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的鬱金香會自行繁殖?

一開始搬到新家的第一年春天,院子總是有些”驚喜”,例如在葡萄藤下冒出了紅色的鬱金香(如下圖),抑或是前屋主留在房子邊的小盆栽,冬天看時以為是廢棄的盆栽,誰知道初春竟然冒出了風信子。

初春的驚喜:風信子盆摘

每到秋冬,市面上就很容易買到風信子,連超市都有賣,加上價格便宜,花期又長,我常常會買回來當作桌上擺飾,一旦枯萎後就把球莖埋到院子,和鬱金香們放在一起。

然而,怎麼只有鬱金香似乎種了一顆,會自己在旁邊多長幾株? 而且更誇張的是今年在櫻桃樹下,我竟然發現疑似鬱金香的葉子正冒出來?! 但也跑太遠了吧?!!! (距離我種鬱金香的地方至少有20公尺遠?)

剛剛查了一下,鬱金香的確會自行繁殖,每個四季循環,都可以長出2-5新的北鼻球莖,實在太神奇了!

Tulips will need a full year’s growth in order to start multiplying and spreading. This means that the initial process will begin after their first bloom in spring. When this process begins baby bulbs will sprout from the main tulip root. This usually creates 2 to 5 more bulbs each cycle.

Share

<林聰明沙茶火鍋 家的味道>

從圖書館的電子書庫借了這本書來看,在書中我們除了能看到佳慧的家族史之外,也看得到嘉義歷史,另外更能進一步了解她如何在推廣在地文化上不遺餘力。

Netflix來拍攝紀錄片這段過程,是我覺得這本書當中最特別深刻的橋段,除了過程很新奇精采外,我最大的感觸是台灣教育在文章力訓練上是缺乏而薄弱的。Netflix在作此集紀錄片時,應該就是緊抓著“繼承家業”這個主軸去發揮,可想而知他們的問題會圍繞在這個主軸上去發展,另外,細節是牽動人心很重要的地方,因此他們會各方去探索佳慧的心路歷程和生活經歷中,有沒有哪些細節很”具象”。

我特別記錄下 Netflix團隊面試時的問題:

(佳慧說她很訝異Netflix 沒有問到任何這個料理為什麼好吃或是飲食方面的資訊,問題都是申論題)

  • 請問你在面對困難中,你是用甚麼方式去克服情緒?
  • 最印象深刻的挑戰?
  • 你跟家人之間的關係如何?
  • 如果在衝突中,你們如何修復彼此的關係?
  • 平常沒有工作的時候,興趣是甚麼? 你與家人會一起做甚麼?
  • 你的人生規劃中的願景是甚麼?
  • 傳承中你覺得最辛苦的是甚麼?
  • 味道對你而言是甚麼?
  • 你心情不好的時候會做甚麼? 

從一個文章力來看,其實我會覺得Netflix作的事前工作都相當合理,也是意料之中,但佳慧覺得很驚訝於這些如哲學般的申論題,而沒有問飲食或如何製作,這也是因為台灣大部分的美食節目或是部落格,多半是平舖直述哪裡有好吃的流水帳,有時可能詢問店家怎麼製作,大概就是如此。申論題大概是上了大學會比較多申論題,然而在法國,國文或是哲學考試從來沒有多選題,永遠都是申論題(大概只有考駕照時的筆試是多選題吧) 。

我記得前些日子有看到要刪減國文古文的比例,我覺得國文的古文賞析的比重的確太高了,怎麼寫文章,思路脈絡構思和斟酌,這些是以前國文課很少碰到的,手把手的實務學習更是很少。我很幸運的是小學三四年級的導師特別重視寫作,我印象深刻的作文課(兩節課時間),她總是花一節課的時間引導我們怎麼去思考文章題目,架構要怎麼鋪成,作文也是很認真地修改評比,我從那個時夠開始就理解寫文章前,要在大腦先把架構想好,而這個習慣用在後來的商業書信也是大大受益。

成為Netflix紀錄片的源起和採訪過程

從Luke Martin 旅居嘉義的美食頻道youtuber拍攝了林聰明沙茶火鍋,因而藉由這個影片被Netflix注意到,而之後有了面試(先是Luke和Sabrina 和另一位懂中文的美國人Reed )來店裡全程錄音,準備好滿滿一頁A4紙的問題,當初佳慧以為只是聊天,或者是他們在台的教學用的訪談資料,對於背後是Netflix的一切一概不知(當時她為了自家的店忙得天昏黑地,自然也不知道Netflix是甚麼東西) 。

(書中節錄)

佳慧回想起覺得這些”接近哲學提問”,讓她第一次感覺到這些問題的深度有打進她的心,終於有人想要真正想要了解背後的心聲–經營者的心理層面的內容。

從這次訪談之後的第二次訪談(長達五個半小時),製作團隊的人直接飛到嘉義和她面談,針對上次的提問回答,進一步有的疑問和興趣,問題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元

她覺得外國人很重視人物的個性與特質,尤其在家族的精神故事中有很多抽絲剝繭的細節,問題的題目越深,代表背後情緒力道很重。

接著製作團隊跟著佳慧去認識嘉義街區,一路到了深夜,一行人再繼續去吃牛肉麵,這時美國製作人還說他們清晨五點要離開嘉義去搭飛機,想趁起飛前再做一點探索,問她晚點會做甚麼? 她說她會去菜市場買菜,兩位製作人詢問是否能依同前往。

原本以為面對面長談應該就夠了,結果卻是往後每周都有很多問題提問,她笑說她每天都在跟google 翻譯培養感情,這一來一往常達了兩個多月,經過連日下來的提問反思,她與家庭城市之間的相關的問題,從不習慣到逐漸習慣。

——————————-

最後開拍那段也非常精彩,這真的讓我想到李安曾經說過,好萊塢電影是一個極為龐大完整的”工業”,看著整個Netflix的紀錄片團隊從前置到現場拍攝的規模描述,我不斷腦中浮現這句話。

從書中延伸的嘉義認識:

嘉義市大通二通

一家傳承多代的小吃店家族史,其實也是一個地方歷史的窗口,書中提到原來中山路在日治時期叫做大通,而與之平行的中正路則是二通,大通是日本人街,而二通則是台灣人為主,上網查了一下照片,在檜意生活村的臉書看到了舊照片分享,日治時期的大通好美,兩排行道樹還有寬敞的人行道。

(我還注意到照片右上的嘉義名是用台語發音的羅馬文字 Kagi )

