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對於帶新生兒最大的”害怕”,應該就是屬於寶寶晚上不睡覺這點,其他的把屎把尿和數不盡的清理餵食,如果能在媽媽有足夠的睡眠(至少5-6小時),都還能夠撐住。如果寶寶晚上不睡,那真的是最大的噩夢!
影片中的兩位媽媽,寶寶晚上都不太睡,其中一個是過了九個月才睡過夜,另一個14個月大,還是無法睡過夜,前半段(晚上八點到凌晨一點睡,之後就是每小時醒來一次)。
究竟寶寶的睡眠模式是如何? 到多大才能真的睡過夜呢?
一檸檬一世界
我想,對於帶新生兒最大的”害怕”,應該就是屬於寶寶晚上不睡覺這點,其他的把屎把尿和數不盡的清理餵食,如果能在媽媽有足夠的睡眠(至少5-6小時),都還能夠撐住。如果寶寶晚上不睡,那真的是最大的噩夢!
影片中的兩位媽媽,寶寶晚上都不太睡,其中一個是過了九個月才睡過夜,另一個14個月大,還是無法睡過夜,前半段(晚上八點到凌晨一點睡,之後就是每小時醒來一次)。
究竟寶寶的睡眠模式是如何? 到多大才能真的睡過夜呢?
剛開始著手育兒用品時,被排山倒海的資訊和品牌給沖得不知該從何買起,但我還是採行慢慢來,可以拿小本子紀錄,方便隨時想到甚麼就隨時筆記,我同時也使用了Onenote,方便剪貼在購物網站上找到的東西,並列出一個購買清單。
有【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的好節目幫忙,我現在對於迎接寶寶來臨的準備,感覺有被專家和有經驗的人(助產士、醫生、過來人媽媽們)確認過,內心也能持續著平靜(隨遇而安)的心情。
沙盤推演可以幫助我們設想需要的東西設想需要的東西,寶寶出生後,他需要吃、睡、換洗、出門需要推車/嬰兒座椅。 大方向大致就是這四個,最不需要的就是玩具、填充娃娃,至少前三個月都不怎麼鼓勵,寶寶最大的陪玩玩具就是父母親,而填充娃娃之類的東西,也盡量不要放在嬰兒床內。
前三個月的寶寶,能夠多和媽媽肌膚接觸、多抱他,讓他呈現在肚子中的胎位姿勢,能夠讓他更有安全感,不同於刻板印象,前三個月如果有透過肌膚接觸和擁抱而來的滿滿安全感,以後小孩的發展會更加獨立。
因此,我在列購買清單時,也把寶寶背巾放在優先順序中。
某晚睡前的Youtube時間,隨機出現了一個韓國食譜影片,內容是葡式蛋塔的製作,好奇心驅使下,認真看了一遍,覺得步驟雖然多了一點,但一點也不繁雜,只是需要耐心: 三次摺疊、放置冰箱(1小時、30分鐘、30分鐘),除了這個步驟比較費時外,基本上,算是一個簡單的甜點。
我覺得這個甜點值得自己做的原因,還有一點(相當重要),那就是一次可以作多一點酥皮(最後成品是一條像大蛋捲),多作幾個”酥皮捲”,冰在冷凍庫裡頭,想吃的時候,預先放到冷藏解凍。至於中間餡料可以烤之前在做就好。
這次算是第二次作,第一次的塔皮整型時整的太薄,酥皮的層次沒有跑出來,而這次就非常明顯了!
此外,我也參考以下網站,作了夏威夷堅果塔: https://cooking23s.blogspot.com/2019/05/mixed-nut-tarts.html
只是我沒有作成小小的堅果塔,反倒是作了一個長方形的,方便攜帶。
懷孕至今五個月了,從前期的種種不適,儘管真正的作噁期大概才兩周,但不斷脹氣、打飽嗝、嗜睡、嘴巴充滿金屬味/藥味、頻尿…種種不舒服症狀,也持續了整個懷孕初期。
真正到進入第14周後(如同醫生所說),才整個豁然開朗,加上肚子並不明顯,我常常會”忘了”自己懷孕了,胃口很好、精神也不錯。
關於育兒的知識,都是密集的在這一兩周補充,原本心想漫漫長路,很多時間慢慢補足,但因為熱浪來襲那一周,實在是無法坐在客廳好好看書,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冷氣房的房間(購入了移動式冷氣),收看Youtube上的【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
讓我想起了這個節目的原因是在第一次高層次超音波產檢時,在候診室的書櫃上發現了這本書【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這提醒了我有這個節目的存在。
已經持續好幾個月,我發現有一兩片檸檬葉上頭,有圖下的現象,螞蟻們一整天聚集在葉脈上,而葉脈上一顆顆東西,一動也不動的,到底是甚麼?
