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的觀光飲食小清單

芝加哥觀光”必看//必吃”行程,在Loop一帶的話,就屬那顆巨大的金屬豆豆了。其實我對於必看行程都沒有太大興趣,所以一到五其實都可以從前面經過,但都沒有就近欣賞。

倒是老公,唯一想看的就是這顆豆豆,所以周末的重點行程之一,就是它。去了之後覺得這個設計真的很好! 凸面效果讓周圍的摩天大廈都盡收眼底,可以拍出很逗趣的照面。

金屬豆豆(其實人家叫作Cloud Gate)

Anish Kapoor, Cloud Gate, 2006. Photo by Peter Miller, via Flickr.Anish Kapoor, Cloud Gate, 2006. Photo by Peter Miller, via Flickr.

要離開前的周末,天氣有夠好的! 氣溫在10度以上,晴朗無雲,跟週二和周三的大風雪天壤之別!

那芝加哥還有哪些值得體驗的小清單呢? Continue reading “芝加哥的觀光飲食小清單”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Chicago Art Institue- 秀拉的畫作

芝加哥博物館在我心中,一直等同於芝加哥全部,只要能參觀這個博物館,我便覺得不虛此行,館藏中秀拉的畫作<星期天下午的大葉特島>,過去十多年來一直是我想親眼欣賞的畫作。

曾經在瑞士蘇黎世出差時,剛好當地有秀拉的展,把握機會下午去參觀,其中展了大業特島的幾張草稿,說是草稿不太貼切,其實秀拉在完成這張大型畫作前,在同樣的場景,試畫了不同版本。

我記得在蘇黎世畫展中,秀拉還畫了一張”正常”版的,不是用點描法構圖,能夠清楚看出人像的版本。(芝加哥博物館,也有一張小型的大葉特島畫作,人物構圖上不太相同,並非迷你版的概念)

回到芝加哥美術館,當我上到二樓,走進印象畫派區時,一站在畫面的位置時,看到那剎那,真的是有些心驚,天啊! 我真的看到它本尊了!

Continue reading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Chicago Art Institue- 秀拉的畫作”

芝加哥的旋轉門revolving door

在芝加哥The Loop一帶,幾乎所有大樓的出入口都設有旋轉門。去的時候剛好是冷風颼颼的冬天,當下直覺就是這是把冷風阻隔在外頭的做法。

心裡想,難道北方寒冷的城市都是這樣的做法? 內心閃過過去出差過的北歐城市,我沒有特別對旋轉門有特別印象,詢問了住在北海道,在札幌工作的朋友,她說她並不常看到旋轉門,倒是常用的是雙重門的設置。

芝加哥的旋轉門 (revolving door)

雙重門 (vestibule)

Résultat de recherche d'images pour "vestibule door" Continue reading “芝加哥的旋轉門revolving door”

認識芝加哥的城市樣貌-The Loop 一帶

來芝加哥一周,其實沒有踏出The Loop一帶, 最想看的地方也都是集中在這區,雖然標題是認識芝加哥城市樣貌,但僅是限縮於這一區塊的歷史。以下連結是一張經過修復的芝加哥舊地圖,非常值得點進去欣賞,舊地圖可以縮放,可以看到許多細節:

沿著河建立的芝加哥城,有著如棋盤狀的方正街區,而河岸沿途現今總共有52座活動鐵橋:

http://cambooth.net/maps/1898-chicago.html#3/82.93/-60.64

The Loop 

The Loop指的是芝加哥金融都會區,這裡是美國第二大的商業金融區,僅次於紐約的曼哈頓。來到The Loop之前,只是知道芝加哥是摩天大樓的創始地區,但來了之後,才真的體會到芝加哥用摩天大樓書寫了建築歷史語言: 從Gothic Revival、Art Deco、Postmodern到最近期的International Style。

其實我不太清楚Postmodern 和 International Style的實際區分是甚麼,但大概就是我們現在普遍認知的”摩天大樓”吧?

