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設計的情趣產品

今天在另一間離家裡比較遠的大型Monoprix超市,意外看到這項產品。如果只是看外觀,我是猜不出是甚麼東西,可能還以為是摺疊傘,但它坐落的位置是和保險套類的商品放在一起,因此,不難猜出是甚麼東西—它是按摩棒。

上網查了一下smile makers這個品牌,不難找到台灣網站…每個產品的名字都取得非常到位,只能說產品開發和產品經理非常專業,好奇打開長甚麼樣子的人可以點選

 

法國人超愛吃漢堡!

法國人的午餐指標”Jambon-beurre” 法國麵包抹上奶油夾上火腿,幾乎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也被拿來當作一個地區的消費指標,在巴黎消費較高的地方,平均一個jambon-beurre大概是快四歐元,然而較再比較貧窮的北方,jambon-beurre大概落在2歐元出頭,有兩倍的差距。

 

圖片來源: http://www.leparisien.fr/flash-actualite-economie/l-emblematique-jambon-beurre-talonne-par-le-burger-08-03-2016-5607587.php

但現在jambon-beurre的地位,已經被漢堡的緊追而上,甚至在去年(2017): Jambon-beurre整個法國銷售量在12億個,而漢堡! 法國去年總共吃了將近15億的漢堡!! 已經大大超越了經典的奶油夾火腿法國麵包了!

以下這個漫畫”法國的過去和現在-非主流文青” ,很有趣:

http://gift.mercialfred.com/le-bon-marche-post-hipster/mobile

pictos sandwich

關於這種像煙火般的燈泡在2013年已經禁止生產,現在在市面上流通的都是舊庫存(根據這個插畫上的說明)

pictos lampes

關於漢堡領先奶油夾火腿三明治的新聞可以參考:

https://www.francetvinfo.fr/economie/emploi/metiers/restauration-hotellerie-sports-loisirs/consommation-le-jambon-beurre-detrone-par-le-burger_2666194.html

 

 

 

形狀特別的咖啡杯Mazagran

每次看Scène de ménage其中的一對伴侶(一對老夫妻),在他們的場景裏頭,常出現形狀很特別的咖啡杯,有點像酒杯的形狀,但卻是陶瓷的,是咖啡杯但沒有把柄可握:

「raymond scene de menage」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一次看到這樣形狀的咖啡杯,查了一下,這種咖啡叫做”Mazagran”,名字是阿爾及利亞的一個城鎮名,一開始指的是咖啡加了水或是酒精,用玻璃杯飲用,透過轉喻,Mazagran 也成了這個咖啡杯容器的名字。

真正的Mazagran,用了非常厚的陶瓷,因此保溫效果很好,現在市面上,已經看不太到這樣的杯子了,所以,看到的,都像是古物收藏的流通:

連結:  https://goo.gl/AXkBAh

 

 

鋼絲絨的清潔用處

有一次老公跟我說,我們要買鋼絲絨(steel wool/Paille de fer 或者是 laine d’acier),這個東西非常實用,可以刷掉頑強的燒焦或汙垢。

當時,我一直以為鋼絲絨是這個東西:

結果發現,那是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而且我還第一次看到!

摸起來的確蠻像毛線織面一樣柔軟,但細摸可以感覺到細細的鐵纖維

今天,我突然興致來潮,打算把用了五年的烤箱,作一次年度的深度清潔,主要是玻璃面已經被油垢遮蔽,幾乎快看不到烤箱裡正在烤的東西。

同樣步驟: 撒上蘇打粉和噴上白醋水,靜置10分鐘,接著,我用鋼絲絨刷玻璃面,效果出乎驚人的好! 從手把可以看的出來,我家的烤箱已經有個年紀了,但經過深度清潔,整個煥然一新! 很有成就感。

原本刷到一半時,想要拍照來呈現清潔前後,但手都是刷下來的汙垢,就一鼓作氣把整個玻璃刷得乾乾淨淨。

連泡在水槽(蘇打粉加白醋水)的烤架,也一樣刷得很乾淨!

為了想知道台灣到底有沒有鋼絲絨,上網看了一下,發現五金行都有在賣,但大部分都拿來木工或是攝影,木工可以用來”刷舊”木板之類的,攝影的話就是為了創造這樣的效果:

 

Comment réaliser du lightpainting avec de la laine d’acier

至於有沒有用在清潔廚具上,我是很確定我是不認識這個好用的東西! 不知道其他人是不是和我一樣?!

