一生都該保有的)屬於自然的人,而這階段的教育就像是人本教育(也就是我們在各另類學前教育都提倡,但各有不同的加重權衡: 音樂、認識探索大自然等等),一個是社會的人,就是開始學習一技之長、適應社會中的約定俗成、政治公民等等。
第一個狀態屬於自然的人,我覺得值得一提的是盧梭除了愛好音樂之外、也非常喜歡植物,我有買過下列這本書: 關於園藝的書信。植物學在18世紀那左右,不但是屬於貴族菁英階級的”愛好”,能找到的書也大多是給有相當涉略的大人,而這本書其實是盧梭寫給一個小孩的書信,在往來的書信中他用親切的口吻介紹了植物園藝,讀起來相當親切。
另外,我也想到了達文西的童年,完全就是盧梭所敘述和訴求的: vivre pleinement l’enfanct、homme de la Nature、enfance de l’humanite。
在找愛彌兒的資料時看到了這個法國youtuber<parle moi de philo>,她的影片中都用非常簡潔易懂(又有點好笑)的方式介紹哲學,而如此巧的是,盧梭就是她最喜歡的哲學家 :
真正的自由和社會契約論
讓我開始真正思考自由的意涵。其實是我曾經做過一個法文練習,要找出反義字,而練習題中自由的反義字是依賴。沒有受過甚麼哲學教育的我,不加思索覺得自由就是隨心所欲,因此私領域你可以隨心所欲(例如在家),至於公領域、在政治社會上的自由意義到底是甚麼,我從來沒想過。
盧梭深信人是生而美好的,是有同理心、關懷弱勢、愛好自然的,然而是社會中的惡: 奴性、專制獨裁、虛偽、算計汙染了人的天性(在他屬於自然那個狀態的人,是沒有這些社會之惡),為了避免這些社會之惡,我們需要制定社會契約(但這契約必須是由人民,為了保有他們原本的自由,也就是那個自然狀態下的自由,大家都有這樣的動機和共識下而共同制定)
提過社會契約論的哲學家中: Hobbs、Locks、Rousseau,而羅梭的觀點是最接近現在的民主,他把社會契約看成: 如何在人們公同制定的社會契約中,人們還是自由的。
參考有趣的簡介: 《哲學叩應》:霍布斯、洛克、盧梭談「我們究竟需要國家做什麼?」
羅梭的自由,不但其實意味著不受奴役、不受擺布、是一種獨立自主的力量體現,更意涵了一個與人和自然共處的和諧自然的理想世界(而且是順應天性就會如此的世界)。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可以說是法國大革命的藍圖(註釋),包括大家都很熟悉法國的精神,那就是: 自由、平等、博愛,都能看到盧梭的精神。
註釋: “Rousseau a nourri toutes les révolutions”
<盧梭的兒子>
寫出這樣溫暖和煦的愛彌兒,自己卻棄養了五個小孩,歷史記載這樣一段: 盧梭,不顧妻子的意願,讓助產士把剛出生才兩天的寶寶送到孤兒院… 我想大部分的人,一定會覺得他偽善、沒資格寫這樣的書。加上看了些<盧梭的兒子>這本小說評論中提到了時空背景: 在18世紀那個年代,被拋棄在孤兒院的嬰兒,多半都活不到一年。
說真的,自己有小孩的人,是很難不去用自己經歷過的去想像,甚至在想像那個可憐的嬰兒就是自己小孩,在當時需要人呵護的模樣,一這樣想就覺得盧梭實在太壞了,寫下人性是美好的人,真的覺得自己如此做,應證了人性是美好的信念嘛!?
這本小說或許把許多為人母的個人想像(擔憂憤怒),更拉近當時的時空背景,同時交錯了羅梭曾寫下的思想言論。作者Isabelle Marsay並不是出於批評羅梭的角度而寫,小說中給了羅梭的大兒子名字Baptiste,收養他的家庭雖然生活辛苦,但也對他視如己出。(如果真是如此,或許也不差,因為盧梭在世時,其實過的窮困潦倒,作品還被禁,甚至被逐出法國)
我覺得她寫了這本小說,讓我認識到文學的美好,透過文學去描繪出一個時空,讓我們身歷其境,也許也給我們慰藉,隨著想像這棄養的小孩最後並沒有太悲慘的遭遇,心裡也較不難受,儘管真實如何,我們也無從得知…此外,文學描繪了非黑即白這兩極端的灰色空間,該說盧梭在光明的科學時代(18世紀), 私生活是黑暗面? 還是可以用文學的視角將之視為有很多探討的灰色空間,如此一來讓我們更去認識身為人:我們的人性、我們的情感、我們的選擇或是被迫選擇。
另外以下這個法國蠻有名的歷史考究學者 (主持了蠻多關於法國歷史、闔家歡迎的節目)他在這段廣播中提到了盧梭在十多歲時,他的父親也將他交給作刻畫的師傅做學徒,但他後來逃到了一個富裕且受教育的Madame de Warens,受她的保護和教養,也在此愛上了閱讀、學習。–>我在想,他的棄養五個小孩,除了在那個時空背景是很司空見慣,他自己後來的際遇,可能也覺得待在原生家庭也未必是最好的?