中山路早已沒有了當初的閒情雅致,反倒是二通的中正路顯得有特色了;除了店家、老房,規劃成限制道路;車輛單行道/機車雙行,部分道路還是地磚而非柏油路,更適合街區散步。

二通的散策錦集:

https://500times.udn.com/wtimes/story/12671/7620158

嘉義涼菜

原來嘉義涼菜的起源是來自林聰明沙茶魚頭鍋。書中提到佳慧媽媽阿菁如何在細節上堅持,涼菜就是講究新鮮,注意火侯(水煮);徹底冰鎮(維持住色澤);另外擺盤也有講究。清清爽爽的,只吃蔬菜的原味,我覺得一鍋熱湯(熱湯麵也是),搭配涼拌小菜的組合真的是最理想的,如果全部都是熱著吃,像火鍋那樣,常常會讓人感到味覺貧乏,吃了一堆卻印象模糊,然而涼拌的小菜就像中場休息一樣,讓味覺重新一振。

台語菜單

為了設置台語菜單,佳慧特別感謝兩位在閩南語復興教育上不遺餘力的鄭順聰和董育儒老師,佳慧說只要她在台語菜單上有任何疑問,董老師總是直接跑來店裡,或者是透過網路訊息不厭其煩的幫忙校正。

像書中提到,當外國人來點餐時用了羅馬拼音的台語,或者是老一輩的人透過菜單讓孫子們練習台語單字,都增加了許多趣味,此外透過桌上的QR code還能聽到台語老師的發音,非常的有心。

上網看了一下這份台語菜單(順順便檢視自己有沒有都會念)

台語教育延伸閱讀

兩撇喙鬚醫生——賴和(「日治時代臺灣人物」臺語繪本系列第一彈!)
作者:黃郁欽

臺語審定:鄭順聰、董育儒

鄭順聰 Tēnn Sūn-tshong

作家,嘉義民雄人,中山大學中文系,臺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
臺語作品有詩集《我就欲來去》,小說《大士爺厚火氣》,散文《台語好日子》、《台語心花開》,繪本《仙化伯的烏金人生》。

Share

小王子的自由與脆弱

Alban Cerisier 在<A la recncontre du petit prince> 中寫的賞析長文 “Rendre visible l’essentiel” 實在寫得太好,讓我這個看了不知多少次的小王子的人重新認識這部經典。

我覺得法國人很喜歡用自由(libre)和脆弱(fragilite)來欣賞人,這兩個形容詞在我的中文印象並不常用在人格特質,更不用說是稱讚,然而在法國這兩個都是難能可貴的特質。

自由“libre”並不是隨心所欲,而是獨立的力量: 因為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不被世俗所牽制;因為有生活能力,因此獨立生活,不需要依賴他人。

脆弱並不是弱者,而是有顆敏感的心,與人產生連結的特質李安導演曾經說過所謂的上相,就是觀眾看到他的臉會產生一種想像力跟關懷,會替他擔心。我想當法國人說一個人帶著脆弱時(尤其我常聽到形容一個很棒的演員),應該就是這樣,我們會跟他產生連結,會替他擔心。

小王子在書中感覺很堅持、有時顯得很固執任性,不願妥協於約定俗成的各種成見和價值觀,然而他並非讓自己背離人群顯得憤世忌俗,他選擇了溝通,也因此有了小王子這本書的體裁和敘事方式。

Dire qu'<on ne voit bien qu’avec son coeur>, c’est une façon de placer sa liberté (comme celle des autres) au coeur de l’humanité, comme condition et but ultime de l’action. C’est pour cela que le petit prince semble parfois bien mal commode, intransigeant. Il ne rentrera jamais dans le moule et les compromissions de son temps l’horripilent. Mais son anticonformisme n’est pas celui du solitaire ni du retire. Le dialogue, la communication sont toujours possibles.

就因為小王子的作者非常清楚身而為人的脆弱,從他自身而起,他知道人們需要故事、影像、音樂的感情牽動,而觸動了內心,這個感悟可以深深的、長遠的影響著我們,也因此有了書中各種奇幻星球和人物安排。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connaît la fragilité des êtres, a commencer par la sienne; il sait combien vite on se désespère, on perd le fil de l’existence, happé par le cours des choses ou la <fausse algèbre> du langage.

Il sait que l’humanité a besoin de mythes, d’images, de musique, qui sachent faire renaître durablement en soi l’instant d’une révélation, d’ une emotion.

延伸資料:

Olivier d’Agay, Alban Cerisier et Christilla Péllé-Douel : “Le Petit prince est devenu un mythe littéraire”

Share

女兒在外頭的賭氣

我已經很了解女兒一不如她的意,很容易生氣走開,自己一個人到一個角落(或者離開這個現場,例如從餐桌到玄關的樓梯)又氣又哭,在家的時候還好處理,我知道她是安全的,我可以做自己的事,我可以等她自己氣消。

(*我事後回想,她會去坐在玄關樓梯哭是因為我之前都會覺得她鬧脾氣,因此會很生氣地要她去玄關樓梯坐著,而且我會很生氣地說”妳要哭妳去那裏哭,我不想看到妳!” 後來她哭,就會自己去那裏坐著…自我反省:現在我不會這樣跟她說了)

然而同樣的狀況來到了室外就變得棘手,周末去大賣場發生一次,她不願意從一間玩具店出來,好不容易被爸爸帶了出來,但她卻生氣地甩開爸爸的手跑開,當時的賣場空間很寬敞,視野上沒有死角,我們也打算在這個賣場廣場稍微吃點東西(廣場有桌椅),女兒大概在距離我們不到兩三公尺的視線,坐在地板上賭氣,我知道她要消化這個怒氣,因此打算看著她,但不靠近,然而爸爸卻覺得這樣很危險,如果一個不留意被人家抱走還是怎樣,因此他執意要去把她抱回來,誰知道女兒就像一塊和爸爸互斥的磁鐵,越是靠近,她就跑越遠,還一度跑進去店面裡,因此爸爸受不了把她一手抱起來。

我很知道我女兒被如此勉強後,反應會更巨大,果不其然,她開始奮力扭動,大哭大鬧,爸爸受不了在她屁股輕拍了一下,我立刻說: 我們不打屁股了! 我來! 然後換我跟女兒玩磁鐵互斥遊戲…

