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和華德福的起源和初衷

前幾天和朋友聊到蒙特梭利的教學理念,她和我提到有認識的朋友在經營華德福教育,她搞不清楚兩者到底有甚麼差異,這讓我想到我之前剛好看到一個影片,是一位在家落實蒙特梭利的美國媽媽所簡介的比較。

隨手好奇延伸看了一些資料,覺得要先來寫個心得,不然會越看越多,沒有收斂。我對華德福其實不熟悉,幾乎是看了影片時才知道有這個學派,對於蒙特梭利倒是比較有涉略,育兒這兩年多來,我很感謝有這樣的指引,把小孩當成一個”全人”來觀察,重視小孩的自主學習和專注力培養,選擇玩具時能屏除行銷術語,從手眼協調和感官刺激的本質上選擇玩具,也能在生活用品上”發現”玩具。

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兩者比較,蒙特梭利強調小孩的自主學習還有手眼協調,華德福則是強調想像力的培養,前者會有家務學習(因為強調自主獨立;生活作息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有人說蒙特梭利沒有pretend game(例如扮家家酒),但他們有oberservation tour讓小孩站在tour上,以方便使用到流理台,和大人一起參與廚房準備工作; 而華德福則是不強調數理或是閱讀,七歲前就是天馬行空就對了,有音樂、有帶動唱跳、有故事、也有很多手作創意。

蒙特梭利的起源來自Maria Montessori,這位在19世紀末義大利當時少數的女性醫生,更是選擇進入心理學的醫生(唯一女性),為何來自義大利,但蒙特梭利的學派卻主要從美國流行,主要是因為蒙特梭利的學校在墨索里尼時期被利用來從學制裡落實政治意識形態教育(墨索里尼本身也是教師出身的),當Maria意識到這樣的操作後,便決心離開義大利來到美國,隨著她離開,義大利境內就完全抹滅到她的教學理念精神。

Maria當時在羅馬的貧民區成立了一所幼兒園,她用著理科的觀察實驗精神,有系統的改革了學前教育中許多偏見和忽視,原本許多被認為是發展落後或是智力有問題的小孩,都透過了她所設計的手眼協調玩具和各種加強肢體發展的遊戲,最後都能發展成和一般小孩無異。關於這樣的初衷和起源,我真的很欣賞蒙特梭利的精神,因為她的體察和落實,讓這群原本如同動物圈養般的小孩–被剝奪了求知和探索世界的機會(真的是關起來,每天發呆,無所事事、非常可憐),因而一輩子受到忽視和歧視–能夠得到協助。這就是蒙特梭利的初衷: 在孩童”求知、渴求探索和獨立自由的本能”上給他們一臂之力。

而華德福學校其實一開始是 Rudolf Steiner 受託於一間位在斯圖加特,名為Waldorf 的雪茄工廠,為員工小孩們所成立的幼兒園。另外一提的是,其實這樣由企業成立給員工的幼兒園在20世紀上半葉,也不是只有Waldorf而已,法國也有這樣給員工小孩的幼兒園,但是沒有發展成華德福體系。

無論是蒙特梭利或是華德福最後發展成一個完整的另類學前教育體系,其實都有地利人和的有心推動(例如蒙特梭利的獨子和其孫子後來也是推動蒙特梭利的一員),之所以會在現今看來是菁英教育,主要是因為這兩個教學理念都需要教師非常高的個人關注,無法照本宣科或是大量複製,因為非常強調小孩的自主性和適性發展(如果加上華德福”靈性、藝術性”的發展),師資的培訓上門檻也會比較高。更不用提到當這兩個學系在發展擴大時,學前教育還是一個尚未成熟的理念,當時能夠注重到學前教育和願意花錢投資的,也通常是收入較高的階級。

我寫這篇絕對不可能是公平的比較,因為資訊實在太不對稱了(也就是我對華德福的涉略少),加上我讀到Rudolf Steiner對於種族有一種階級高下的理念: 白人是會思考intellectual class,而黑人則是”活在當下”(只會受慾望所控制之類的”),每個族群就該生活在他們”原本”的地方,在歐洲的黑人是個惱人的存在。

儘管不能以言廢人,但我對於這種有階級高下或是優越感的知識體系是反感的,沒有比這樣的知識論更容易成為迫害和操控的工具。儘管華德福強調的靈性發展,甚至輪迴等等,我覺得對於有佛教背景的我們,是不難理解,但一旦有心人操作,也很容易走偏成為邪教吧…

但我還是覺得華德福在身心靈和著重想像創意,還有強調音樂律動這些,非常可取,的確需要多多陶冶這方面(我說我自己…)

一些參考資料(沒全部列出來):

https://www.bbc.com/news/education-28646118

https://www.nytimes.com/2020/04/19/parenting/waldorf-school.html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