隨興優雅的家事達人- 本多沙織

前幾天無意間看到一篇日本整理收納流派的大整理,非常的詳盡,其中有我認識熟悉的專家,也有第一次認識的:

https://read01.com/8gPkxa.html#.Wq0onujwbif

看到最後一個本多沙織的整理心法;

沙織總是提倡尊重人的本性,所有的收納方式要符合性格與習慣,不要造成額外的負擔,比如不喜歡摺疊衣物,那衣服可以掛起來放,不喜歡反覆開門關門,那就把門拆掉,無論怎樣,只有找到舒服的尺度,才能做到可持續,慢慢發現改變之後的變化。
打造”取出輕鬆,放回輕鬆,掃除輕鬆”的房間之後,收納會變成不需要費心思的事情,很容易就搞定。 

她的收納精神,和她散發出來的氣質一樣: 隨興而優雅。

honda_01_1215_1

覺得她的整理收納理念和我的最為類似,也因此上網看了跟她相關的資訊,她的幾本書,光是標題就很吸引我,尤其是下列的第一本。我在日本的亞馬遜瀏覽了書單,透過網上試閱,其實能看到不少內容和照片。

1. <モノは好き、でも身軽に生きたい。> 中文翻譯書翻成”戀物,卻想要一身輕”

2 <もっと知りたいパリの収納 > “一定要知道的巴黎收納”,而這也是我正在實踐改善的方向,”把包裝盒罐都換掉,使用層架隨興擺放,而不是重用系統式櫥櫃”

3. <もっと知りたい無印良品の収納> “一定要知道的無印良品風收納” ,沙織的家裡,的確用了不少無印良品的收納,原因無它,也就是減少五彩繽紛的包裝,透過無印良品的白淨風格,可以消融雜物感。

像沙織家的洗衣間的收納,就是善用這個原則,把色彩抑制在黑白兩色,如此,即使開放性的設計,也能看起來清爽。

honda_30_1215

4. <家事がしやすい部屋づくり> “打造方便家事整理的居家”

 

在一個專門介紹北歐風生活器具和家居的網站,看到關於沙織的專訪,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居家內部,她的廚房的確很親民,日本租屋所配置陽春版的廚房: 淡黃色美耐板櫥櫃和不銹鋼流理台,但卻散發著淡雅舒爽的生活感,像沙織給人的感覺一樣。

(看不懂日文也沒關係,只要點標題進去,就可以看到照片。)

【特集|片付け術】第1話:本多さおりさんに教わる収納_キッチン編

“廚房裡的品項最繁雜,需要花心思整理,而起居室則盡量維持極簡” 。對我家而言,也是如此,廚房隨著東西(備用食品/醬料/慢慢新增的廚具)的增減,收納的次數就頻繁很多。

有一次看日本收納節目,主持人一進去主婦家的廚房,馬上說”我們先來看冰箱吧! 真正會做家事的人,冰箱的管理見微知著!” 沙織的冰箱,大概六分滿,處處都是細心的管理:

# 擺放的準則以: 高能見度為優先,善用標籤機作標籤註明食材,日期也會標示,以開封過的東西”要擺在顯眼”的地方,趁新鮮吃完。

*我還注意到左上方冰了杯子,應該是為了喝啤酒用的,杯子先冰過後,夏天用時的確特別感到清涼喔!

honda_13_1215

# 常用的醬料(醬油、味霖、料理酒)用比較小的容器分裝–>因為她的流理台非常的小,所以小巧的一點的包裝比較方便拿取放置。

honda_15_1215

# 同類型的醬料食材(例如早飯使用的),放在同一個”托盤”上(這邊看起來應該是日本常見的收納品:冰箱用抽屜)

honda_14_1215

# 食材買回來先處理分裝好,放進保鮮袋,讓它們”站起來擺放。

honda_18_1215

日文中”下ごしらえ”(食材是先處理備用的手續) 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字,用這個字去搜尋,可以找到很多這方面的資訊。

另一個東西聚集的地方,想當然是衣櫥了,沙織家的其實是壁櫥,我自己也覺得壁櫥是一個收納量驚人的設計,除了善用全部的高度直至天花板,另外,深度非常深(在日本是用來收納睡覺用的寢具) 。用窗簾的方式,方便開拉,一字展開,所有衣服都一目了然。