她一度越離我越遠,但她離遠總是會不時回頭看我,其實是在看我有沒有跟上,但我實在失去耐心,突然想到包包有一個她剛剛一直想要買的愛心海綿(其實是洗碗用的),我生氣地跟她說,妳在這樣,我要把愛心海綿拿去丟掉,然後往地上丟掉,她哭著跑過來拿走愛心海綿,但就這樣她讓我牽起手,只是到了桌椅前,她還是不肯就坐,又再度跑離開,但這次她沒有跑很遠,我只是靜靜在離她大概1-2公尺的距離坐下來,大約不到5分鐘,她開始不哭了,有點手舞足蹈的扭動玩耍,我就跟她說,好了喔,我們要過去吃點東西了,這時她願意跟我回到座位吃東西。

某天爸爸在停車場牽她的手要進去賣場時,不小心手滑到她手上結痂的地方(因為結痂的地方已經在學校不小心被老師還是同學弄掉一次),她又生氣崩潰起來,跑離開爸爸,也不讓我接近。然而這次場景是在停車場,她根本不會意識到有車子在倒退,或者有車子正在行駛中,非常危險,過往都是非常生氣粗魯的把她抱走,不管她怎麼掙扎,但現在希望自己不要這樣動怒,但我們越是接近,她就越是亂竄,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時,爸爸靈機一動跟她說車上有OK蹦,幫她貼起來就不會有事了,是這樣才解除了警報。

現在自己看待女兒的賭氣比較能夠平和以對,並不是因為忍耐力變好,而是重新設定了預設”小孩本來就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緒”(例如”腦部前額葉的發展尚未成熟”的視角),就算如此預想依舊會有百密一疏的時候,但我會意識到自己的失態,立即跟她說對不起。

後來的日子不如她的意就生氣走開的情況並沒有比較少,但她似乎慢慢能夠理解在外頭,尤其是停車場不能如此做,現在我理解控制情緒本來就是一個學習曲線,小小孩現階段本來就不容易克制,我想,這個學習曲線更多的是對我本身的要求了…

Share

生命中無窮的童年

今天在<A la rencontre du petit prince> 這本書中看到了作者在快30歲時給媽媽的手寫信,我細細看了好幾回,內心充滿共鳴,我不確定我的解讀是否為作者的原意,但我是這樣感受的。

當時他正在著手寫一本<夜航>的書時,他提到自己是個只有在晚上九點之後才”活著”的人,一個越夜越清醒的人寫了這本著眼夜晚的省思體察,他想起了自己對於夜晚的第一個回憶: 小時候後入睡時的種種,鉅細靡遺描繪了某個夜晚坐在玄關準備各自回房入睡時的情境;媽媽在床邊時而歌唱;時而輕輕撫平床單小皺褶,兄弟姊妹期待生病時可以睡在媽媽房間的備用小床、以及他認為此生最棒的東西就是房間的小暖爐;此生沒有比這個小暖爐更為平靜親善的存在。

Ma petite maman,

…Ce monde des souvenirs d’enfants, de notre langage et des jeux que nous inventions me semblera toujours, désespérément, plus vrai que l’autre….

讓他了解”無窮”的道理,不是銀河、不是飛航、更不是大海,而是媽媽房間裡的那張備用小床…

Ce qui m’a appris l’immensité, ce n’est pas la voie lactée, ni l’aviation, ni la mer, mais le second lit de votre chambre. C’était une chance merveilleuse d’être malade. On avait envie de l’être chacun a son tour. C’était un océan sans limite auquel la grippe donnait droit. Il y avait une cheminée vivante.

入夜對不少人來說是害怕不安,然而在小王子作者的行筆間,流暢的是充滿安全感的童年;是媽媽給了他最安定的愛和關懷。他在信的後頭深深感謝媽媽,讓他在童年的家有如此多的回憶,一個無邊無際的快樂童年。

Vous ne pouvez pas bien savoir cette immense gratitude que j’ai pour vous, ni quelle maison de souvenir vous m’avez faite. J’ai l’air comme ça de ne rien sentir. Je pense que simplement je me defends terriblement.

入夜之於<小王子>作者,如同傍晚之於我。每每到了傍晚時刻,尤其是夕陽餘暉灑落時,我總是感到莫名的安心,像回到家的感受,我一直不解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感受,原本以為是想起很小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和家人在傍晚田野間騎腳踏車準備回家的場景(然而這似乎是很難得的一次,我甚至有點懷疑是不是我夢中的?) 最近終於得到了體悟,我的安全感來自放學後,回到家,還沒上樓就能聞到廚房傳來的飯菜香,到了廚房可以看到媽媽穿著圍裙準備晚餐,還有我總是喜歡趁菜剛炒好時伺機夾來吃,然後每道菜都吃幾口的結果就是到了吃飯時間已經半飽,媽媽雖然每次都念我現在一直吃等一下吃不下,但總不會阻止我,我們彼此都知道菜剛炒好最好吃了。

即使我再也沒有機會聽到廚房的抽油煙機轟轟作響、鍋鏟霍霍的炒在牛頭牌大炒鍋的鏗鏗鏘鏘,媽媽的料理也永遠只能從過往中回味,然而這個場景卻深深定錨在我的生命中,過去的我從來不覺得這至極重要,而現在終於懂得: 在生命中無窮的童年我深深感謝媽媽每日的付出,此生的每天都有日出日落,而我因為曾有過媽媽的愛和照顧,每天日落時刻才能永遠感受無邊無境的安全感。

Share

堅持和固執

今天早上帶女兒去學校時,車子才剛停到校門口前的停車場,女兒卻說要折返回家,因為她忘了拿給老師的畫畫(她非常喜歡老師,很常在早餐的時候畫畫要送給老師),我說我下課來接妳時再幫妳帶來,這跟上次室內拖鞋不一樣,妳現在要進去上課。

然而女兒非常生氣激動,死命地將雙手擋在兒童座椅的扣環,不讓我解開,反應極為巨大,怎麼樣都不讓我把她抱起來,我不斷的好言相勸,儘管我知道她這個情緒狀態甚麼都聽不進去…我和先生兩人想辦法把她從車裡拉出來,她依舊拼命掙脫爸爸的懷抱,外頭零度,我們無法為她穿上外套,她的小肚肚也因不斷奮力扭動而露出來在外頭著涼,我只好將戴帽的外套”掛”在她頭上,至少讓她的背不著涼,一小段不到兩分鐘的腳程,我女兒像困獸般瘋狂大哭抗議,甚至一度想要咬我們,我知道如果是我一個人,我是完全無法把持住她的死命掙脫。