而讓我每天散步其中,不時駐足欣賞的,則是Gothic Revival和Art Deco的建築語言。尤其當我看到Gothic Revival的建築,心想: 簡直是外掛了歐洲教堂和希臘建築的摩天大樓啊!

芝加哥的活動式鐵橋

芝加哥沿著河的52座活動式鐵橋中,有42座鐵橋還能運作。

Résultat de recherche d'images pour "bridge chicago"

非常推薦搭船欣賞芝加哥的建築風景。

尤其選擇日落前的時段,入夜後的摩天大樓,除了窗戶透出的光線,許多建築還會投射別出心裁的光線。

例如圖下三角形屋頂那棟,就利用投射燈,把希臘柱型都投射出來:

入夜的Merchandise Mart 也有投射紅色的光束,相當奢華感:

摩天大樓的建築語言

Gothic Revival 

最值得一提的是Dusable橋附近的兩棟建築:  The Wrigley Building (左)、Tribune Tower (右)

我拍攝當天的天氣不太好,陰雨綿綿,找了下圖,可以看清楚Wrigley Building的”白淨感”,其實整棟建築使用了四階白色,從底部到上頭,由深入淺,主要是為了呈現建築本身抽長拉高的效果,巴黎鐵塔本身也是有色階的! 也是同樣道理的運用。

Résultat de recherche d'images pour "the wrigley tower"

Chicago Window

芝加哥窗型的特色是三片窗,中間大片窗是固定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採光,兩側的sash window(上下開闔) 則提供了通風。

Résultat de recherche d'images pour "chicago window"

幾張在芝加哥拍攝的典型窗型:

裝置藝術,以Rookery building 為例

電梯的金雕,竟然有蝙蝠的圖案:

芝加哥文化中心的鑲嵌玻璃圓頂 (Tiffany Glass)

寫這篇網誌才搜尋到的遺珠之憾! 我們從這個中心來回經過了至少三次!  裏頭竟然有如此美麗的鑲嵌玻璃圓頂!

Résultat de recherche d'images pour "Chicago's Cultural Center"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拍攝城市

我們住的飯店就離圖下場景只有幾步之遙,而這個畫面也是我們第一天就看到的街景,當時覺得有些熟悉感,”覺得好像電影場景!” 回來寫這篇網誌才發現: 原來就是來自這個電影畫面所帶來的深刻感受!

Résultat de recherche d'images pour "batman the dark knight joker chicago"

Chicago Board of Trade

Résultat de recherche d'images pour "chicago trade building"

Batman & Architecture: The Dark Knight Rises and Gotham’s Buildings Fall,"Villians die. Cities fall. Heroes rice"

關於蝙蝠俠黑暗騎士的電影畫面和實際場景,更多詳細內容可以點選這篇網誌:

http://lieuxdecinema.blogspot.com/2019/06/the-dark-knight-2007-chicago-il-usa.html

Marina City

連下圖蝙蝠俠(冒牌)被吊起來的畫面,原來後頭是marina city!!

這兩棟建築的時代意義是為了中產階級集合住宅所提出的創新實驗,特色除了360度,每個房型都有極佳的視野,另外,就屬下方樓層設計成停車場,而上方則是住宅:

Résultat de recherche d'images pour "marina city"

(在建築協會拍的平面配置圖) Marina City得房型總共有三種: 兩房一廳、一房一廳、和單純的套房設置,每個房型都有對外陽台。

在入夜時,搭船遊覽所拍攝的畫面:

芝加哥建築協會導覽–摩天大樓的裝飾藝術(Art Deco)

來芝加哥之前,我的主要目的只有兩個: 參觀Chicago Art Institute 還有芝加哥建築協會。

禮拜天到芝加哥,隔天一早的行程就是芝加哥建築協會,先到建築協會了解芝加哥市中心的建築風貌,如此一來的一周,就能夠親自走訪感受建築歷史和細節。

到了建築協會才發現(原本以為只有館內的導覽),原來每天都會有各式主題的付費導覽團(三月開始還有搭船欣賞河岸摩天大樓建築的行程),我最後選定了裝飾藝術Art Deco 的主題導覽,因為摩天大樓外觀的裝飾,實在是太引人入勝。