加上檸檬葉一直掉,像秋天發黃的落葉般(像巴黎的氣候,即使是冬天,檸檬葉也不會掉的),這在過往前所未見。
老公繼續在家上班,會持續到暑假結束,最好的情況是九月可以回公司上班,對老公而言,去公司上班比較有動力,再來,他還是很想念公司有同事互動的生活。
只是,對我來說比較大的改變,大概是中午要考慮到他也要跟我一起吃,之前的午餐,就是我想吃甚麼,就煮甚麼。還好他中午吃得簡單,我還蠻常和他分開吃不一樣的東西: 我吃我的中式午餐,而他,就吃我烤的免揉全麥麵包、或者我一次會煮幾餐分的義大利麵,讓他微波吃。為了增加纖維,在幫他準備個沙拉。
五月22日是巴黎封城後,我們第一次開車出遊,當時只想選擇巴黎近郊的森林走走,選了一個還沒去過的森林國家公園: Parc naturel de la Haute Vallée Chevreuse。 能夠不戴口罩,走在森林當中,眼前只有一片綠意,空氣中聞得土壤和樹葉的清香,感覺真的很舒服。
也因為這趟出遊而意外發現了在此森林當中,有個美得與世隔絕的舊修道院: Labbaye des Vaux de Cernay,這個修道院已經改成飯店、餐廳、還有舉辦各種會議或是婚禮的場合。
重點是,禮拜天的brunch buffet 實在是太吸引人了! 當時上網查了一下,Brunch 開放預約的時間是從七月份開始,當時心裡想,應該不會有太多人知道吧! 因此,也沒有馬上定位,直到六月初上去查了一下,發現整個暑假的定位已經全滿,只剩國慶日這一天,因此,我們也沒得選擇,就選了國慶日這天前往。
網路預約brunch的連結: https://www.abbayedecernay.com/menus/menu-du-pere-abbe/
目前有空位的時間,要等到9/27日了。
儘管我覺得最理想的飲食型態是:吃當季和當地的食物、多吃食物的原型,但我並不是完全抵制市售食品業,”有良心”的食品業,提供了我們便捷性,搭配著天然食材使用,我覺得可以讓煮飯這件事,更事半功倍。
畢竟,如果要完全抵制食品業,都吃自己手作,那就是麵條自己桿切,番茄醬料自己做成罐頭,肉丸子也是自己買肉塊回來用絞肉機打成絞肉、打出筋性…強調甚麼都自己來的煮食生活,如果還要強調食材新鮮,那三天兩頭就要去市集,這麼下來,真的是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三餐上了!
市售食品/食材其實不一定都不好,例如,罐頭、冷凍、風乾(水果果乾、乾燥菇類)這些都是食物的保存方法,仔細去看業者和食物標示,都很容易發現無添加的東西。
例如在法國,有不少燉菜類,其實很適合做成罐頭: 西南部的 cassoulet(香腸培根類加上豆類燉煮)、油封鴨腿、普羅旺斯的燉菜……這些燉菜類就像做果醬的工序一樣,真空高壓保存可以在室溫下放置將近一年,都可以找到無添加的。
Cassoulet:
關於麵團的學習,主要是來自作披薩時,所看的文章和報導,覺得相當有趣,因此打算整理一下所學,除了披薩外,我也在作了不同方式的日式土司後 ,筆記了些心得。
在西元前800年的地中海一帶所作的麵皮類是純粹麵粉加上水的麵團,放在石頭上烤(感覺跟我們中式的烤餅類一樣),然而加上酵母,變成至今的發酵麵團的起源則是來自埃及。
至於在發酵麵團上加上配料烤的起源地則是拿坡里,也因此拿坡里被視為披薩的發源地。
雖說披薩的原鄉是義大利,但全世界消費披薩最多的國家,第一名是美國,平均每個人一年吃掉13公斤,第二名是法國,一年每個人可吃掉10公斤,反觀義大利,也不過才5公斤而已。
上述歷史資料來自以下的影片【Les Carnets de Julie-Pizza】,很值得一看(法文)。
還記得剛開始閉關的兩個禮拜,不論哪間超市的麵粉都大缺貨,麵條或是米類缺貨,我可以理解,但是麵粉? 難道法國人都是被工作耽誤的麵包師傅? 看來法國人多少都會桿個鹹派、做個甜點、還烤個麵包?
