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廣博還是淺薄?

去年我看了一本極好的書,原文書名是”The Shallows“, 而中文書名翻作”網路讓我們變笨?“,光是看博客來介紹的引言,便覺得”這簡直就在說我!!”

The Shallows.jpg

  • 你是否時不時就坐在電腦前或抓著手機,同時做一大堆事?一下滑滑facebook塗鴉牆、一下用google查資料、一下回line訊息、一下又寫兩句報告,再轉貼個新聞連結?
  • 網際網路鼓勵我們以打游擊的方式到處採集細碎的資訊,儘管我們因此愈來愈習慣快速略讀,接收的資訊來源也更廣博,但也更容易被干擾打斷,更失去了專注與沉思的能力。如今,我們有愈來愈多的人生體驗,是透過電腦螢幕上閃爍搖曳的符號來完成的。

而直至今日會再度重讀此書(當時自己做的筆記),主要是因為最近在看林修老師的電視節目;除了上次提到的AI 人工智慧無法被取代的閱讀理解力外,也看到了以下這個有點聳動的現象事實:

“邊看電視邊使用手機的習慣,會大大傷害大腦的運作。”

為什麼呢? 因為看電視和使用手機(例如傳簡訊) 所使用的大腦區塊不盡相同,大腦在反覆不斷的轉換使用區域的情況下,會釋放出皮質醇的化學賀爾蒙,這個賀爾蒙也被我們稱作”壓力賀爾蒙”,我們處於高壓下,身體便會分泌更多的腎上皮脂醇。

另外,我在The Shallows這本書中讀到類似的觀點:

瀏覽網路需要格外密集的腦內多工處理。這樣雜耍般的功夫除了讓我們的工作記憶被資訊淹沒外,還會對我們的認知造成”轉換成本”,只要我們轉移注意力,大腦必須重新配置,徒增腦部的徒勞。

讓我對”探討資訊時代下的閱讀能力”感到興趣的原因是:對google search普及後,我有很深的體會: 我既是深感幸運: 可以受惠於如此快速、大量、多媒體的知識庫,另一方面,我覺得自己似乎得了作者說提及的”慢性散漫浮躁症” : 我們使用網路越多,越需要掙扎才能專注在長篇寫作上。

我還記得高中的時候,美術老師指定每個人要負責報告一個美術領域相關的”專有名詞”,而當時,我被指定了”包浩斯”。我想,對現在的學生來說,報告這種專有名詞,就是手機拿出來google一下: wikipedia找到解釋、google image可看到相關圖片、Youtube上可以找到很多相關影片。但在15年前,我必須放學後騎著腳踏車到台中圖書館,藉由圖書館員的指引,走到藏書區最後兩排,我還記得是蹲下來,離地面最近的那排書中,找到了兩本相關的書。

只是,儘管知識收集變得如此易如反掌,我並不覺得自己變得更有思考力,或者更精確地說,我常態性的”多管道蒐集資訊”,自以為是多工,其實是不斷分心。

書中提到:

我們永遠被”當下對我們有意義的”資訊淹沒,數量之大遠超過我們大腦所能負荷的。取得資訊遠比以前多,但可以應用這些資訊的時間變少了,更別說稍經思考後才拿來使用。

網路會讓我們喪失深入了解一個主題的能力,讓我們不再有辦法在自己腦內建立一套豐富又專屬自己的連結,從中建立獨有的智慧。

記憶固化的關鍵是保持專注

我覺得書的最後章節,為”網路便捷普及後更顯得人性疏離”做了很好的解讀,也警惕著我,要克制自己瀏覽網路的時間和慣性;花更多的時間閱讀書本和寫作。

需要大腦寧靜又專注的,不只有深度沉思而已,還有同理心和同情心,我們越是受到干擾,就越難體驗到最細微,最具人性的感情,例如同理心。

若說網路破壞了我們的道德良知,未免妄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網路重新佈署我們的心智迴路,減低我們寧靜深思的能力,除了改變我們思想的深度外,也改變了我們情感的深度。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