也幸好參觀了這個walk tour,所以知道可以走進去參觀大廳(還是要注意禮貌,進去後,要和管理員打聲招呼喔)

走在芝加哥的金融區,很容易看到像下圖一樣的大門入口,金碧輝煌又充滿了細緻的雕飾。

Continue reading “芝加哥建築協會導覽–摩天大樓的裝飾藝術(Art Deco)”

芝加哥觀光-The “L”的高架捷運

走在芝加哥的金融區”The Loop”,除了被摩天大樓包圍的新奇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屬高架捷運,當地人簡稱它 The “L”,看得出來這高架捷運有點歷史了。完全”裸裝”的外露,沒有矮牆的包,只要捷運經過,轟隆轟隆作響,走在下頭,挺可怕的!

芝加哥的The “L”建於1892年,主要是為了緩解因應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會帶來的可觀人潮(1890年代時的芝加哥,已是當時全美第二大城市,人口超過百萬)

雖說當時許多美國城市都建有高架捷運,但芝加哥的The “L”卻是現在全美僅存,唯一還繼續在市中心運行的高架捷運線,平均每天約80萬趟的運行量。

(資料來源: 芝加哥建築協會)

走在下頭,更能感受這全然的裸裝XD

Continue reading “芝加哥觀光-The “L”的高架捷運”

根特的紅磚瓦新藝術建築

臨時起意去了趟比利時根特過小周末,除了預訂必去的Volta餐廳之外,沒有網羅任何必去景點,純粹隨興探索,期待偶遇的美好。

而這趟意外的美好之一,除了原本禮拜天應該是陰雨,卻在中午之後逐漸放晴,應該就屬紅磚瓦的新藝術建築

第一次看到利用紅磚瓦所呈現的新藝術建築,和巴黎所看到的石造新藝術建築(並且加上鑄鐵工藝)相當不一樣,其中最為人知的Guimard所設計的建築群落,就位於我家不遠的Auteuil一帶:

File:Paris Hotel Mezzara02.jpg

歐洲北部幾個國家(德國、荷蘭、比利時為主)採用紅磚瓦作為建築材料的歷史,起源相當的早,大約在西元1200年就前後。(參考資料來源)

回到家簡單花點時間做個調查,進一步認識這次意外發現的紅磚瓦新藝術建築: 建築師是Denis Van Impe在1980年所建造的。

Continue reading “根特的紅磚瓦新藝術建築”

評價達文西

昨天終於參觀了達文西度過晚年的法國城堡,遊記先暫放一邊,在參觀完城堡後,逛了一圈禮品部,絕大部分的東西都引不起我的興趣,因此挑了一本達文西的口袋書(Leonard de Vinci par Sophie Chauveau)當作紀念。

回到家當晚,讀了幾章後,突然覺得自己過去所認識的達文西”才華洋溢、涉略廣博、科學發明的啟蒙”等等,突然有了另一面的認識。

 

Continue reading “評價達文西”

媒體的二度傷害

上一篇寫到了關於南威爾斯的煤礦背景,我因此找到了Carol 在2009年寫了另一篇關於這個區域的一個城市-Bridgend,曾被媒體高度報導過”高年輕人自殺族群存在”的灰暗抑鬱的城市,2015年的丹麥紀錄片<Bridgend>以這個城市為名,故事背景來自真實的過去: 從2007到2012年之間,共有79名青少年上吊自殺,未留下任何遺言。

Bridgend (2015)

Continue reading “媒體的二度傷害”

臉書如何成了操弄民意的幫兇

自從上次寫了<外人眼中的台灣和藍綠之間>,我對於”混合戰”、假新聞、社群媒體操控便有了更多的好奇。

今天在準備午餐的時候,聽了一段TED TALK,感受非常深刻, 演說主題是: 英國脫歐公投中,臉書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臉書對民主的威脅。總覺得,英國所經歷的社群媒體操弄,正是台灣進行中的日常生活。