而我們依舊保持態度平靜,我們所做的只是用有力力道(爸爸的力道)去圈住她激動的行為,並堅持將她帶到學校。

在門口接應的校長看著情緒激動的女兒,溫和的問我們說怎們會這樣? 我們說她忘了帶要送給老師的畫,堅持要回家拿。校長說: 當她堅持一件事情,她一定要做到,在學校她真的是個完美的學生,Nathalie(她的老師)對她非常讚譽有加,然而也是這樣完美主義才會這麼堅持(固執)。我現在了解(面對她)真的有時候會有如此挑戰的情況,真的是不簡單… (女兒繼續在先生懷裡死命掙扎狂哭)

校長破例讓我們一起帶到她的教室(女兒的哭鬧掙扎沒有斷過),而女兒一看到在教室門口的Nathalie,幾乎就穩定下來,我們解釋了狀況,老師也接著溫柔可親的告訴女兒,妳已經給老師好多畫了呢! 沒關係,下次再拿給我就可以了,好不好? 女兒輕輕地點了點頭,接著老師把女兒抱過去,頓時一隻如困獸般的獅子,瞬間轉變成溫馴可愛的小貓咪,原本哭著整張臉都脹紅,尤其眼周,臉頰更是佈滿淚痕,但在老師的懷抱中,女兒也漸漸的露出放鬆的笑容。

Nathalie 接著對我們說,她真的是非常嚴謹的小孩,做甚麼事情都自我要求很高,很堅持。我們說對阿..這個堅持常常是固執,我們真的是常常傷腦筋..

回程的路上,我們說之後要出門前,要在早餐時就提醒她,如果要送老師畫畫要記得先拿出來放在玄關長椅上,我們也討論著女兒剛剛的反應,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她想咬人的舉動,這幾乎沒在家裡發生過,但我印象中也是有一次反應極大有如此,我覺得有可能是在學校看到,或者這是人在防衛下的本能?(畢竟她的身體尤其雙手是被制約,如果想反抗,剩下的武器就是嘴巴牙齒了..),現在的我並不會往這個咬人的動作非常不可取,一定要去教育(制止)她這個視角去看待,我只是試著理解讓她如此困獸猶鬥,如此劇烈的情緒動機是甚麼? 我有沒有在這個劇烈情緒下,給一個堅定有力的界線,而不是用我的怒吼(另一個高張的情緒)去喝止她。

然而自己要永遠保持沒有怒氣很難,但至少我希望我能做到給她空間時間去消化生氣(同時也給自己緩解怒氣的空間),我想傳達我尊重她各種情緒,也理解情緒需要時間消化她可以慢慢學習,而我會陪伴。前天早上我也因為她某個堅持而生氣(因為她又拿了白板筆畫畫,我前晚已經告訴她要用可水洗的彩色筆畫),對她用了比較兇的口氣制止(但沒有怒吼),並且拿走她手上的白板筆沒收起來,去書櫃拿了她的彩色筆盒給她,她氣到從餐桌下來,自己坐在她的小地毯上又氣又哭,我說妳去生氣,我要去廚房收東西,然後不到五分鐘,她拿著自己的畫要來送我,我溫柔地抱著她問她”妳生氣完了嗎?” 她說”恩,那妳呢?” 我說”我也是”,接著兩個人又抱又親互說愛妳。

老公認為女兒的堅持和自我要求,很多時候都是不求變通的固執,這只是把自己受限住,但我也跟他說,其實她也慢慢在學習有彈性(例如急著出門上學時,玩具或是畫筆可以先放著,媽媽會幫我收,她也從一開始堅持要自己收,到後來會跟我說:媽媽那妳幫我收一下) 只是現階段每個場景都是一個新的學習,她還沒有能力把彈性的原則導用在”類似”的場景,我們只能在每次的事件找機會開導,提議彈性的作法是如何。

其實女兒很小時,大約三歲幾個月而已,我就發覺她的意志力驚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有一個睡覺不離手的安撫巾(其實是我的睡衣),即使是半睡半醒她也會摸索安撫巾在哪,只要不安,她就會想要安撫巾,然而有幾次,我都會說是北鼻才會用安撫巾喔,妳是小北鼻嗎? 她說,我不是,我長大了,我不是小北鼻! 從那次之後,她都在克制自己不要去拿安撫巾,睡前明明想要抱著睡,但會克制住這個想要,只是特地走到掛在床邊的安撫巾邊湊上臉,依依不捨的聞好幾口,我每次看到這樣,就跟她說,妳想抱它睡覺就抱,媽媽不要再說妳是北鼻了好不好,但女兒已經下定決心不要抱它睡覺,即使到長了水痘那晚,奇癢無比,十分難受,睡得很不好,我把安撫巾湊到她的臉上,她還很生氣地把它推開說我不要臭臭! (臭臭是安撫巾的小名)。大概開導了一個多月(跟她說媽媽不該這樣開玩笑,妳長大了不是小北鼻,也有很多大人還是把他們的安撫巾留著呢,某天睡前,她又去聞了安撫巾,我說拿吧! 她就像放鬆一樣的笑了一笑,把安撫巾抱起來又揉又聞,至今安撫巾依然是她離不開的小寶貝。

另一個例子是一本總共96頁的動物著色本,某天開始,她自己決定每天早上早餐著色兩頁,一旦決定,她真的沒有間斷用了48天去完成。

我訝異的是這個”一旦下定決心,就會堅持”的毅力,可以持續一個多月之久,就像我們大人,如果跟自己說一個月不要碰甜的東西(天天嗜甜的人),也是需要意志力才能每日堅持,而她當時也不過三歲而已。

我是這樣去理解她今天的強烈反抗,聯想她的意志力的強度和情緒激動強度,雖然當下還是很傷腦筋,但多了這層理解,我也給自己的情緒一個改變視角的可能。

Share

女兒強烈的秩序感

可能是天性加上潛移默化的關係,女兒的秩序感很強烈,東西歸位在哪都會如實放好,甚麼時候做甚麼事的先後順序也是。上了幼稚園後,她每天大約下午六點時會看一個小時的中文卡通時間(我覺得也是一個持續維持她對中文的聽力能力和學習動力),時間還沒到之前,她會自己去畫畫、玩耍或是看書,加上我們有教她怎麼看時間,如果時間快到了,她總會過來提醒我,用她可愛的手手擺出六點的樣子(就是伸出兩個食指,連成像六點的樣子)。

只要朋友來我家,我都會事先跟他們說到這個特點,他們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三四歲這個年紀不是東西隨興放,做甚麼事情都要提醒先後順序嗎? 但我女兒和他們玩玩具時,每次玩完也都會提醒大人,要一起把玩具收好,對於日常生活大小事的生活順序也大部分自動自發。