(我們可以看到,不常穿/或是非當季的衣服,沙織用防塵袋裝好,吊掛在收納箱後頭)

honda_32_1215

把吊掛的衣架感,擺成垂直的,搭配抽拉的機制

honda_33_1215

 

“戀物,卻想要一身輕” 這個標題真的深得我心。像這系列的專訪最後一個章節”客廳的整理” 沙織這樣說 (大致的翻譯):

柔和且表情豐富的白胚飯碗是來自広川絵麻さん的作品,每天的餐桌都會很珍惜地使用。

“我非常喜愛食器!” 雖然食器的數量會慢慢增加,但一定是細心挑選,確定自己會長久的喜歡;能慎重其事的好好使用它們,而不是將它們束諸高閣後遺忘了它們的存在。”

やわらかで表情豊かな白色と、
素朴な質感に温かみを感じるご飯茶碗は
広川絵麻さんという作家さんのもの。
毎日の食卓で大切に使っているそう。

「器が大好き。」という本多さん。
器の数がどんどん増えてしまいそうですが
心に留めているのは、”本当に好き”と
思えるものだけを選ぶということ。

好きなものだからこそ大切にいつも使い、
しまいこんで忘れ去ることもありません。
いつまでも愛着を持てるものかどうか?
本多さんのモノ選びにも、
収納のルールに通じるものがありますね。

honda_42_1215

 

 

雙彩虹

下午買菜回來,開始下起了大雨,持續不到一小時,雨停後,竟然出現了雙彩虹!撥雲見日後,更美。

居家整潔的輕鬆愉悅

我從小就很喜歡整理,也很愛乾淨。當雜亂無章的環境轉變成井然有序;當地板桌面變得乾淨舒適、當流理台和水龍頭變得光潔明亮,只需要花點時間和心思,所帶來的成就感,變成了日常生活的朝氣和愉悅感。

說真的,維持居家整潔不該是”費心費力”的苦差事,當我們每天養成順手的習慣,善用有效率的工具,就能輕鬆地保持整潔。

麻生圭子的<慢活京都 深呼吸>這本書裡<白露>這個章節,我印象特別深刻,她對於居家整潔,透過散文詩意般的描寫,總是讓我心神嚮往。

秋日的天空,像是剛擦拭、掃除過的家中一般,清澈舒適。…擦拭清掃後,總覺得氣氛變好了。…有種令人訝異的優雅感受。我們有時會用手指畫過門框,確定乾淨與否。不過不用這麼做,只要憑氣氛就能辨別了。因為髒汙會讓空氣變的凝重起來。

不少人去過了京都,也參觀了著名的寺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走在這些寺廟裏頭,無論是室內或室外,散發出來的寧靜優雅,都來自這每天如修行般的清潔。

當木頭堆積了灰塵,久了成了黑污,木造建築裡外就失去了光澤。試著閉上眼想像,行走在寺廟的迴廊、簷廊,或是日式房間常有的壁龕,上頭積滿灰塵而顯得暗淡,我們還能同樣感受寧靜優雅的氛圍嗎?

而清潔的用具呢? 麻生圭子提到木匠監工曾經對她說”會傷到自己的雙手的東西,也不要對木頭使用喔” 我覺得是一個很棒的說法,維持家居整潔,大部分的時候,你只需要”乾淨的抹布和清水”。

以下就是我對於居家清潔的隨手筆記:

流理台、水槽、水龍頭,只需要隨時把水滴給擦拭掉,並不需要特殊的去水漬清潔劑,如果需要看起來更光亮,天然的白醋加水稀釋,噴灑一下,靜置五分鐘即可用簡單的刷子,稍稍刷洗,再拿一條乾布擦乾。

法國有賣一個”特殊規格”的毛巾,稱作是”盥洗用的手套” (Gant de toilette),它其實像是一個手掌大小,用毛巾對折縫成的”口袋”般,我們可以把它套在手掌,用來清洗身體。而我,則是把它掛在浴室方便拿取的地方,隨手擦拭水槽和水龍頭上的水滴。

我家的浴室水槽,就隨時保持圖下這樣:一個無印良品的小垃圾桶、可愛人形的小刷子、和右邊的香皂。刷牙或洗手時,順手拿小刷子刷一下,刷的同時就能感受到水漬產生的微微阻力,但輕刷一下,很快就能感受到水槽陶瓷面的光滑感。

