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子的歷史

今天午飯後隨興翻了渡邊有子的<365日。日常生活與餐時> 翻到了這頁,提到了她住巴黎的朋友時常送烏魚子給她,然後她最喜歡把烏魚子搗碎,作成類似明太子的義大利麵 (這道烏魚子義大利麵也的確是薩丁尼亞島的特色菜*from wikipedia japan)

這個我一直以為很”下港人的滋味”,原來巴黎是極為高檔的珍品。當然烏魚子在台灣,也是珍貴的食材。上網搜尋了一下歷史淵源:

從這個法國連結找到一些資料: http://www.poutargue.fr/

原來在地中海沿岸一帶 (西班牙、義大利、北非、埃及、希臘、甚至到土耳其都有),都有把烏魚卵風乾鹽漬的保存手法,有一種說法是源自於腓尼基漁民隨著他們航線把這鹽漬法傳開來(看他們的影響範圍也的確是和上述的國家吻合),如果這個說法可考,那麼這個漁民鹽漬保存法就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500-539年之間,也就是說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Continue reading “烏魚子的歷史”

Share

抽屜和收納

我還記得有一年在巴黎租的公寓,風格極為北歐極簡,但整間公寓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完全沒有抽屜的配置。

這是當時尚未搬進去的迷你廚房。沒有抽屜的配置,在廚房上是比較不理想的,抽屜的配置,讓放置較為裡層的東西,也能透過抽拉,快速輕便的取得,並且整個抽屜的內容物能一覽無遺。

 

 

最為明顯的不便就是無法放置刀叉匙的收納盒。

「rangement couverts」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廚房中,我覺得最為理想的抽越寬越好,高度不需要太高。在”廚房的究極”這本書中認識到西班牙的系統廚具品牌 Santos,他們的抽屜概念我非常欣賞。

Organiser la vaisselle

 

 

像左圖,利用圓柱來調整,以配合餐盤的形狀大小。

 

 

 

 

設置縷空把手可以提取的隔層藍概念,也十分具有巧思。

 

 

 

 

關 於書桌,我個人喜歡合併書桌和餐桌的概念,因此抽屜並非必要。只要用一個簡單美觀的小收納盒,放一些常用的文具 ,另外一個筆筒放筆、剪刀和尺即可。

 

 

 

 

關於衣櫥的抽屜,我蠻喜歡這種網狀開放式的,我們大致上可以一覽無遺每格抽屜裡放置的內容物,當然,這比較適用於有置衣間的收納。不過,對於在衣服顏色選擇上有一致調性的人,作成開放式的衣櫃,也是很適合。

ALGOT Structure+barre/corb filet/tabl sup IKEA

下圖這一種的抽屜,我也很喜歡,一樣的概念,半開放式的抽屜,我們可以一目了然知道每層抽屜的內容物,視覺上也較為通透,比起上面的網狀抽屜,下圖這種,闔起來就可以輕易遮蔽住雜物感。

PAX Armoire-penderie IKEA Garantie 10 ans gratuite. Détails des conditions disponibles en magasin ou sur internet.

Share

發酵牛乳

昨天,照著一本食譜做了漢堡麵包,缺了一項發酵牛乳,特地去了趟超市購買。若不是這個漢堡食譜,我可能沒有機會在買鮮奶時,順手看了這個罐寫著許多阿拉伯文的發酵牛乳。

回來時,試喝了一下很像是未加糖的稀釋優酪乳,看了一下成分很簡單,就是低脂的牛奶和發酵菌,心想,這個很適合拿來打果汁!

在法國一般超市,我買不到原味未加糖的優酪乳,市面上我買到的都是加了香精漢糖,甚至為了更加濃稠,加了鮮奶油,如此的成分,和發酵牛乳比起來,糖量就是三倍,飽和脂肪也有四倍!

發酵牛乳在中亞、中東、印度一帶是很普遍的飲品,在我買的這罐發酵乳上面就寫著:可以搭配中東椰棗一起食用,在印度稱為lassi,在北非稱為leben,在高加索一代則稱作kefir。

我們熟悉的日本可爾必思,也是來自創辦人造訪內蒙古時嘗到當地的發酵牛奶所得到的靈感。

在法國有一位很活躍在電視上的醫生名叫Michel Cymes,他非常的幽默風趣,他的電視節目Les Pouvoirs extraordinaires du corps humain,非常的寓教於樂。他曾鼓勵大家多喝發酵牛奶來改善腸道健康,除了當作飲料喝之外,也可以取代鮮奶油入菜,但要記得適用於冷食,以免高溫破壞了好菌。參考自:

http://www.leparisien.fr/espace-premium/air-du-temps/osez-le-lait-fermente-les-conseils-du-docteur-cymes-27-07-2016-5996927.php