這樣聽起來的確是個很棒的優點,大人好像可以輕鬆很多,我自己的確也是比較有條不紊、注重環境整潔的人,因此很能夠同理她的堅持,但有時候她的堅持實在太固執了。

她會堅持照著第一次”執行”的方式,很小的事情也是,例如第一次喝到蘋果汁時,我是倒在某個玻璃杯裡給她,那麼每次都要照舊,不能用其他的杯子…

有次她在諾大的餐桌上自己坐著畫畫時,畫了一張可能不滿意的畫要丟掉,她要馬上丟掉,我跟她說放在旁邊就好了,等一下 畫完再丟就可以了,但她很堅持,還特地自己走去廚房丟掉。

最近我跟她說,上大號要開始在大馬桶用兒童專用馬桶坐墊了喔,她說那尿尿可以在小馬桶? 我心想,小馬桶的確對她來說比較方便,因此跟她說可以,妳上大號在大馬桶,尿尿在小馬桶。誰知道,她的秩序感可以強烈到,上大號時在大馬桶,忍著尿尿到小馬桶才尿…

今天要去上學時,因為出門有些趕(她突然要出門了才說要大號)所以變通的方法就是她穿著室內鞋先上了車,到了學校時幫她換上鞋子,哪知在半路時,才發覺我忘了拿她的鞋子!! 結果她馬上大哭,一直說要回家換鞋子,我說”是媽媽忘記的,對不起寶貝,我先帶妳去學校,再回家拿鞋子給妳”(其實學校也有放一雙便鞋,如果真的沒換也沒關係),但她怎樣都不要,在車上大崩潰,一定要穿上鞋子才肯去學校,連校長都來車子這裡勸她,依舊無效。

我只好帶她折返家裡拿鞋子,穿上鞋子那刻她才露出開心的笑容。

我在想,如果在她崩潰時對她兇,硬是把她抱出來塞給門口接應的老師,然後走人,女兒一定會大崩潰到不行,在班上哭到無法停止,也會造成老師們的困擾,而原本是她的優點,這麼激烈崩潰下,她會不會自我懷疑否定?

還好我選擇的是守護她的優點,老師校長們也尊重小孩的情緒,這個前後折返只不過是十來分的時間,我也沒有怒吼發脾氣,折返去學校的路上,我輕聲的在跟女兒說一次,下次如果真的在這樣,我們就先穿家裡的室內鞋,媽媽回去幫妳拿好不好,她似乎輕輕點了頭,我知道她聽進去了,雖然不曉得下次會如何,但我提議出她或許下次可以改進的機會。

我想我們大人也有情緒崩潰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時間調整反省,期許自己下一次契機時能夠表現得比較好,我慶幸我自己這麼作了,再一次沒有怒吼小孩,安全下庄,值得紀錄一下。

Share

陪伴女兒的害怕

這學期女兒沒上課的禮拜三下午開始上校外的體操課,幼幼班體操課並非多專業的訓練,純粹是讓她去伸展肢體動作,她的個性活潑好動,加上每每走在外頭,總是喜歡像走平衡木一樣走在行道路和植栽區的交界線上,我心想上她會喜歡上體操。

每次上課都是開開心心的,然而聖誕節前的年終表演突然卻縮,當場哭著沒參與,隔了一周的年終同樂會,她也到了現場沒多久開始大哭,最終我們只好折返回家。同樂會那天還是兩個小時,我心裡還開心多賺到一個小時的清閒,誰知道她最後是哭著要回家,我記得當時我還在車上對她生氣,覺得她的害怕真的是空穴來風!

這幾天在電子書上看到<教養逆思維>這本書,就另外拿起kindle買了原文版<Good Inside>,我不太買親子教育的書,之前主要看的都是偏向腦神經科普,而這本書之所以打動我的地方就是:

“行為只是冰山一角,在這表徵下是一整個小孩的內心世界,渴望被理解”

昨天的體操課是聖誕假期後的第一次,在上課的前一晚還有前一個周末,她已經好幾次都說不想去上體操課了,邊說還大哭,還說”我討厭Anna,她每次都要我用單槓!每天每天都要我用”(情緒實在太激動太滿了,因此還說出每天每天這樣的句子) 我們都知道她害怕的是單槓項目,但我也跟她說,我會跟Anna老師說,這個練習妳就跳過在旁邊看就好,等到妳覺得準備好,妳再嘗試。

到了體操教室這天,一進去門口幫她換上體操軟鞋時,她就開始哭著說不要進去,儘管我也當著她的面跟Anna提了單槓練習觀摩的請求和原委,老師也非常耐心的安慰她,但依舊沒用,她一度哭著衝出教室,最後我和Anna提議這堂課我留在旁邊陪伴她。

女兒一直依偎在我旁邊,小小的臉龐豆大的眼淚不斷地流下來,她的好朋友過來要抱她安慰她,女兒也閃躲開,哭著說:不要Jade! 害怕的情緒整個席捲她,我一手撫摸著她的背,一手放在她的小肚肚,我可以感覺她的肚子地起伏躁動,感覺壓力整個大大影響著她的腸胃,她的小手非常冰冷,然而當天她並沒有衣服穿得比較少…

一開始老師每示範一個練習,女兒在半推半就下哭著去完成,一開始甚至害怕不安到又衝出教室,一直說想回家,但就這樣邊哭邊感到不安的過去練習,然後練習完再哭著跑向我討抱安撫,每次她做完動作,就馬上轉頭望向我,我都對她雙手伸出大拇指,大大稱讚她好棒,一次兩次三次,情緒都越來越平穩,到後來她終於露出放鬆的笑容。

到最後她完全地拋開了害怕,非常開心地完成所有練習,邊練習露出平常我常看到的調皮搗蛋的神情,不時地手舞足蹈地耍寶。結束時還笑著跟我說,她好喜歡體操! 但我跟她說下次我不能在旁邊看了喔! 但可能可以站在上面的觀眾席遠遠看,她說: 好! 就再一次就可以了!

