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孝雄小兒科醫師的”最好的育兒”

女兒出生後三四個月,無意在日文舊雜誌中看到了一篇關於高橋孝雄小兒科醫師的專訪。標題是”最高の子育て”,就像是冥冥中注定般,我的育兒生活實踐就如同高橋醫師所建議的,與其說成建議事項的清單,我覺得高橋醫師最想傳達的就是: 以人為本。

育兒中的每個人都是主角, 母親應該先對自我的生活狀態滿足,然後和育兒生活磨合,而關於小孩,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觀察尊重每個小孩的獨特性,適性發展。

今天看到Google回顧的提醒,去年的今天,剛好是下面拍下當天看這篇文章的早上,女兒醒來親餵完,又乖乖地自己在房間睡到中午。面向東南的廚房餐桌,早上有舒服的朝陽灑進,桌上擺了我最喜歡的Renoncule的植栽,喝著自己手沖的咖啡,配上自己烤的綜合堅果,舒適優閒的看著雜誌,這是我最喜歡的獨處時光。

我常會覺得自己的育兒生活寫照,其實是我和女兒合作無間,我有自己生活的目標,與此同時,也有需要照顧陪伴女兒成長的責任,對她的照護和我自己的生活品質是一個框架,她在這個框架裡頭自得其樂。

例如家裡的擺飾設置,規劃女兒的小天地也考量到安全,但其餘的擺設還是照著大人的品味;女兒很小就蠻能自得其樂,只是時間長短不一,但我也能在旁邊看看報章雜誌;我聽著自己喜歡的爵士樂,也常抱著女兒像跳雙人舞般律動;我常做自己想吃的東西,也用同樣的心思把女兒的副食品弄得好吃點,女兒很常看到我吃到好吃東西時滿足的臉,而她也是個胃口很好的寶寶。

我想說的是,我常常讓女兒看到我對於生活的滿足快樂,每當女兒看到我很開心,她也感染了開心,我希望讓女兒感受到”生活是值得享受的”,一直到今天,我女兒是個快樂寶寶,很享受吃東西、也對周遭好奇探索,也有滿滿的安全感。

高橋醫師提到了現在育兒資訊鋪天蓋地,讓為人母常有資訊焦慮;除了怎麼育兒的焦慮、別人如何育兒的實境秀也透過社群網路,一覽無遺的呈現,”是不是該如此做? 我這樣帶小孩夠好嗎?” 等等的有意識、無意識的比較心態,都讓焦慮感更加深。

就像我生產前看了關於兒童心理學的經典著作和學派,我發現所謂的”育兒資訊鋪天蓋地” ,也常常是經典著作的片段引述,又或者蠻多個人經歷的分享,如果真的好奇好學,選擇幾本真正的”書”來看的確能夠受益,但網路上的爬文,不見得多多益善。

在法國,我還是要推薦Maison des Maternelles這個帶狀節目,每集都會邀請專職的醫師、助產士、護士、相關經驗的媽媽們一同分享,所有的特集都能透過youtube觀看,不會有錯過節目的問題。

回到高橋醫師的建言,他的確提到了三點,他覺得小孩一定要擁有的能力: (日文) 自我肯定感、意思決定力、共感力。

第一點和第三點就算直接用中文去想,也大概能知道是甚麼能力,比較需要理解的是意思決定力這點,高橋醫師其實是想說: 培養小孩自我思考、做決定、清楚表達自己感受和意見,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反省檢討。這一點其實不難想到育兒焦慮和求好心切下,很容易為小孩做各種決定,當小孩沒有”自己判斷抉擇”的主導權,長大後接受挫折的能力也不好,因為他的大小決定又不是他自己權衡的,他很容易怪罪於他人。

我還記得某天從超市買菜回家的路上,前頭走了一位法國媽媽手牽著大約三四歲大的小孩,媽媽這樣跟小孩說話: 你因為不喜歡那個小男生,所以不想參加xx的生日派對,這樣嗎? 那我們明天去跟他的媽媽說,你不想參加的原因,她會理解的。我在後頭聽到覺得非常驚訝,覺得這位媽媽對於小小孩的情緒和心思如此重視和尊重。她耐心的聽完小孩的感受,並且慎重其事,她的做法完全能夠讓小孩體認到: 好好的表達自我感受,透過溝通,得到他人的理解。如此一來,小孩也能慢慢地從中學習,”別人”也會有自己的感受,我們也要去傾聽理解。

