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子的歷史

今天午飯後隨興翻了渡邊有子的<365日。日常生活與餐時> 翻到了這頁,提到了她住巴黎的朋友時常送烏魚子給她,然後她最喜歡把烏魚子搗碎,作成類似明太子的義大利麵 (這道烏魚子義大利麵也的確是薩丁尼亞島的特色菜*from wikipedia japan)

這個我一直以為很”下港人的滋味”,原來巴黎是極為高檔的珍品。當然烏魚子在台灣,也是珍貴的食材。上網搜尋了一下歷史淵源:

從這個法國連結找到一些資料: http://www.poutargue.fr/

原來在地中海沿岸一帶 (西班牙、義大利、北非、埃及、希臘、甚至到土耳其都有),都有把烏魚卵風乾鹽漬的保存手法,有一種說法是源自於腓尼基漁民隨著他們航線把這鹽漬法傳開來(看他們的影響範圍也的確是和上述的國家吻合),如果這個說法可考,那麼這個漁民鹽漬保存法就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500-539年之間,也就是說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法文”poutargue” 這個字來自阿拉伯文 boutharkha 或bitarikha,也就是”風乾和鹽漬的魚卵”的意思,而battarikh (بطارخ) 這個動詞也就是鹽漬保存的意思。義大利文是bottarga 而西班牙文則是botarga。

而關於台灣的烏魚子文化,根據17世紀的<天下郡國利病書: 福建六>紀載了福建人靠海維生,從明朝晚期開始,台灣成為他們的逐利之地,在南台灣,從16世紀以來,早已是福建人登陸穿梭的地方,而吸引福建人來台的原因就是烏魚的迴流活動,每一年烏魚需南下台灣海峽產卵,在冬至前後,就會有許多福建漁船冒險橫渡台灣海峽捕撈烏魚,通常魚季約有六至八周,過後漁民回航會將烏魚鹽漬風乾製成烏魚子謀利….(內容擷取至戴芳月博士<明清時期荷蘭人在台灣>)

根據日文版的wikipedia,日文則為からすみ (karazumi) 漢字則為唐墨或鱲子,主要是明朝時,由中國傳到長崎。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