水槽壁的水漬,每次開水龍頭,四濺的水滴乾燥之後就會慢慢形成水漬,但只要在不累積的情況下,只需物理性的刷洗,不用動用任何化學成分,就能輕鬆的刷去。(刷牙也是同樣的道理,透過刷牙這個物理性的動作,就能潔牙,牙膏其實並非必要的東西,牙線才是比較不可或缺的。)

至於常用的牙刷、牙膏、牙線、防曬乳之類的東西,都放在哪了呢? 我把它們往高處一點的地方擺了,差不多在150-160公分之間的高度,往高處集中擺放,方便拿取,在視覺上也大大降低了雜物感。

書中還提到了,家裡傳統日式町家的地板是”跪在地上”擦拭的,和一般人的操作手法不同: 我們通常是準備一桶水,一條抹布(我們的情況可能是拖把”好神拖”之類的),等到水桶的水髒到不行了,再來換水。麻生圭子則是一次準備了非常多條抹布,每條抹布都擦拭髒了後,再全部放入洗衣機清洗。

道理其實很簡單,我們那桶水,其實只要放抹布或拖把進去洗一次後,水就髒了,用這樣的”略髒”的水來擦拭,就無法呈現潔白光亮的地板。

在我家,對於地板,我的要求沒有那麼高! 每天清潔地板,靠的就是圖下兩樣東西: 輕巧的”奇麗掃”和無線手持吸塵器。當然我也有濕拖用的,是無印良品的拖把,另外,插電式的DYSON吸塵器。

這兩樣工具,我每天都會使用。為何要兩者搭配使用呢? 主要是我希望清潔地板時,能夠安靜輕巧,因此,我會用這個具有靜電效果的海綿掃,先把地上毛屑灰塵掃到同一個地方,這個奇麗掃才142克,可能比一支手機來的輕,每天只要在吃完飯,需要稍稍走動消化時,順手把室內擦拭一輪,接著再用手持吸塵器,把聚集的毛屑灰塵吸乾淨,順便吸一下奇麗掃的海綿刷頭上的髒污。

關於手持吸塵器,當然預算夠,可以同時擁有插電式和手持式的無袋式吸塵器,但我的情況是插電式的吸塵器還是比較能夠應付整個空間的清掃 (一個月大概使用兩次來打掃整個家裡,也會每周用來吸手持集塵袋的灰塵毛屑),手持式的吸塵器只是用來當作一個輔助,挑選時要特別注意: 吸力的數值 (像這一台Vacuum: ≥6.0KPA )和續航力(30分鐘)。

另一本,冲幸子<德國流掃除術> 這本書主要就是強調”使用中就保持清潔”,如此一來只要每天花個15分鐘,讓髒污沒有機會累積,就能保持家中的清潔整齊。

我有另一個使用中清潔的好例子,主要是我家的玻璃是單層玻璃,其實法國已經大半是雙層玻璃了,這樣保溫效果比較好,也正是因為我家是單層,所以到了冬天,只要在廚房煮飯,廚房的玻璃窗就是佈滿霧氣,這時候,只要拿清洗玻璃的橡皮條刮刀,順手刮下霧氣,玻璃內側就變得十分乾淨。

另外,淋浴間洗完澡就順手刮水,也是基本必備的。

制汗劑的挑選

在台灣制汗劑並不像牙膏一樣,幾乎家裡都會必備,但在”體味比較明顯”的歐美,男生使用制汗劑就像刷牙一樣,每天必備。

老公以前使用的制汗劑,都是超市或量販店買得到的那些牌子,但我對於人工香精有越來越排斥的傾向,加上從友人那得知,原來一般制汗劑都含有硫酸鋁alumium salt,這個成分對身體有負面的作用,例如乳癌或是阿茲海默症(註1)

查了一下Wikipedia,提到硫酸鋁的成分是很有效的軟性動物殺蟲劑(例如喜歡園藝的天敵: 蛞蝓),我想能拿來當殺蟲劑的成分,擦在淋巴節旺盛的腋下,肯定好不到哪去。

從此,我就特別會注意買無添加此成分的產品給老公使用,最近試買的兩種: Melvita和Weleda 分別是法國和德國有名的有機品牌,我最欣賞的是他們所使用的香氣,都來自天然的精油。

Melvita這一罐,使用的是物理吸著性,也就是microporous silica的二氧化矽的奈米應用(二氧化矽是沙子和石英的主要成分) ,它並不是抑制汗水分泌,而是”抑制汗臭和保持腋下乾爽”