呼應高橋醫師說的意思決定力,我想與其說培養,倒不如是我們身為大人,打從內心的重視小孩的情緒和感受。從小孩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要正視他的感受,等到小孩能用言語溝通,我們就要認真地傾聽他們想表達的意見,不要自以為是地去輕忽小孩的意見,或者草率地把小孩的情緒都歸類成不懂事。

另外,我想說的是,高橋醫師所建議小孩擁有的三項能力,其實身為父母也該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也具備這樣的能力,只有當我們在生活實踐中展現這三種能力,小孩才能耳濡目染的學習到。

P.S.台灣有出中譯本< 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放下焦慮,耐心陪伴,相信孩子的能力,就是最好的教養>

蒙特梭利的極簡哲學

我總有個感覺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似乎是個時尚(高貴)配件一樣,念得起這樣體制的幼兒園,口袋也必須夠深才行。

但進一步看了蒙特梭利的書(仔細閱讀的是這本: Montessori de 0 à 3 ans ),我覺得蒙特梭利在幼兒玩具上是一個很好的極簡示範。蒙特梭利倡導讓幼兒主導自己想玩的東西,因此用幼兒的視角去規劃房間: 鋪在地上的床,不要有床圍,東西擺設的高度依照幼孩的視角,玩具擺放數個,一兩周可以替換。(因此我覺得蒙特梭利對於玩具的哲學,根本就是極簡節制)

蒙特梭利所建議的小孩房,通常會像下圖這樣的簡約自然,我非常鍾情於這種風格。

Comment aménager une chambre d'enfant Montessori | Madame Décore
http://coziem.com

蒙特梭利是相當強調寶寶的自主性和透過手(做)來發展智能,因此重點是知道“為何而玩”依照發展需求而尋覓適合玩具,這點就是我覺得身為家長,可以進一步去學習理解,如此一來,能夠免去買了一堆玩具,理解如何幫助幼兒發展所需的玩法,我們可以在生活用品中輕易的找到適合的”玩具”。

就拿18個月前的寶寶來說好了,他的發展大致上分為:

  1. 感官上的刺激
  2. 手眼協調
  3. 手腳身體的協調和平衡

市售各種搖搖鈴用意是讓寶寶慢慢學會因果邏輯,原來他搖動這個鈴,就會發出聲音。其實蒙特梭利是批評這種看不到為何搖動會產生聲音的東西(更不用說一個按鍵讓他發出聲音這系列),因為寶寶不知道為何會發出聲音,因此如果是透明的,抑或像小叮噹的鈴噹,我們知道中間有顆小圓球碰撞周遭而發出聲音。

抓著這個原則,我常在生活用品上複製,洗乾淨的透明塑膠罐子裡頭,放著她可以吃的米餅也是個方法,此外還能讓寶寶自己從罐子裡拿出米餅,順便訓練手眼協調。任何包裝盒只要小的裝進大的搖晃就可以發出聲音。

順練手眼協調也包括把東西放進盒子、袋子、箱子,洗衣袋裏頭裝寶寶的小玩偶或是他穿的衣襪也可以玩得很開心,我女兒很愛在我晾衣服時,很”幫倒忙”地把洗衣籃的待晾衣服都一件件翻到地上,我都樂觀其成,因為這是她”發明”的玩具呢。

開始副食品後,各種蔬果也是很好的感官刺激。奇異果毛毛的外表、鳳梨刺刺的外表、橘子表面是橘色光滑的,但剝開後卻是白色長滿毛細孔,天然的蔬菜水果只要洗乾淨,我覺得甚至比塑膠玩具來得更安全。某一天我在煮飯時,女兒一直爬到腳邊討抱抱,我隨手拿了根洗乾淨的香菜,她像得到寶物一樣,仔細觀察香菜莖葉,還不時放到嘴巴品嘗一下(看來她是不討厭香菜的)。

另外烹飪用或是食品級的矽膠產品也非常適合! 我常拿一些烤蛋糕模、矽膠瓜刀之類的讓寶寶玩,因為它們色彩繽紛、柔軟(可摔可敲打)、食品級(可放進嘴巴)、加上各種形狀(瑪德蓮模、分蛋黃器、戚風蛋糕模各式各樣),對寶寶來說根本超級好玩!