上課結束後,老師也特地跟女兒說話: Voila是不是體操課很開心! 妳沒有害怕上課了,也沒有害怕我對不對” 然後給女兒一個大大的擁抱。

一路上回來她真的好開心好開心! 我把她抱滿懷,跟她說: 妳知道妳為什麼會這麼開心嗎? 因為妳克服妳的害怕,當妳發現妳的害怕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不再感到害怕時,就會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很棒,覺得又自由又開心。

整堂課陪伴著女兒調節她的害怕,我的心情都是平靜而有耐心的,看著她自己慢慢地調整情緒的過程,我感到非常驕傲欣慰,她小小的身體裡感受了巨大的害怕壓力,但她是這麼勇敢地去調適克服。真的是感謝在這兩天接觸到這本<Good Inside>的書,讓我在看著我女兒害怕而哭(但我們覺得莫名其妙時)能有不一樣的視角,知道這個是她需要幫助陪伴的訊號。

Share

手套與憐憫-芬蘭和日本的距離

剛剛讀完吉本芭娜娜的<手套與憐憫>這篇短文,一如往常,總是能在她的字裡行間得到共鳴,特別是明明感到難過,但內心卻感到微微溫暖。

像是故事女主角的母親過世後:

沒有手足的我,轉眼之間變成孓然一身。當我在至今依然感情融洽的阿姨們和表姊妹間的行動中發現母親的影子就會淚盈於睫。

雖然處境並非相同,但跟著媽媽以前的朋友阿姨們相處時,總會特別感到安心。除了是在她們身上似乎看到些許媽媽說話的方式,也想著”如果媽媽還在,這應該是她很自在快樂的時光”, 我像把媽媽活在這個此刻,而這個此刻,我們同在,即使知道是天人永隔的難受,但卻內心感到安心。

吉本芭娜娜的書中,常常有這樣的隱微時刻。

回到故事的場景設定是在芬蘭,這時讓我想到在某本日本雜誌中讀到,其實日本和芬蘭的距離不遠,因此之間的交流蠻頻(芬蘭航空一天有四班飛往東京的班機),光是想到魯魯米在日本的發揚光大,也就不意外了。

查了一下東京到赫爾辛基的航班時間: 13個小時?! 這個航程距離很遠啊?! 再進一步查,自從俄烏戰爭之後,芬蘭航班不能飛過俄國大陸,日本和芬蘭之間的航程時間就多了4小時。從9小時到13小時的差異對航空公司是非常大的成本變化; 原本同班班機可以24小時完成來回日本芬蘭,現在則需要多上一天。

對芬蘭航空來說,俄烏戰爭之後的航線是先南下到波蘭,之後經過土耳其、中東、大陸,之後才到日本。

我看了東京巴黎的班機也是比過去飛越俄國領空多了2小時,但還是比東京赫爾辛基的衝擊小。

Share

市川里美的繪本

在法國圖書館借繪本時,總是很容易辨別出日本繪本,通常是風格寫實細膩的畫風,我想這應該是飄洋過海經過翻譯的繪本數量有限,代表性不足以觀看整個日本繪本風貌,但還是不得不說,無論是把自然界畫得既細膩又帶有童趣,或是孩童天真一舉一 動活靈活現的視角,日本繪本在這兩個方面真的非常傑出。

然而某次在圖書館借到了這本童書”Amis” (朋友),我覺得風格實在好特別,非常像歐洲的年代久遠的繪本,無論是小孩或是場景的描繪,都充滿了”古典感”。

好奇心驅使下,我上網查了一下繪者市川里美。讀到了這樣的故事: 她來自岐阜県(最有名的就是合掌村)的小村莊,從小就嚮往可以到探索世界,年輕時二十一歲來到巴黎時,意外在櫥窗看到歐洲古童書,繪者是Maurice Boutet de Monvel,頓時被啟發:原來童書繪本可以如此的生活化、如此的童趣(在她童年的回憶裡,童書都充滿著怪奇可怕的寓言),從一個繪畫素人自學繪畫,並在巴黎定居。

我進一步查了一下Maurice Boutet de Monvel的童書,當我看到La Fontaine的寓言童書時,心想這個風格!! 實在很像我在客廳掛的這幅插畫,細看左下角那排字,果然沒錯,的確是他的作品。

再來看看Maurice 畫的人物風格,的確可以看出市川里美受之啟發的”古典感”:

市川里美:

(2019年市川里美在上海新書會,手上拿的就是Maurice Boutet de Monvel這本童書)

她不斷不斷的畫,第一本出版的童書也是充滿了故事性,她帶著自己畫的圖稿,關於孩童、關於四季、關於童年,來到倫敦找出版社,其實到底要找哪個出版社她也一概不知,她走進一間書店店筆記下童書出版社的名字和地址,就近找到離書店最近的Keinemann出版社,沒有預約直接在櫃台介紹了自己,當編輯走下來翻閱了她的作品集,她說: We would like to publish it! ,就這樣不可思議的出版了第一本作品(1975):

她是個非常多產的繪本畫家,至今出了80本以上的童書,看著她的故事(市川里美:人生中放弃一件事情很容易,很庆幸我坚持下来了。),也會聯想到<刻意練習>這本書,信手拈來的繪畫能力是大量大量不間斷的繪畫練習而來。我找到一個她在法國書店Librairie L’Armitière 的簽書會並且幫小孩繪製他們心愛的貼身娃娃doudou,實在非常厲害:

Dédicace de satomi ICHIKAWA

大量的觀察、繪畫,像這本柿子的童書,可以看到她畫各個姿態的柿子樣貌,從葉子到果實,而這個自然寫實的觀察和描繪,也是我非常喜歡蒐集的日本繪本風格之一。

另外我也喜歡她捕捉了世界各地(可以說非主流)的童年細節(進一步的書單和封面內容),就在搜尋她的資料時,我才發現曾經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關於非洲小孩的童書也是出自於她。

我特別喜歡畫風細膩、古典的繪本,因此想蒐集市川里美早期的繪本,然而許多繪本只有在舊書流通,目前只買到一本聖誕節的:

看到繪本 ‧ 小日子的Fu 去了東京的舊書店挖寶到她已經絕版的童書,實在也好想去挖寶啊!