要說他是表裡不一的渣男? 他妻子怎麼看他呢:
在他妻子眼裡,盧梭和其他人不一樣(他妻子是個出身卑微,在一間旅社幫傭,所有人都對她輕視不友善,而盧梭看她的眼神總是真摯溫和,也非常尊重她,但盧梭在跟她在一起就跟對她說: 我會對妳不離不棄,但我這輩子都不會和妳結婚…(但後來還是有結成連理)。
我想盧梭如果活在我們這個可以避孕的世代,就可以不用這樣棄養五個寶寶(他覺得自己真的無法養育小孩,而且有小孩的生活,就無法讓他可以自由地思考寫作..),而且也可以用伴侶關係、而非婚姻關係和當時的妻子同居,不會受到社會抵制(當他逃亡回瑞士,被村里的人知道他們是非婚關係,還半夜朝村民丟石頭,差點就在睡夢中不是見周公而是閻羅王。
雖然知道這種穿越時空的假設沒甚麼意義,但我想說的是,我們或許可以先反身自省,當今一個有選擇的權利的社會:選擇是否有育兒計畫、可以避孕、可以墮胎、可以合法同居,這些”社會規範”背後,是有許多人的努力去推動或是改善了醫療、科技。我們並不是比較開明、或是比較”有責任感”,或許只是純粹一個順風車來到一個有幸可以選擇的社會環境,因此不用掙扎於人生理想或是做個負責的人兩者之間。
今年是【刺激1995】的25周年,然而我卻是去年才知道這部片子,看完電影當下有很多想法,卻沒有把握機會寫下心得,一放再放也就漸漸淡忘,而今年再度放映的相關新聞一出來,我決定把握住機會。
我在Frank Darabont o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這篇訪問中學習到很多:更認識這部電影、也更認識導演,透過導演的感性和理性,我更懂得如何呈現一個故事,也更進一步理解劇本面對原著時會有怎樣的取捨和編排。
我學習到思考劇本創作需要的框架:你如何去找emotional through-line,何謂是Setups and Payoffs?
Setups and Payoffs
關於電影的主旨-希望和救贖,對導演而言,希望和救贖是緊密交織的,他覺得希望就是一種救贖(saving someone from evil, suffering..),而這也是人類最美好的部分。
其實電影到後頭出現Andy撥放莫札特歌劇的一幕,並沒有出現在原著中,這一幕是導演自己在聆聽歌劇時,內心感到的悸動和靈感。這一幕同時也強化了電影的前提,無論你再多麼絕望沮喪的情況,有時你是有意識地去追尋希望,但大部分的時候這是潛意識下的追尋,而這正是原著作者Stephen King想傳達的強烈訊息。
新的一年,我買了達爾文【物種起源】當作2020開始的重要閱讀。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好好讀過這本經典,念書期間的填鴨學習: 拾人牙慧、斷章取義,至今對他的認識也就是那幾個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認識。
其實想好好認識這位”被誤解、隨便引用”的自然學家,動機主要來自2015年看了Elizebeth Gilbert (寫了”享受吧!一個人去旅行”的知名作家) 所寫的小說【The signature of all things】,書中提到了達爾文,其實是個溫文儒雅、充滿人文關懷的自然學家,而他所寫的【物種起源】更是文筆優雅,充滿了省思。
另外,在當年(2015年12月)也從法國雜誌【Le Point】讀到一篇關於達爾文被誤解的文章,摘錄幾點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望文生義,被誤導誤用的引述和反駁:
前幾天又聽到了巴菲特採用了達爾文的反饋機制來檢驗自己: 達爾文只要聽到和他既定的結論相左的言論意見,就會認真地寫下來,確實的反思和做出回應,因為他知道:如果不刻意寫下來,人的天性會刻意排除掉”和自己想法相左”的資訊,甚至視而不見。
關於以上提及的達爾文,讓我希望2020年的開始,好好的閱讀他的經典,重新認識這位溫暖、內心豐富、自我要求極高的自然學家。
提到白松露,不得不想到Piemonte 的Alba 城市。這裡會舉辦一年一度的白松露展覽,我去過了一次,也深深對白松露的香氣所著迷,他的濃郁程度又勝過於黑松露,在展覽現場,也幾個熱食攤位,最常看到的就是香煎荷包蛋上頭,刷刷刷的豪邁的白松露片,一回想起那一幕: 拿起相機猶疑能不能拍,就被一桌熱情的義大利人不斷招呼,每個人都興高采烈地端起盤子,當起敬業的模特兒….