Carole Cadwalladr 是去年揭發Cambridge Analytica 如何(駭客)操弄臉書用戶大數據,以影響選舉(美國大選、英國脫歐)的英國記者。

Continue reading “臉書如何成了操弄民意的幫兇”

他人的觀點看台灣和藍綠之間

 

2019年是個敏感的一年: 是中美關係法40周年,也是台灣2020年總統大選的前一年。”兩岸問題”又是關切的焦點,有人覺得是”循環性的問題”(套個流行用語”假議題”),但最近的國際情勢: 習近平時代、中美貿易戰、日本的國防發展,台灣匪夷所思的假新聞和統戰恐慌,不得不讓我懷疑,是不是來到”別於往常”的波段?

我的文章脈絡分為以下五點。

  1. 中共(武力)合併台灣的可能性
  2. 如果發生台海戰爭,美國和日本會介入嗎
  3. 中共對台的混合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4. 更廣的視角: 正視台灣史的認識,進而台灣意識
  5. 藍綠漸層的共同點&大陸的民權聲音

參考的資料來源,大多數是國外媒體,儘管國外媒體的專欄評論也常引述了台灣學者或機構,但立場和看法都是”獨立於台灣之外”,用國際媒體最能不證自明: 沒有藍綠立場,自然也不需要”被有心人士,不明就裡貼上標籤”而不去理解。

Continue reading “他人的觀點看台灣和藍綠之間”

反資本壟斷的正義使者Margrethe Vestager

這幾年,幾次看到歐盟對"大到無法抵制"的跨國公司大加重罰的新聞,看得真的是大快人心,雖然最終跨國公司是否如期繳納所控訴的罰金總額,並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但我對於歐盟可以團結起來告訴大家,"這個世界不是你們用資本或是競爭力就可以掌控全盤的",你們在歐盟境內賺了錢,就該繳納合法的稅。

而這些令人大快人心的正義舉措,背後的幕後推手,正是這位來自丹麥的政治女性人物Margrethe Vestager(European Commissioner for Competition),非常高大(185cm),有著低沉的嗓音。我非常欣賞她,喜歡她在公開場合的演說中,用字精準,邏輯清晰、不卑不亢,自然散發沉穩、堅定、溫和的特質。

Continue reading “反資本壟斷的正義使者Margrethe Vestager”

TED TALK: 為低收戶病人所建立的商業模式

昨天中午準備午餐時,聽了幾個TED TALK,其中一個是: How doctors can help low-income patients?

Parmar 家醫生為了解決"美國醫療昂貴、僧多粥少、就醫途徑門檻高(針對外來移民英文不佳的情況下,無法順利透過電話預約看診)"而建立了"新型"的診所制度,他的制度除了是慈愛關懷的角度,也同時是"資本營利"觀點下的創制:降低成本而且提高效率。

關於他的"新型"模式,身為台灣人,我的當下反應是"這就台灣的看診模式啊!!

Continue reading “TED TALK: 為低收戶病人所建立的商業模式”

反精英的全球浪潮

今年開始,我為自己訂的其中一個目標是”每天都聽一些地理政治的新聞時事評論”,利用做家事的時間,戴上藍芽耳機,我發現,我一禮拜下來,聽了不少這方面的評論講解。

從中美貿易戰、美國的shutdown以”儲備經費”築邊境高牆、法國的黃背心運動、台灣總統正式官方表態”一國兩制的不是共識”….等等,我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比現在更覺得”要好好念國際政治”(這麼說雖然有些慚愧,畢竟自己是相關科系的背景…)。

今天聽了一個關於世界各地崛起的”民粹主義”(甚至是所謂的極右派): 巴西、義大利、匈牙利、美國,這些偏右派,抑或是極右派的掌權都打著”人民受不了了更甚者,我們要反對這些菁英的專享利益,關於”反菁英”,法國這邊就以前所未見的”拖延戰”黃背心運動來詮釋。

Continue reading “反精英的全球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