【東京 Day4】吉祥寺-百年書店

台灣出版社的中譯本中的”跳舞吧!小雅” 也非常可愛:

延伸閱讀:

市川里美(絵本作家)

Un tour du monde en 80 albums avec l’itinérante Satomi Ichikawa

Share

日本炒飯的八角盤

我一直對日本炒飯使用八角盤感到好奇,而且不只是八角形狀,通常這種盤子會有個高台。試圖找了資料來看,目前看到的說法其實只是八角的設置,於自於八卦的文化意象,日本人認為是好運的象徵,或許八卦的鎮煞也意味著”避凶而趨吉”,因此是好運和善緣。

古代から「八卦文様=占い・世界の予測」「八卦文様=魔よけ」として、「縁起のよいもの」として捉えられていた、といえそうです。そして、八卦の配置に適した器の形として、八角形があったということも。

https://q.hatena.ne.jp/1156855080

古来中国の風水では八角形は8方位を意味し
全世界の森羅万象から幸せのエネルギーを
もらえる形とされていたからです。そのため
中華食器の中にも八角形を取り入れたと
されています

參考資料: https://puchiecho7.hatenablog.com/entry/2023/04/28/163636

Yahoo!知恵袋

中華皿でよく八角形のものがありますが、その形状に何か意味 …

另外也是對於中國宮廷美食一種浪漫幻想,用”チャーハン皿” (炒飯盤)去搜尋,幾乎等同於搜尋八角高台盤,其中鑲龍鑲鳳的圖騰還真的不少。高台器皿的設計,的確很像古代的食器,此外炒飯使用略帶深度的盤裝,主要還是有讓熱氣散發(炒飯吃起來才不會濕濕軟軟的,略帶深度則是容易使用湯匙舀取吃。

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這種素雅的青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式湯匙的日文也相當具有詩意: 散蓮華 (ちりれんげ)。通稱是レンゲ 如同散落的蓮花瓣一樣, 這意象也太美了吧。

日本傳統飲食湯品是直接就口的,不像我們有使用湯匙的習慣,然而炒飯的性質關係,很難單純使用筷子食用,因此在日本的炒飯特色,除了八角盤外,還會附上レンゲ的中式湯匙。

充滿鑊氣的炒飯,用炒飯的大湯勺直接扣在八角盤上的特色,大概是多數日本人的中華美食的印象之一,甚是有日本人覺得沒有裝在八角皿上的炒飯,就沒有了炒飯特色!

看了這麼多炒飯的八角皿和炒飯,實在很想去日本餐廳吃個炒飯了…

Share

倫敦的街景

這幾天和女兒都會看一本SNOW by Sam Usher的繪本,我跟女兒說,你看這個封面這樣的建築物,就會知道這個建築不是在法國喔,這非常的倫敦。

昨天午餐和老公聊到這本繪本,我們就好奇為什麼倫敦會出現這樣的建築物,抬高的一樓和露出一半的地下室,像這樣在半抬高的大門前的階梯,美式英文稱作Stoop,在北美的話是說從荷蘭移民所帶來的,因為在荷蘭低地常常有淹水的疑慮,因此會將一樓抬高。

另外還很常見的黑色鐵件圍欄(典型的Geogian 建築1714-1837)。我也覺得Sash window(上下拉的窗型還有格狀窗櫺)非常經典,這在法國幾乎沒看過(我從來沒看過這樣的窗型)。

找到一篇網誌介紹了典型的Geogian建築,地下室的用途通常是廚房,而後院還是和一樓齊平,我有看到一個解釋說其實後院是和地下室齊平,所以並非當時建築”刻意”挖出地下室,而是前院的道路墊高。

另一個在Quora上找到的問答則說因為倫敦黏土地形的關係,為了能夠承重多層樓的磚房,必須在地基上做補強,因此會有地下室的設置產生。

另外也有說法說黑色鐵件圍欄是受到希臘古典神殿的啟發以及像碉堡一樣的護城河概念。

意外發現Google有一個很棒的簡介: A Spotter’s Guide: The Early Georgian Townhouse。 看著看著實在很想再去倫敦走走,仔細看看這些建築細節。

Share

金澤市區的小橋流水

元旦剛過就看到石川大地震的新聞,震驚之餘也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懷念,曾經在2016年和好友一起去金澤自助旅行的回憶也點滴浮現。

那一趟的旅行也算是自己自學日文的驗收和鼓勵,曾經兩次到日本都靠著漢字的相似處按圖索驥,而這一次平片假名都不在是謎樣般的文字,也所幸看得懂日文(不會的單字再查閱),在小松的尋常居酒屋可以點菜(點菜除了牆上掛的竹片菜名,還有一張小小紙卡上面也都是日文,自己在便條紙上面寫要吃的東西,當然也必須用日文寫)。

金澤的”大”景點: 21世紀美術館、兼六園、金澤城、東屋茶街、近江市場都值得去參觀體驗,然而讓我再三回味的還是金澤市區的生活感。

令我最感到驚艷的是小橋流水的街道設計,隨處可以見的溪流,水都非常清澈見底,散步這裡時,內心一直出現這句: “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詞…

因為出於隨興的散步,而因此喜出望外的心情特別印象深刻,尤其當我們意外走到一間舊書店時,真的就像挖到寶一樣的開心。

這間舊書店叫做OYOYO,源自於創始者喜歡的小說<OYOYO島的冒險>作者小林信彥,裏頭有一架鋼琴,總覺得我可以在裏頭待個一兩個小時,但又不好意思讓好友等太久(但我還是買了不少書!)。後來在<閱讀職人帶路的日本特色書店>這本書中有介紹這間書店,真的覺得自己像中獎一樣(隨興走就可以巧遇難得的特色書店)。

書中還這樣提到:

江戶時代在長町一帶的武家屋敷遺跡有兩條灌溉用水渠道,其中之一的鞍月用水,沿岸佇立著許多咖啡廳及雜貨店,通稱為”溪流路”(せせらぎ通り)

我記得在舊書店附近沒多遠會看到這棵非常美裡的松樹,

一探究竟發現是貴船神社。

讓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娟娟小溪旁的店家們,幾乎都有自己的小橋,要進店前通過小橋拾級而上,真的是很特別的體驗。

從側面看起來,盡是綿延的小橋和階梯,十分罕見。

雖然我們去的季節是冬天,但我心想如果是炎熱的夏天來到這區,應該會也不錯,會有涓涓細流流暢的清涼感吧?