有人可能會說,一定要這麼窮酸嗎? 其實在寶寶的眼中,根本沒有甚麼是昂貴或是廉價,他只是好奇而已,而且他很聰明的知道哪些是”真的”生活用品,他們特別喜歡玩這些東西,寶寶透過玩樂學習如何獨立、善用生活用品。我們又何必讓他們遠離生活用品呢? 此外,利用生活用品(回收品)的好處是,我們可以不斷地推陳出新,寶寶玩了幾次就可以拿去回收或者歸回原本用途。

關於手腳身體的協調,與其害怕寶寶會從沙發上跌落,不如設置一個寶寶可以從沙發上下的安全環境,一開始引導寶寶怎麼下來,之後就可以放心地讓他自己爬上爬下。為此,我在沙發前擺了皮拉提斯墊,厚度比一般的瑜珈墊還更厚實,幾乎是可以用來做體操,翻滾下腰等動作都不會受傷。如何爬上沙發這個,我有兩個設置,一個是用抱枕墊高,另一個則是放了皮拉提斯用滾筒,從滾筒上去需要身體的核心肌群,並且適度的利用平衡,因為踩在上頭,如果沒有快點利用雙手撐在沙發,滾筒會滾走。

難道都所有玩具都不值得買嗎? 倒也不是這麼偏激,只是我個人會在買玩具時,在買玩具時,會仔細考慮,這樣玩具的功用是否可被其他生活用品取代? 這個玩具適合月齡能不能較長一點?

玩具市場的存在有很大部分是在滿足家長,而不是真正在滿足寶寶的需求。我覺得極簡的態度用在寶寶用品上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維持家裡適度的整齊,當你只有10個玩具時,再怎麼亂也都有限,100個玩具把家裡都炸開(而且寶寶可能還不太愛玩),怎麼樣都收不完的。

安撫新生兒的神奇抱法

今天收到好友從荷蘭寄來的愛心包裹,裏頭有一本高木直子的新書【當媽媽的每一天】,書中提到了她的寶寶除了睡覺、喝奶外,其他時間都在哭。

還沒懷孕前,看到這段敘述,沒甚麼感覺,純粹覺得是一句陳述句,然而現在的心境,加上個性使然(希望能準備得周全一點、做些沙盤推演..),非常希望得到更多關於寶寶為什麼哭、要如何去解讀應對的建議

這段短短的影片是由一位小兒科醫生所分享的,影片中他提供的三種安撫姿勢,都只是個參考,如果寶寶是因為病理原因(例如上次影片中介紹的: 胃食道逆流、小兒腹瀉的腸胃問題),這個物理姿勢就無法解決。

影片的第一個嬰兒順利地安撫了,但第二個嬰兒室了三種姿勢,還是哭個不停。

孕前能夠多知道點,倒不是為了讓自己到時候真的”所向無敵”,只是能多給自己一個check list,至少知道可以嘗試甚麼方法、往哪些地方改善。

影片中的解說是法文的,我試著剪貼三個姿勢和要訣解說,這樣即使看法文影片,也沒甚麼太大問題。

Continue reading “安撫新生兒的神奇抱法”

人之初的認識和學習

孕育一個生命到陪伴著他的成長,這是一段很特別的過程。在和外甥女互動中,每次都會讓我對於兒童發展感到不解和好奇。這個階段的他們,他們在想些甚麼?該如何引導陪伴?