對我而言,這段閉關的時間,我的確有了比較多機會嘗試各種麵團的試驗,中式的方面就是不同蔥油餅做法、西式/日式: 甜點、鹹派、免揉麵包、披薩、日式吐司。
而這篇文章主要重整了關於麵粉的學習筆記: 認識歐洲古小麥和使用,還有法國麵粉的分類。
最近看了德法公共廣播的ARTE 頻道所出的報導【肥胖的世界】(Un monde obèse),覺得又進一步加深了我原本的飲食信念: 多吃食物的原形、少糖、少精緻澱粉、食材多樣化。
現在全世界過重和肥胖的人口,高達20億人,如果成長的曲線沒有改變,到了2030年,全世界一半的人口都會是過重/肥胖人口。
影片中指出了肥胖的問題其實與大型食品工業,不斷的追求更高的市占率、獲利率所造成的影響,有相當大的關連。這少屬幾間大型食品業者(Nestle、Coca-Cola、Unilever、Kelloggs、Mondelez、Danone、Mars、Associated British Food)幾乎掌握了所有的食品品牌,他們的年營業額高達500 billions USD。
此外,讓我感到相當驚訝的是美國的實境節目 The biggest loser(讓極度肥胖的參賽者,接受嚴格的體能和飲食考驗,比賽誰能減下最多的體重),而其中的第八季的參賽者,被美國的國家研究院做了六年的後續追蹤: 這14位參賽者,共有13位後來都回到原本的體重。
我們不能單純將肥胖當作是個人的意志問題,或是只要運動就能消耗掉攝取的卡路里(影片中提到,在物理法則上,攝取的卡路里和消耗的卡路里相抵,非常合理,但是人體而言,大多數的人是有限制的: 一個披薩需要跑2小時15分鐘、如果你再加上一杯可樂,難道每天都要跑馬拉松才能消耗嗎?! ), 消耗卡路里的思維或許該轉變,而是想我們的餐盤上,是不是被大量的醣類給佔據? 我們到底吃了甚麼東西? 都是空熱量的東西嗎?
先來一點肥胖和時事的關聯: 冠狀病毒得病的高危險群中,除了老年和抵抗力弱的長期病者外,肥胖者也是其中顯著的族群。
為什麼如此? 我連結了報導中,由史丹佛大學所做的實驗,他們發現: 餵食白老鼠吃精緻的食物加工品(也就是簡單的醣類: 精緻麵粉、白糖),每一代的白老鼠的腸道益菌就會減少,到了第四代的白老鼠,腸道益菌減少了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_BaYW7lLfU
兩天前去超市採買,發現下午人還挺多的,主要是因為店內有人數控制,我們必須在外頭等待,一人出一人才能進,在隊伍中,和前後的人隔著一公尺的距離(地上有貼膠帶隔出距離),我已經好幾天沒出來,外頭天氣晴朗舒適,即使是在外頭等待15分鐘,看著行道樹漸漸抽芽,心情也是煥然一新。
有鑑於下午超市人多,今天趁早上去樓下的有機超市,不用排隊、人也不多,回到家後大約12點半,忙東忙西的,連坐下來的時間都沒有,一直到晚上七點! 到底是做了甚麼事?
有機的蔥蠻貴的,我買了四把,一把要三歐。
和老公閉關的日子已經滿了三周,第一次兩人朝夕相處了整整三周,放長假最多也才二周而已,雖然出入有所限制,但我們倆還蠻能在閉關生活中自得其樂。閉關期間的飲食,除了每次料理可能預留一兩餐分量冷凍來吃,另外,當我想煮碗麵解饞時,老公多半就是鄉村麵包搭配乳酪。雖然如此,我也給了自己不少烹飪任務,希望趁這段期間,好好複習一下廚藝,今天列舉三個: 免揉麵包、水波蛋、鹽酥雞。
甜點沒出甚麼功課,一樣用鮮奶油司康舊瓶新裝XD 冷凍庫有之前剩的卡士達醬,手打了點鮮奶油,加上新鮮草莓,就變成一道美麗又好吃的甜點。
近半年來,常來陽台覓食的山雀們都不來了,倒是照片這隻花生米,我都這麼叫牠,因為牠的名字實在是太複雜了,法文是Accenteur mouchet。
中文只能找到牠屬於岩鷚(讀音是聊)科,一開始我以為牠是麻雀,但牠的嘴巴特別尖。
查了我家的鳥類圖鑑,感覺應該就是花生米沒錯。
今天看著冰箱三顆放了許久的蘋果(大概兩三個月),其中一顆都皺皺的了,想想不要再放了! 就把它做成焦糖蘋果,打個鮮奶油,放幾球香草冰淇淋吃掉。
奶油、糖、蘋果切小塊,慢慢用中小火炒軟,至少2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