不同於坊間的制汗劑多半會在衣服留下白色的痕跡 (真的非常難清洗掉! 一般洗衣選成40度是絕對會洗不掉,我試過各種去漬手法都無法,只能等到”累積”一個程度了,衣服就報廢了) 它的成份不會留下痕跡 (持續觀察)。

至於Weleda的制汗成分呢? 它使用了 Sodium Caproyl/Lauroyl Lactylate (註2) Lactylate是天然的複合物,無毒也能自然生物分解,在美國更是FDA認可的”食品添加物”。

另外一個 Pierre d’alun 中文其實就是明礬; 明礬礦石透過純化和再結晶的”結晶體” ,記得要買這樣100% 結晶石,而不是透過化工製成”含有明礬”的止汗劑,後者和硫酸鋁一樣對身體有害。

參考來源如下:

(註1)http://www.cosmopolitan.fr/les-dangers-de-la-pierre-d-alun,1991948.asp

(註2) https://www.ewg.org/skindeep/ingredient/706099/SODIUM_LAUROYL_LACTYLATE/#.WqfKiejwbi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ctylate

關於飲食文化和全球化的探討

今天把Périco Légasse 的訪談認真地看完,標題是”Malbouffe et Mondialistaion Malbouffe個字讓我不知道該怎麼翻地巧妙,Bouffer這個”吃東西”的動詞是比較通俗(不夠文雅)的說法,也通常指的是隨便吃一吃,不講究,也不去在意營養價值。Malbouffe也因此就是”吃得很不好”。

我很認同Perico為整個失控的食物供應鏈所下的觀察結論,也就是”我們在金融化食物/食材”;只考慮規模經濟、生產力、成本、毛利,而完全忽略了土地所能負擔的產量和生態多樣性。

“一個鼓勵大量消費的量販型市場,也就是不斷地要求供應的農產量不斷地提升,”我們犧牲了品質,而是一面倒的期待低價再低價。我們總有一個很大的迷思;認為吃得好(健康/好品質的食材)成本很高,但其實,完全不加思索的接受量販型的再製品,大量地吃進”高度金融化考量”的食物,才真的讓我們付出最大的代價。

從他的節目,也就是<Manger, c’est voter> 可以看得出來,他總是不遺餘力地為各地的農業工作者發聲,在法國有不少例子,農夫因為無法負擔日益嚴重的低價購買而選擇在自己的糧倉上吊自殺(例如法國當地的畜牧業者被當地的量販超市拒絕供貨,就是因為”當地的牛肉比東歐國家或是美州國家來的貴”)。

訪談在15:00提到,他自己是身體力行的,在家不但是他負責採買,負責煮飯,準備小孩的餐點,而他的採買也絕對是落實”和這塊土地有深深鏈結的農家、農產品製作的手工坊。

另外,我也非常非常認同在訪談最後那一段,重視準備餐點、重視家人聚餐,我們在這個家人同聚,享用一樣的餐點的氛圍下,分享、交流;交織社會最重要的核心凝聚,而這個凝聚帶給社會和諧安定的基底。

當我們只求吃飽以維生,對整個食材、食品、烹飪的從無到有的過程置身事外,我們是不是就偏離了人本文化中美好的價值: 活著,是為了能夠和人一同分享美食。

影片的連結如下:

 

訪談中提到了一些資訊:

  1. 大型量販店的起源來是法國布列塔尼,也就是現在還是法國重要的量販店Leclerc,一開始的主張其實是非常”社會主義”的,主要是希望透過聚集大量的採買來降低售價,讓更多經濟能力有限的人可以受惠。
  2. L214 ;成立於2008年法國阿爾薩斯一帶省區的動物人道組織,他們主張素食和動物生存權利。
  3. Perico在提到西班牙鬥牛這項文化時,鬥牛這個品種的牛是非常尊貴的動物,甚至字母的A其實就是鬥牛角反過來符號。

 

 

喀什米爾羊毛的文化織理

今天在ARTE看到這個影片時,就忍不住耐心地看完了。原本以為紀錄片只是插花性質介紹主角 Franz -Christoph Gierke體驗蒙古一帶的游牧生活,來當作他販賣當地產的喀什米爾圍巾的宣傳 (他的克什米爾圍巾供應給愛馬仕等精品品牌)。