補充說明:

大家熟悉的肯德基比斯吉也需要用到發酵牛乳,英文是buttermilk。

 

Share

冷療 Cryotherapie

Cryo 源自於希臘文 Kruos,意思為”冷”,Cryotherapy 最早在1978年由日本人所提出。

在法國,不少法國人運用冷療來降低運動所帶來的痠痛。通常冷療的作法是在一個零下約110度的艙中待上三分鐘。 另外,冷療也能幫助排毒還有抗老(註)

我自己對於冰敷降低運動的痠痛有很深刻的體會,記得第一次跑完21公里後,回到家用30分鐘時間拉筋後,一開始覺得沒甚麼特別的感覺,但兩個小時左右過後,我開始在起身或坐下時,感到髖骨一帶肌肉極為痠痛,趕緊冰敷,當天晚上,大約冰敷了三次,每次大概持續20分鐘。

隔天睡醒 (睡眠也有幫助肌肉修復),肌肉就再也不感到痠痛!我下午還去慢慢跑了三公里(據說可以幫助乳酸代謝)。

註:資料參考自法國Carrefour City Hebdo (是家樂福在法國其中一個經營模式"連鎖都會型超市"所發行的免費周刊,我有空就會去拿來看看,除了有電視節目簡介,還有簡單的食譜和旅遊介紹。)

 

Share

關於戴高樂

我一直想寫一篇關於戴高樂,但不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觀點,而是他柔軟真誠的一面;尤其是他和他唐氏症女兒的深厚情感,讓我深深覺得,法國人如此的緬懷他,並不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的權勢,而是他為了大法國理想的無私心的付出、克己甚嚴的生活態度和令人動容的良善質樸。

法國人對於戴高樂的緬懷,真實具體的在生活上可以感受的到:
巴黎的戴高樂機場、凱旋門圓環的戴高樂廣場、代表國家國防勢力里程碑的航空母艦,法國的就叫做"戴高樂號"、另外,法國的每個城鎮,幾乎都會有一條就是名為戴高樂的路,是法國偉人中最常被命名為道路的第一名(註2)。

 

戴高樂有一個唐氏症的女兒Anne,對於一個勢力如日中天的政治強人,他非但沒有忽視給與她的照顧或是刻意隱藏,他說Anne是他最大的福報,” Anne 協助我度過種種難關,讓我用不一樣的高度看待人事物。” 是Anne帶給了他溫暖的心和無盡的靈感。而戴高樂和妻子也以Anne之名成立了基金會,幫助弱勢的身心障礙少女(註5)。

 

戴高樂總是最疼愛她,戴高樂如此親和的一面似乎只保留給這位女兒,他的兒子回憶起他,總是一個一板一言,極為嚴肅的軍人父親。

 

這張他們在海灘躺椅上的照片就永遠流傳下來,不如以往給人感覺軍人的嚴謹自律和政治領袖權威,戴高樂在女兒面前,只是一位溫柔耐心的好爸爸。
(反觀同時期的美國,受人愛戴的甘乃迪總統的家庭中,卻有個可憐也不太為人所知的弱智妹妹…註3)

Continue reading “關於戴高樂”

Share

法國和日本文具的比較

每次逛法國的文具產品,都會深深覺得法國人的對生活的美感要求,在文具的領域裡,幾乎被實用主義給全面覆蓋。

如果大家有機會逛一下法國的文具店,就會訝異於他們的選擇怎麼如此的少且無趣呆版,如此的形容可能有失公允,畢竟,在台灣的文具產業,深深受到日本的影響,極具巧思和美感的日本文具,對於台灣人是一點也不陌生。

首先,我們不得不介紹法國知名的製筆商 BIC,他們寫字筆系列,如下圖所示的”樸實無華”:

這支經典原子筆Bic Cristal從1950生產開始,就幾乎維持原貌的銷售至今,到2006為止,全球總銷售量累計高達1千億支,在法國的銷售,則可看成每三秒鐘便賣出一支的數量。

 

 

Continue reading “法國和日本文具的比較”