因為回台灣的飛機是晚班,因此多出了一些時間可以吃午餐和隨興走走,但時間沒有充裕到可以好好在咖啡店喝咖啡、或是好好逛逛這附近的商家,實在有些可惜,但金澤絕對是我會想再度造訪的城市,甚至因為她的小巧精緻,觀光人潮遠遠少過京都,讓我在京都和金澤二選一中,毫不猶豫地選擇金澤。

Share

關於聖誕樹

今年老公就有預計要買一棵聖誕樹擺在家中,前兩年女兒還很小,聖誕樹對她的吸引力不大,而今年滿三歲的她,開始對聖誕樹和過節慢慢有概念了。

看著裝飾好的聖誕樹,不禁想著,長成這麼大的聖誕樹到底要多久? 查了一下,像我們家這棵高約180cm的聖誕樹,至少要10年的養成時間,十年!! 只是為了這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就要把聖誕樹給回收掉,還是小小的覺得可惜。

P.S. 如何回收? 通常會加買一個有慈善用途的大袋子,在專門回收dechet vert(落葉類)那天放在門口就可以了,或者各區都有專門回收的場地,回收後的聖誕樹其實也只會打碎後當作覆蓋土壤的木屑類。

法國賣的聖誕樹80%都是種在法國境內,大約有5000公頃的分佈在各省分,但集中在le Morvan (勃根地一帶) 和Franche-Comté。”聖誕樹”所種植的土地其實不適合農作(土壤過酸),種植聖誕樹還是有綠化和穩固土壤/保水層的作用,但它的種植還是免不了殺蟲劑這些地使用。儘管使用量跟10年來相比,已經是足足減少了五倍以上,但藥劑的使用還是對土穰有不可逆的傷害。(參考資料www.notre-planete.info)

法國常見的聖誕樹類型有兩種,一種是epicéa ,市佔約17%,有松樹的香氣但保存不易,大約兩周的時間,就會開始掉針葉,另一種是Normann,有高達77%的市占率。沒有甚麼香氣,但不會掉針葉(但如果室溫超過24度,兩周後也是會掉針葉)。另外外觀上,Normann的樹冠比較飽滿,Epicéa的針葉型比較瘦長。

傳統上,聖誕樹下面還需要擺上creche,也就是耶穌降臨的那個場景,耶穌寶寶要在25日那天才放上去,這類型的裝飾也很多選擇,很多是蠻傳統(老氣)的彩繪風格,今年我選擇了這個可愛類型的,小小的(很適合小朋友拿取玩耍)。

本來有考慮買這種簡約款的,但是那個耶穌寶寶到底是甚麼東西? 看起來很不可愛,另外,按照傳統有其他動物和角色,也因過度簡化而被省略。

Epicéa

其實真的聖誕樹並沒有想像中的貴,像我們這棵180cm 大概也是50歐元就可以買到,真正貴的其實是聖誕吊飾們,只是要怎麼裝飾聖誕樹、還有最重要的考量小小孩會想拿取,在選擇上還是需要多加留意,畢竟常見的聖誕吊飾常常是玻璃製的,買這種吊飾放在家中有小孩的家,簡直是為自己製造各種怒吼狂飆的小炸彈…

我覺得理想的聖誕吊飾有下面幾種類型:

1 .羊毛氈類型

這類型的裝飾今年蠻多的,Zara Home、Monoprix這些品牌都可以找到,我買到的是Monoprix出的,它是在保力龍球上滾上一圈羊毛氈,非常的輕巧,小小孩從聖誕樹拿取的時候,不太會傷害針葉(傳統金線/銀線的裝飾球,如果用扯下來的很容易連帶的針葉也一同掉下來)

2. 紙糊彩繪類型

3. 布類填充類型

這個類型其實不常見,或者是說不要太過”兒童化”的絨布類很少見,我在Monoprix home的店裡看到,只剩一個(網站上也沒有賣了),另外還有一個星星狀的,擺起來效果非常好,而且很適合小孩蹂躪(這是重點)。

4. 立體紙類

立體紙類的產品如雨後春筍一般,去年買過可摺疊收納的小聖誕樹,今年就看到各式各樣的折疊裝飾。

Share

冷凍豆芽菜和蔥花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大量處理綠豆芽菜和青蔥分袋冷凍,作韓式涼拌豆芽菜(用黃豆芽會更道地)、拌乾麵時加一些豆芽菜、味增湯/蛋花湯/酸辣湯放些蔥花…冷凍隨時有,只要抓一把就確保”每日五蔬果中達標一種”。

然而處理冷凍蔬菜其實還是有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我曾經一開始把青蔥清洗後,直接切成蔥花放進保鮮袋冷凍,結果成品是一塊青蔥冰磚..後來知道洗完後先別急著切,先放著風乾,最好放在濾網通風,如果要更快,用專門處理食材的棉布擦拭也可以。

青蔥乾爽後再切成蔥花,在放在不銹鋼盤上平舖,平鋪相當重要,平鋪後冷凍後再拿出來,把冷凍蔥花掃到保鮮袋冷凍。不銹鋼盤也可以更加速冷凍。

豆芽菜進到我的廚房常備菜其實是個因緣際會,我從來沒看過我媽媽買豆芽菜回家煮,有次在巴黎邀請朋友來家裡一起煮一起吃,她帶了一大包豆芽菜來我家,那個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要拿這包菜做甚麼,然而豆芽菜不耐冷藏,兩三天就味道不對了,我記得我好像丟掉了一半。

後來看到台南一帶有”豆菜麵”的文章介紹,才想到可以放進乾麵啊! 試驗性質的把豆芽菜冷凍起來,發現完全不影響口感,依樣清脆。

前些天去超市買到即期豆芽菜,這個品牌的豆芽菜頭尾算是乾淨的,多次沖洗後幾乎是乾乾淨淨,不留豆莢也不留根,另一間超市賣的一公斤豆芽菜,每次買回來去頭尾都要花個一兩個小時,真的是去到我頭眼昏花,豆芽菜便宜歸便宜,但要沒頭沒尾,可是(花)功夫菜阿…

洗乾淨的豆芽菜也要放著風乾,讓它乾爽後再裝袋冷凍,盡量在保鮮袋中平鋪,放進冷凍庫也要平放,同樣的道理:爭取每根豆芽菜冷凍的表面積。

我不太確定有多少法國人會買綠豆芽回去當沙拉吃,但越南的涼拌沙拉的確可以,越南河粉也常常是上桌後才放一把豆芽菜進去斷生而已,但我覺得豆腥味還是太重,更別說直接當成沙拉吃(是不是拌了魚露,兩腥加乘,負負得正就變成鮮味?),雖然說它的維他命C相當豐富,甚至是奇異果的兩倍,但直接生吃我真的不太喜歡。

如果作成韓式涼拌豆芽,記得要用大量的滾水加鹽,我覺得川燙個3分鐘就可以了,涼拌的菜也是要確定水分瀝的很乾(所有涼拌菜的最大重點),才能拌上麻油、蒜泥、鹽。

豆芽菜放進肉燥湯麵和新加坡拉薩麵也非常搭,我覺得只要冷凍庫隨時有這兩個冷凍蔬菜,隨時都可以有亞洲菜的味道。還好目前住在買的到這兩樣食材的城市,要不然可能需要自己種了…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