但其實不然。他不但是住在尼泊爾數十年,對於Altai-Himalaya region一帶,維繫著長達三十年以上的情誼。

另外,影片中也會讓我們更加深入的認識喀什米爾羊毛的可貴之處,在身處於寒冬冷冽寒風可低達零下40-50度地方,當地的克什米爾羊為了生存,會在冬季長出一層極為纖細的絨毛,而這層絨毛,是全世界最為纖細的有機纖維。絨毛大約在入春後開始脫落,因此,必須用細梳爬梳這層細毛,仔細蒐集以用來製作織品。

影片連結如下:

https://www.arte.tv/fr/videos/058359-001-F/au-fil-du-monde/

為了進一步認識 Franz -Christoph Gierke,我看了以下這篇文章:

http://ecs.com.np/features/passionate-visions

尤其是他對於佛教在心靈層面的探索,關於”認知”的哲學特別關注這一點。佛教對於空性的解釋,我們所有的感知,其實沒有絕對的,完全取決於我們當下的心境立場,也因為有無數的詮釋,所以”事實”其實是空的。

“In my films, I am less interested in Buddhist histor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and more interested in the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the history of the mind. Buddhism asks key questions that continue to be extremely relevant today on these ideas.”

當他漸漸從影片製作轉向Cashmere工坊的創立,他對於喀什米爾織品背後深厚的人文歷史有很深的感受,過去30年來不曾間斷與當地的友誼,每年從不缺席的聚會,以及他工坊裡幾近理想國的互助和諧氣氛,他的每條織品,交織的都是對這片土地和文化的認識和敬意,以及與這群生活其中的人民深深的情感。

“Natural fibers provide inspiration, they are a legacy of our human history. While cheap synthesized goods can help the masses, there is a price we pay for industrialized synthetics. We have no connection to that fiber from inside, as we have with wool. I have great respect for the history and story of textiles. They have to be spun, woven, and treated. You can keep them or throw them away but they keep telling a tale. “

整理廚房的要訣

昨晚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日本綜藝節目在幫一個不擅整理的主婦,重新透過收納讓堆得滿山滿谷的廚房煥然一新。

我好奇節目中的收納達人小島弘章的技巧會有那些,整理了一下,也對照自己對於整理收納的心得。

超過一年沒用的東西就是不需要了。

關於這點,我是覺得不需要這麼激進,節目中的主婦過去一年沒用到某個東西,很有可能是在堆滿了東西的情況,忘了有這個東西的存在,”只要我們覺得這樣東西我還是很喜歡”,那就應該再給它一次機會,尤其在收納時,要記得把它擺在好拿取的地方,如果是很喜歡它的外觀設計,那麼就更該考慮把它擺在視線所及的地方,每天看到它心情都會很好。

整理一定要”全部都清出來”,一一分類檢視。

  • 檢視整個清空的空間: 壁櫥、抽屜、閒置空間、目前用來收納的器具。
  • 增加適宜的收納空間: 最好一次買齊,才能在視覺上得到一致,例如拿來收納乾貨的收納盒,就最好一次買齊。如此一來,就能讓花花綠綠的食物包裝,全都放在整齊劃一的收納盒中,視覺上達到一致的效果。

像我的情況就是沒有一次買齊,因此呈現這樣三種不同的收納盒;

  • 考慮動線、使用頻率來收納。

用具上的巧思:

善用伸縮桿來增加畸零空間的使用

文件夾來”垂直收納平底鍋具

用伸縮棒加上網架,除了可以水平當作層架,也可以垂直擺放,加上掛勾就可以掛些湯瓢之類的用具。

上列三個圖片都來自這個連結,也有更多一些關於小島的整理方法:

http://news.livedoor.com/article/detail/12776961/

毛巾桿垂直放的巧妙手法,從中間抽取最下面那個毛巾捲,上方的毛巾卷就會順勢降下。

「小島 弘章(こじま ひろあき」的圖片搜尋結果

https://www.pinterest.jp/pin/651544271060598381/

有一點我不是這麼喜歡的,是買了極多的白色塑膠收納盒來放置碗盆杯子 (影片22:48的畫面),節目中的那個深木頭色櫥櫃,加上上半面是玻璃的設計,純粹放下碗盆杯子,視覺上不是更加美觀嗎?

而關於這點,也正是日式收納中,我比較沒有這麼喜歡的一點,太過重視”機能性”的收納,而少了”隨興的美感”。因此,歐式開放式層架的擺法比較深得我心,當然我想,對於愛乾淨的日本人和我們(台灣人),這種開放式層架,就是油煙和灰塵的聚集!

