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基於自己對於學習的愛好和包山包海的好奇心,我對於小孩的教養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興趣: 就近觀察小孩如何學習應用,以及小孩的情感教育。
閃過腦海中的有兩個媽媽的教養: 一個蔡穎卿,另一個是陳美齡。也許多數人的焦點是她們都教出了常春藤名校的小孩,但我覺得最應該讓台灣家長看到的是她們在情感教育上的循循善誘,她們的小孩都和媽媽無所不談、感情融洽。而她們的教育都不約而同地著重在讓小孩們成為”尊重他人、富有同理心、求知的熱切和主導自己的學習“這些特點上。
蔡穎卿用了一套圍繞著廚房餐桌的教養哲學,而我覺得陳美齡則以身作則: 她用自己的人生選擇來讓小孩們從她身上體認到: 對於知識的渴切,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更好的風景: 無論是離開舒適圈(中斷如日中天的日本演藝生涯到加拿大進修碩士) 或是轉念把家庭的羈絆視為助力(即使有了第二個小小孩後,還是決定帶著孩子們一起去柏克萊念博士)
今天下午剛好看到了法國談話性節目” Ça commence aujourd’hui“,這個節目蠻有趣的,節目的主題包羅萬象,依據主題找來相切的人物專訪: 像今天的主題就” (家庭)教育,我們並沒有相同的價值觀“,節目中邀請了三對不一樣的家庭(共同點都是”多產”的家庭: 至少四個小孩以上。
第一個家庭的媽媽非常堅持原則(我真的邊看邊覺得看到自己的影子..):
#每個小孩都必須參與家事,來分擔媽媽又要工作又要家事的辛苦,而且大家都是家庭的一員,要一同分擔才是(有一個家事分配表,這個表是和小孩們一起討論的分配方式)
#重視閱讀,培養想像力的重要(每個禮拜三他們所住的城市會來一台移動圖書館的公車,媽媽會帶小孩去借書)
#正面鼓勵的教育方式: 雖然堅守原則但媽媽對小孩的擁抱親吻讚賞卻也非常慷慨,她也非常重視和每個小孩個別相處的時間。(我不用”嚴格”這一個詞是因為當主持人問起小孩覺得媽媽嚴格嗎? 小男生(大約十歲)的回答是: 不會阿,比較是說媽媽很實事求是。)
#電視、平板電腦嚴格控制使用量(幾乎是沒有的): 只有在隔天沒有課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每次都不超過30分鐘。”沒有電腦遊戲”–>這一點,我倒是覺得絕對的禁止太可憐了!
# 注重言詞(說粗話要罰寫XD)
# 關於小孩子的失序中: 最嚴重的大概就屬於”不懂得尊重”這一點。
此外,小孩每個月都有個評量表,如果表現都很好”不好的地方在標準內,小孩可以得到一個巧克力(關於這點,她自己也說她本身是老師,所以評量表的確是其來有自的)。
第二個家庭(爸媽結婚的早: 媽媽17歲就生了第一個小孩)則是開明教育,家裡面當然也有規則要遵守:但規則是和小孩們一起討論出來,大家一同制定,一同執行。小孩和大人感覺是打成一片,無話不談,連小孩的戀愛都是保持的開明手法: 當主持人問小孩誰有交男女朋友: 馬上就有兩個小孩舉手,其中一個是八歲的小女孩,另外媽媽認為,只要是認真的戀愛,從14-15歲開始,小孩的”伴侶”是可以來家裡和小孩同房過夜,其中一個17歲的兒子也的確帶過比他年長的女友來家裡過夜好一陣子。
第三個家庭就更妙了: 爸媽帶著四個小孩住遊,小孩並沒有接受正規學校教育:而是由媽媽擔任在家函授的教育方式: 現在小孩們都是成年左右的歲數,而他們住遊過的國家數則高達60多個國家。目前他們回到了歐洲,在安達魯西亞買了一塊大大的空地: 每個小孩基本上各自擁有一個”露營車”的群居方式,有興趣看他們的居住環境可點選。
這三個家庭的做法,說真的,我沒有特別偏好哪一個,都有我想效法的地方,也有我應該無法落實的地方(例如評量表的嚴格執行或是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養,應該是這三種的綜合版本。
節目中也有請心理專家講評,我覺得非常中肯” 規範”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而規範制定的準則是先讓孩子理解,妥切解釋過,一同討論過,讓孩子體會到他們的自主權,進而讓他們學會負責。
最後,就像主持人最後說的,最值得讚賞的地方是,這三個家庭雖然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但彼此對於別人的教育方式能夠互相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