兒童心理學

粗淺的看了一下【兒童心理學】的發展中,有兩個著名的學派: 一個是瑞士的Jean Piaget心理學家,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有個先定的生物進程,而另一個則是俄國的Lev Vygotsky,他則是強調環境的影響才是先決條件(大人和同儕的介入影響)。

我並沒有進一步的興趣想把兒童發展當成一門學科研讀,只是學科的提綱能幫助我在一堆育兒資訊中,有了些理解的脈絡,我相信兩個著名學派的觀察和理論都有其道理,兒童的發展(或廣而言之,人性的發展)理論並非為了對症下藥,而是盡可能的提供更多觀點和解讀。

Jean Piaget教授開展(也可說是奠基)了兒童心理學的初衷,更是讓我覺得可以用來提醒所有父母。Piaget教授在透過觀察兒童、不帶成見的情況下,自我提問了”小孩子內在世界想法跟大人真的不太一樣,到底有哪些不同?” 進而採用了學術較為嚴謹的求知方法、透過採樣和長期實驗而得到合乎邏輯的結論。

我想該被每個父母都可以抱持著像Piaget教授的學習心態,不帶成見地去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小孩們並不完全是一個發育不完全的心智,我們大人不該是高高在上的方式去”管教”小孩。

Continue reading “人之初的認識和學習”

關於新生兒的睡眠

我想,對於帶新生兒最大的”害怕”,應該就是屬於寶寶晚上不睡覺這點,其他的把屎把尿和數不盡的清理餵食,如果能在媽媽有足夠的睡眠(至少5-6小時),都還能夠撐住。如果寶寶晚上不睡,那真的是最大的噩夢!

影片中的兩位媽媽,寶寶晚上都不太睡,其中一個是過了九個月才睡過夜,另一個14個月大,還是無法睡過夜,前半段(晚上八點到凌晨一點睡,之後就是每小時醒來一次)。

究竟寶寶的睡眠模式是如何? 到多大才能真的睡過夜呢?

Continue reading “關於新生兒的睡眠”

迎接寶寶來臨的購物清單

剛開始著手育兒用品時,被排山倒海的資訊和品牌給沖得不知該從何買起,但我還是採行慢慢來,可以拿小本子紀錄,方便隨時想到甚麼就隨時筆記,我同時也使用了Onenote,方便剪貼在購物網站上找到的東西,並列出一個購買清單。

有【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的好節目幫忙,我現在對於迎接寶寶來臨的準備,感覺有被專家和有經驗的人(助產士、醫生、過來人媽媽們)確認過,內心也能持續著平靜(隨遇而安)的心情。

沙盤推演可以幫助我們設想需要的東西設想需要的東西,寶寶出生後,他需要吃、睡、換洗、出門需要推車/嬰兒座椅。 大方向大致就是這四個,最不需要的就是玩具、填充娃娃,至少前三個月都不怎麼鼓勵,寶寶最大的陪玩玩具就是父母親,而填充娃娃之類的東西,也盡量不要放在嬰兒床內。

前三個月的寶寶,能夠多和媽媽肌膚接觸、多抱他,讓他呈現在肚子中的胎位姿勢,能夠讓他更有安全感,不同於刻板印象,前三個月如果有透過肌膚接觸和擁抱而來的滿滿安全感,以後小孩的發展會更加獨立。

因此,我在列購買清單時,也把寶寶背巾放在優先順序中。

Continue reading “迎接寶寶來臨的購物清單”

法國育兒好節目【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

懷孕至今五個月了,從前期的種種不適,儘管真正的作噁期大概才兩周,但不斷脹氣、打飽嗝、嗜睡、嘴巴充滿金屬味/藥味、頻尿…種種不舒服症狀,也持續了整個懷孕初期。

真正到進入第14周後(如同醫生所說),才整個豁然開朗,加上肚子並不明顯,我常常會”忘了”自己懷孕了,胃口很好、精神也不錯。

關於育兒的知識,都是密集的在這一兩周補充,原本心想漫漫長路,很多時間慢慢補足,但因為熱浪來襲那一周,實在是無法坐在客廳好好看書,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冷氣房的房間(購入了移動式冷氣),收看Youtube上的【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

讓我想起了這個節目的原因是在第一次高層次超音波產檢時,在候診室的書櫃上發現了這本書【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這提醒了我有這個節目的存在。

Continue reading “法國育兒好節目【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