Share

獨樂亦是眾樂的自然小木屋

擁有一個和大自然連結的獨處空間,身處其中時可以得到無比的平靜,而這份與世隔絕的寧靜,總能讓我們從紛擾資訊世界裡抽離,從留白中獲得能量,更進一步冥想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在挪威,半數家庭都會在森林郊外擁有自己一個簡單的小屋,以現在家居基本需求來定義來看可能是”簡陋”的小木屋,在挪威稱作”Hytta” 。通常是利用周末,和家人或是只有自己到Hytta度過放空留白的時光,沒有便捷的現代廚房,只是利用簡單柴火爐: 取暖、煮水、烤簡單的食物。在這個小空間裡,只有面對面的溝通交流,或是獨自閱讀、看著柴火發呆、靜靜地享受當下的寧靜時光 (註一)。

在日本,有一位名為中村好文的建築書寫了一本< 我用風、水、陽光蓋房子> ,這本書介紹了他如何建造一間沒有水電管線的住宅 (註2):

 廚房是用放柴火的爐來加熱食物和燒水,這個可提式爐具(日文是七輪),也可以拿到陽台座露天烤肉用的設備,水槽的用水也是用簡易儲水設備。

 

 

 

 

 

 

另外,他也設計了一個獨立於小木屋外的小小澡間加上閱讀空間,他可以在此泡澡、冥思、閱讀。

 

小木屋透過巧妙的設計可以容納到15個人(包括睡在外推陽台上的幾張床位) ,透過餐桌上頭一盞昏黃的燈光,聚焦了大家的目光,齊聚一堂吃飯聊天,交流很真切溫暖。

 

 

在法國,這樣的小木屋空間也是時有所聞,Marc Lavoine 法國知名的男演員/歌手(他的長相太令人印象深刻,演起反派很適合…),就也擁有這樣的小木屋,由他的伴侶為他所設計:身處在自家院子果樹園的深處,有一個屬於他個人沉思空間: 閱讀、衛浴、臥房、還有陽台 (註3)。

 

他在巴黎羅浮宮旁擁有250坪的華麗公寓,擁有大氣奢華的室內設計,從窗戶看出去就是羅浮宮廣場和杜勒麗花園,地段高貴不凡。(註4)

 

然而讓他覺得”這才是生活、是人生: 感受得到微風吹拂著童年所做的夢” 卻是一間尋常不過的林間小屋。(註5)

 

參考出處:

1.  日本的綜藝節目”日本太太好吃驚”的挪威篇

2.  關於此書的詳細介紹可以看這裡:

http://d.hatena.ne.jp/kawasimanobuo/20130617/p1

3.  Marc Lavoine的伴侶是為室內設計師 Sarah Lavoine ,在位冠夫姓前她的姓氏是 Poniatowski  是來自波蘭貴族大家庭,家世背景顯赫,爸爸曾經是法國Vogue的負責人。關於她的訪問可看 (另外,令我訝異的是她是否跟Marc 一樣是個老菸槍,她沙啞的聲音真的是跟外表搭不起來!):

4. 關於Marc 在巴黎的公寓也是由Sarah 所操刀設計: http://www.sarahlavoine.com/fr/projets/appartement-parisien

5.  Elle Decoration France (edition septembre 2014)

原文: C’est la vie, la vie c’est du vent qui nous souffle les rêves d’enfant (…)

Share

Haptonomy 親密接觸的科學

今天早上隨機轉了一下電視,轉到一個叫做 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的節目,看了一下牆上的時鐘,早上九點多,心想,果然這個時間大概也只有全職媽媽才能收看的時段吧! 吸引我目光的倒不是跟這個和我尚未有關聯的孕事,而是今天節目的標題是” Haptonomy” ,查了一下內容,有人解讀成 the science of affectivity,是一個觀察和探索在社交領域和親密關係下的人類行為。

Hapto 這個字首來自希臘文haptein的動詞,指的是接觸、連結、建立關係。

Continue reading “Haptonomy 親密接觸的科學”

Share

法國媒體的監督功能

我很喜歡在法國收看揭發社會現象的節目,例如 Envoyé spécial 、Cash Investigation 、Capital 等等,每次都是透過全面的追蹤調查與我們切身的社會現象,這些追蹤報導因為深入而全面的採證,不只是贏得社會關注,最令我深深感受到是媒體的監督功能帶來的社會改善。

去年,我在這些節目中看到關於法國火腿製造使用硝酸鹽這個議題,硝酸鹽對於身體的害處已經是眾人所知,在丹麥,未添加硝酸鹽的醃製肉品已經是超市常見的東西,然後在當時的法國卻是幾乎為零。然後,今年,我卻在超市買的到未添加硝酸鹽的火腿了*!