其實,只要經常使用的鍋碗杯盤,並不會這麼容易積灰塵,因為時常拿下來使用,另外,積了灰塵了就順手擦拭一下,順便可以欣賞自己精心挑選的器具,這不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嗎?

Étagères ouvertes dans une cuisine sur toute la hauteur du mur

我也非常喜歡層架上,交錯著盆摘的擺設:

Étagères ouvertes en bois et crédence carrelage métro

想欣賞更多歐式的開放式層架的設計可參考

https://www.homelisty.com/etageres-ouvertes-cuisine/:

鵝肝玻璃密封罐的特殊開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法國買過這樣密封罐包裝的鵝肝?

Foie gras de canard entier du Sud-Ouest mi-cuit-31

我想大家很直覺性的就是扳開了右側那個金屬扣環,應該就可以打開,但其實不然!你怎麼用力開,或是拿刀背想撬開,都沒有半點動靜。

其實這種玻璃罐的開法是拉住那圈橘子橡膠,有一個特別做凸出來的舌頭那塊(下圖的話就是那圈橘子的後方那個),用力的拉開,你會聽到”吸~~”的一聲,空氣進去後,密封罐就可以順利地打開了!

Foie gras de canard entier du Sud-Ouest mi-cuit-31

 

挑戰成功的生乳蛋糕捲

從去年大概是十月,從台灣帶了專門做蛋糕捲的模型回法國,嘗試做了兩三次蛋糕捲,第一次是整個大裂痕,後來選擇把淺色那面往外捲,似乎成功了。但我還是很想挑戰把上色較深的這面的往外捲的方式。

我選擇了燙麵粉的食譜,要把沙拉油加熱後,再拌入麵粉,吃起來的蛋糕真的很濕潤很好吃。烤好的蛋糕體,比較上色的這面:

淺色的那面:

但捲起來後,阿阿,海溝就出現了…

雖然切成片狀後,比較不明顯:

甚至包裝捲得密實一點,放到隔天,海溝還會合起來不少:

淺色這面往外捲,成功:

切片面:

過了快五個月又來挑戰一次,果然作出了深色面在外,完全沒裂痕的蛋糕捲! 自己覺得是蛋白霜一定不能打到硬式發泡(也就是不能出現立起來的尖角)。

這次的沙拉油感覺是加熱超過食譜說的85度,原本以為又要完蛋了,又犯了家庭主婦用煮飯的心態”差不多就好”來做甜點..但意外的蛋糕捲沒有裂痕。

只是,這一次的鮮奶油(我是加了馬斯卡彭起司的),就沒上次打的好,有一點點液狀了。好喜歡這種蛋糕,清清爽爽的,另外,攜帶方便的特性,很適合帶去親朋好友家或是野餐,我公婆也非常喜歡吃喔!

法國小番茄的品種

今天在超市買到形狀極為可愛的小番茄,品種的名稱是”鴿子心”,大概是大小和鴿子的心臟差不多的緣故。查了一下網路上的,發現並不是叫做鴿子心的小番茄, 都和照片這種一樣,中心有像青椒一樣的凹痕 (好啦,我不願意說像屁眼…)

說到歐洲番茄的種植和飲食文化,就免不了要提起15世紀(1492年)時哥倫布發現了南美洲這段歷史,西班牙和義大利拿坡里一帶很快就接受了這個顏色鮮紅的農作物,今天我們看到不論西班牙菜或義大利菜,都已大量的番茄醬汁為基底。

至於法國呢? 我覺得法國人其實蠻不勇於嘗鮮的,如果說西班牙和義大利在16世紀開始就開始種植和食用來自南美洲的番茄,法國卻是要過了200年,才願意接受番茄(在法國第一個接受的也是普羅旺斯人,不難理解普羅旺斯菜,用大量番茄入菜的原因了!) 。

其實不只有番茄,以下這些源自於南美洲的農作物,法國人都等到了18世紀才慢慢開始種植和食用: 豆類、馬鈴薯、

周五夜的開胃菜

有時候晚餐只想要簡單湊湊些finger food、pizza之類的開胃下酒菜,配著紅白酒或是啤酒,就當作一餐。

為了考慮到”攝取多樣蔬菜”的健康考量,開胃菜方面我就選擇了一般法國超市都買得到的,由左而右分別是: salade macedoine, olive manzanilla, salade célerirave。 另外,我也查了一下相關的背景知識,放在文章的最後。