白松露主要產量來自義大利,據說,法國也開始發現有白松露的蹤跡,因為生長地幾乎無法複製,白松露的產量極為珍貴,價格也是令人望之卻步: 5000歐元/公斤。
從來沒想過Alba這個城市名字的字根,直到某天在其他書籍中看到: 原來Alba 的拉丁文原意就是白色。更確切具體的形容,alba是黎明破曉的白色天空,也因此在拉丁語系中(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alba也都指的是黎明 (一模一樣的寫法)。
這張精美的插畫地圖是 Fontanafredda 酒莊免費提供的。我非常喜歡,就買了個簡單的畫框,貼在玄關。
http://www.fontanafredda.it/site/wp-content/uploads/2017/10/mappa_fontanafredda.pdf
紀錄片中提到的高座海軍工廠史實: 一群台灣子弟在日本帝國擴張主義需求下,前往日本建造軍用機,然而,當時在海軍中服役的津端爺爺卻常覺得對他們有所愧疚,自願住到台灣人專用的宿舍中(感覺影片中是這樣敘述,但從以下口述歷史中,卻提到宿舍並沒有非台日籍,只是有不同寢室而已),也和其中的陳清順成了摯友,視之如親弟弟般。
我總是特別注意著大時代下的小人物選擇,並不是所有人都要改變或創造時代,才稱得上勇敢膽識,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情操,作出良善義理的選擇,對我來說就是人性的勇敢和可貴。
津端爺爺有情有義這一面,尤其是為陳清順上墳這一幕,我每看一次,都不禁溼了眼眶。
以下的文章內容,都是節錄,資料出處連結都在標題中。
影片一開始的都市計畫的鳥瞰圖,雖然不至於怵目驚心,但這樣一面的日本,我倒是別開生面第一次看到。
在法國,社會住宅(HLM)的比例也很高,平均七個居民就有一個居民住在社會住宅中,但像日本如此密集且大規模的集體住宅,其實不多。
然而在西方國家,法國是唯一的國家採用大規模集體住宅來解決供需問題,在法國這類型的大規模集體住宅稱作Grand ensemble 。在法國約有350個,大部分集中在巴黎。
其中著名的Cité du Haut du Lièvre à Nancy有3000戶 (我們有開車經過,路過時真的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這怎麼會出現在法國?!) 在法國算是極為少數了(也絕響了),對比以下會提到的日本新城定義: 至少1000戶,而集合住宅有2009座新城!
今年第一次看到<積存時間的生活>紀錄片時,非常喜歡,也十分感動,但和所有看過的影片一樣,這段影片留給我的感動常常只流於交談中的幾個句子。
這次在準備購買書單時,自然把英子奶奶的書列於其中,而也因此得知英子奶奶也過世了,心裡就像覺得自己親近的長者離開了人世一樣,一方面開心老奶奶終於在天上和修一爺爺相聚,一方面也十分懷念起這段影片中的點點滴滴。
我決定細細的重看一次,把印象深刻的橋段都剪輯下來,多找了延伸資料來看,很細膩的筆記下來,沒有時間看完全部紀錄片的人,或許也能從剪輯中,感受到津瑞家的美好生活。
今天看到電視介紹了河豚在海底的”沙畫”,實在太驚人了,一隻小小的河豚,到底透過甚麼能力,可以畫出如此對等平均的幾何放射狀圖呢?
前陣子又看了”林修老師”的知識性節目,學習到血型分類的由來。而這由來的認識,也讓原本只是死記(還會忘掉搞混): “o型的人可以捐血給所有人,而AB型可以接受所有人的血”,現在可以輕易理解而牢記。
所謂的A型就是紅血球上附著了A型物質,而B型則附著了B型物質,想當然爾,AB型就是同時附著了A和B型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