上週二播出了關於LIDL 德國大型的廉價超市的因搬重物的職業傷害和多數員工因此遭解雇的報導,也在上周國會展開了調查。

另外,我也很欣賞主持人 Élise Lucet,風格俐落優雅,訪問起各行各業的巨頭,態度不卑不亢,言神堅定,語氣和緩卻充滿力道

 

註釋:

*法國知名的醃製肉類品牌 Herta 在今年二月正式推出不含硝酸鹽的火腿: https://www.lsa-conso.fr/herta-lance-sa-premiere-gamme-de-jambon-sans-nitrite,253677

Share

月光花

在<植物的心機>這本書中讀到一篇關於月光花的故事,這個神祕的白色花朵,開在巴西亞馬遜河裡,花期是在五月的某個夜晚,通常滿月夜盛開,花綻放的時間只有這麼一個晚上,純白色的花瓣可以反射月光中的紫外線,使它容易被夜蛾看到。

它的幽美清香是典型的”白花圖像”: 它的氣味頻譜接近於茉莉、晚香玉、風信子、伊蘭伊蘭。

Margaret Mee英國的植物插畫家,為了尋找這奇幻的月光花,而前往了巴西,而在她十五年旅居巴西的歲月中,在1988年她尋找到綻放的月光花。月光花是附生在樹上的仙人掌所生的,為了一朵神秘的月光花而展開的旅途讓我深深著迷

這讓我聯想到家裡的多肉植物,每年約在夏季時,胖胖像顆抹茶冰淇淋的多肉,會用上兩三個月的時間醞釀一朵只會綻放不到一天的白花, 花開時的確會有股如同茉莉般的甜香,但香氣只會持續一兩小時。

 

已經連續三年,從一開始冒出小小的毛球,到慢慢抽出像青蛇一般的莖 (其實近距離觀看真的會覺得像蛇類般身體,有點像異形一樣可怕),期待花開要耐心等待個三個月,而綻放總是一天的光景,花香更是稍縱即逝。

 

 

 

 

 

一年一度的開花儀式,總能提醒著我耐心等待的美好,也讓我在自己的小花園裡,用植物的生命軌跡標註著季節的遞嬗。

 

參考書目和連結:

  1. 植物的心機: 刺激想像與形塑文明的植物史觀 by Richard Mabey (譯者: 林金源)
  2. 關於Margaret 和月光花的事和圖源:  http://visualoop.com/blog/7345/drawing-the-flowered-amazon
  3. 關於Margaret Mee: 秉持著對植物生態的好奇和珍惜,她在巴西度過了十五年的歲月,用細膩的筆觸和文字描繪了亞馬遜河的植物,也希望藉此喚醒大家對於生態。

 

 

Share

床邊小桌的佈置

今天是美好的周六,行程呢,就是去IKEA改造我們的床邊小桌,還有把床墊高下頭增加收納空間。從搬到這裡之後,我們房間一直維持著很極簡,沒有床頭櫃(用兩個大型方枕代替),也沒有床邊桌(用兩個收納箱代替)。

買了IKEA新的四格櫃,出現著這個淺灰,好喜歡! 多了桌腳就像穿了雙高跟鞋一樣,櫃體變的更雅致,另外,之前在Monoprix買到的籃子,總算是派上用場了,很喜歡狐狸毛線娃娃站在上頭的感覺,籃子裏頭我還放了冬天不可或缺的毛帽和手套。桌上型的法國插畫家桑貝Sempé的,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一張圖。

IKEA的洋蔥燈,是不是絕版了? 我實在很喜歡,工作時住在巴黎時也有買這盞燈。

男主人那頭就放單純單格櫃,老公糊塗拿成了深灰色,意外的比淺灰更適合,還有,淺灰的單格櫃整個巴黎大缺貨,我們是隔了一個禮拜才去買的。

Share

霹靂腰包的法文

2017春夏時尚界竟然流行起了腰包(掙扎了一下要不要重複說霹靂腰包,但實在是很納悶到底為什麼要叫霹靂腰包?) ?