照片中上方瓷盤其實是專門考蝸牛用的,我覺得拿來放這種finger food還不錯,這個是酥炸小品是我在Picard買的。它其實是”nacho+ cheddar cheese”的重新詮釋版,法國料理精神中有一點關於創新的思考路徑,就蠻常是這樣: 重新詮釋一道經典作法,重新解構程序、嘗試不一樣的呈現方式。而這裡就是: 把酥脆的Nacho玉米片打碎,包裹巧達起司酥炸。

vegan cheese 1

source: http://www.veggieonapenny.com/vegan-cheese/

我還買了Picard的冷凍披薩,在Picard買的Pizza 我覺得添加物很節制,它這一款的披薩餅皮作的還不錯,比較接近像柴燒那種。為了增加些纖維量,我在上面擺滿了蘑菇,平常會自己做披薩麵皮,但有時真的是不想下廚了! 就偶爾買買冷凍披薩。

記得,蘑菇一定要切的非常非常的薄片,最後是先洗淨切好後,放在室溫讓它更乾燥 (有人會洗淨後,用餐紙巾擦,或是也有人只是用濕的餐紙巾擦拭,其實,蘑菇不像其他珍貴的菇類怕水洗,在流動的清水洗一下,還是比較好的做法)。

為什麼蘑菇要切的很薄呢? 主要是因為蘑菇在烤的時候會出很多水( 蘑菇的組成90%都是水分) 如果沒有切的很薄,整個披薩會像泡在水裡一樣,餅皮變的軟軟,不酥脆了。

鋪好滿滿的蘑菇片的披薩(其實是因為切薄片的關係,這上頭只有約5-6顆蘑菇而已)

烤過之後變這樣,蘑菇全部都縮的小小的:

只要稍微講究一下餐具,善用木製砧板,不要塑膠盒直接上桌,就能看起來十分豐盛”精緻”。在巴黎超市很容易看到下面這個牌子的開胃菜;

Voila 偷懶的周五夜晚餐,就像下圖一樣,這種集聚開胃菜和法國麵包的簡單吃法,真的有一種神奇的效果,特別能讓人感到愉悅,也特別想聊天! 雖然,這些現成的開胃菜不可避免地都有添加物,但至少,我也考量到蔬菜攝取,之後,也會慢慢導向”自己準備這些開胃菜”吧!

 

對飲食文化有興趣的人,這幾道開胃菜的背景知識如下:

馬其頓沙拉 Salade Macédoine 

這個涼拌沙拉,其實就是把切成約0.5公分大小的蔬菜拌上美乃滋,在法國稱作 salade macedoine,  而切成約0.5公分大小的方塊的手法,也稱作了 taille en macédoine,有時在法國的食譜都會這樣稱呼。

法國會這樣稱呼這道沙拉,根據wikipedia的說法是因為馬其頓的地圖看起來像是許多色塊的組合。但真正的起源,的確是一個叫做 Lucien Olivier(比利時人,俄國主廚)所發明的,因此英國叫它 Oliver salad, 另一個名稱也蠻常看到的就是 Russian salad。

安達魯西亞風橄欖 Olives manzanilla à l’andalousea :

除了綠黑橄欖外,裏頭來有些紅椒和羽扇豆(lupin,也就是魯冰花),我想會叫做安達魯西亞風,也應該是拌了紅椒的關係吧! 在那一帶的料理,真的用了不少紅椒。

另外,我想提一道紅椒開胃菜 piment de piquillo,雖然不是來自西班牙南部的阿達魯西亞,而是北部的 Lodosa,但這種先將紅椒烤過,去掉燒焦外皮,再用橄欖油醃漬的作法,真的對於我們(一般青椒或彩椒的料理方式就是直接清炒煮熟) 是一個全新的料理手法,我很喜歡。

除了冷盤這樣吃:

「piquillo」的圖片搜尋結果

也可以在裏頭釀肉或是起司:

「piquillo」的圖片搜尋結果

source: https://www.foodnetwork.com/recipes/goat-cheese-stuffed-piquillo-peppers-3370503

根芹菜沙拉 Salade céleri-rave 

我第一次看到根芹菜的時候,真的不知道這個有點像大頭菜的東西到底是甚麼? 上網查了一下,發現我們平常在台灣吃的芹菜,原來它的根長成這樣! 而且在法國變成一道沙拉 (我老公非常愛吃根芹菜)

我在這道沙拉上灑上一點葡萄乾,看起來比較漂亮,同時,增加點酸甜,非常的搭。

「celeri rave」的圖片搜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