腰包一直是直接聯想到觀光客,但這幾年陸續有腰包的時尚穿搭,而奢華品牌也開始出了腰包新款。羽絨衣在巴黎過去根本也是觀光客在穿而已,現在已經是巴黎街頭尋常衣物。

腰包的法文有點可愛,直譯就是香蕉包 Sac Banane,大抵是因為腰包的外型類似一條香蕉的關係,因此而得名。

 

Share

劍術與禪心- Eugen Herrigel

這兩天翻閱 Michael Freeman的<攝影師之眼>,重新溫習了攝影的構圖。無意從索引看到了一個眼熟的名字: 鈴木大拙,會記住這個名字是因為去年和可仙一起去日本金澤時,知道在21世紀美術館附近有鈴木大拙的紀念館,當時被簡介上極簡的建築風格深深吸引,只是當下的我們,寧願在21世紀美術館的草坪曬太陽,也不想把行程排得密密麻麻,因此作罷。

就著索引,翻到提及鈴木大拙的篇章,標題是”反應”。Freeman作了攝影準備的結論: 相機的操作、觀察、熟悉構圖技巧、以及心態。而心態或許是這四項當中最困難的,也最難捉摸,也因此Freeman引用了禪宗的思想,引起我注意的是裏頭提到的德國哲學家 Eugen Herrigel 所寫的<劍術與禪心> 書中描述他在1924-1929期間,在日本和日本劍術大師阿波研造學習劍術,他提及:劍術在瞬間發揮強烈集中的技巧和專注力,藉此提升精神上的專注,並培養”看見真實大自然的能力”。

而鈴木大拙則是為這本<劍術與禪心>撰序 : 如果一個人真心希望成為某項藝術的大師,技術性的知識是不夠的。他必須要使技術昇華,使那項藝術成為”無藝之藝”,發自於無念之中。

Herrigel在書中提到:經過無數次反覆練習之後,獲得技術上的技巧,然後在學著超脫,”在執行任務之前,藝術家喚起這股沉著的心境,並經由練習來確立這心境”。

Freeman白話點說: 整體的過程是”學習、放空、反應”。而這”放空”則是習得技巧並多加磨練之後,讓心思一片空明。

另外,關於劍術,讓我聯想到這幾天和老公的對話,他提到最近的新聞時事(今年五月): 一個加拿大的狙擊手,在伊拉克射出了3540m的射程,命中要害。當時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要怎麼樣可以在這麼長距中對準目標,頂尖狙擊手的需要怎樣的技巧能力?我老公說他其實不清楚,但他有聽過狙擊手要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脈搏,要在”兩個脈搏跳動間”精準發射。 光是想到這樣絕對的專注沉著,屏氣凝神似乎還不夠,入定到周遭空氣也瞬間凍結了吧!

 

 

 

 

Share

Done is better then perfect

開始這一次的部落格,內心一直想的都是這句話: Done is better then perfect.

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開了部落格,總是一開始絞盡腦汁想個最特別的名稱阿,或是要用怎麼樣的domain name,最後都三分鐘熱度不了了之,這次的開始很隨興,名字或標題大概用了30秒去想,反正以後可以修正。

一直猶豫不前的總是覺得自己沒甚麼文筆,照相也照得很普通,喜歡的東西更是稀鬆平常,要不就是閱讀了有趣的書或雜誌,像個學生一樣做了筆記,稱不上見解。

但這樣一拖再拖,也不會哪天像海明威晚年寫了盛年時的巴黎時光,歷歷在目恍如昨夜,以前出差的各國遊歷,都過了七八年了,照片也還是沒有整理,更沒有文字。說真的,當下的心情感受,能夠回憶起的,已經很微薄了。

我想是該拿出持之以恆的執行力,養成一個每天書寫記錄的習慣,此時,回溯過往片段的文章也會不少,期許能多一點貼近每天的紀錄,還有時事的觀察。

不要在三分鐘熱度了!

Share

置物籃

今天開始了夏季折扣,我最大的興趣就是去我家附近的Monoprix 尋寶 (像是複合型百貨,主要是超市為主,算是定位在比較高一點的超市),生活用品是我第一首選,今天去買了這個白色提籃,實在是想不出要拿來裝甚麼,但很喜歡,跟我家的布置簡直融為一體,所以就趁特價買了下來。

如果有在織毛衣,很適合拿來放毛線球,再隨手插著兩隻棒針。

如果是念設計的,也很適合把描圖紙阿,捲成滾筒隨興放進去。

但上述兩個都不是我的情況,冬天想拿放些常用的圍巾/手套/毛線帽,現在夏天還想不到要放甚麼啊! 不管了,光是擺在旁邊欣賞,心情也很好。

另外兩個置物籃(帶) 其實是強化紙纖維的花盆,前幾年開始出現這種強化纖維,看了些日本牌子拿來做錢包阿,辦公包之類的。小的那個我拿來收納遙控器。

大一點的就放在電腦編裝些常用的雜物(釘書機阿,隱形膠帶,口紅膠之類的,喔還有一個無印良品的小捲尺,非常實用,每次上網買東西,要知道大小尺寸, 就可以馬上測量)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