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圓環的通行法則

在法國,圓環的使用非常的多。一般而言,圓環分成兩種,兩者的優先權剛好是相反的,一開始我總是會緊張深怕把兩者搞反,但其實只要記住sens giratoire是有特定交通標誌的,還會搭配讓路的倒三角形,另一個就當作是一般道路通則去理解(就是右方來車有優先權),如此一來就能清楚分辨。

#1 Sens giratoire: 標誌是三個箭頭繞著圈子,在這個圓環下,我們會在進入的入口看到倒三角形(也就是讓路) “在裏頭繞圈圈的車子有優先權”。

「sens giratoire」的圖片搜尋結果

從以下的平面圖可以清楚的看出圓環路標的標示。

另外,有一點極為重要的是,如果是兩線道: 左線道的車只能往左行(桃紅色)或繞一圈回反方向(黃色),而右線的車道就只能右轉(綠色)和直行(藍色)。

「sens giratoire」的圖片搜尋結果

https://www.ornikar.com/permis/conseils-conduite/fondamentaux/carrefour-giratoire

另外,在交通阻塞的情況下(時速在20公里以下),或者是大都市的外環道路,在圓環裏頭轉的車子會慢行下來,以利進入圓環的車子能夠順利進入。

#2 第二種圓環就是Rond- point: 在這種圓環,通常沒有特別的交通標誌,也因此通則”右方來車有優先權”適用,也就是說,進入圓環的車子有優先權。在巴黎市,凱旋門所在的戴高樂廣場圓環(總共有12條大道,像時鐘一樣)還有port-maillot 也都是屬於此種圓環。

https://fr.wikipedia.org/wiki/Rond-point

法國重機穿梭車陣和致謝方式

在法國,騎重機的人不少。幾個法國交通較為密集的省份(例如大巴黎/里昂/馬賽/博爾多所在的省分),高速公路如果出現雍塞現象,重機是允許穿梭在車陣之間,但時速不能超過50,目前這項措施還屬於實驗性質,並非確定通過的法規。

另外,重機的近燈則是連白天都需要開著。

有一個有趣的重機騎士致謝的方式:那就是他們會伸出一隻腳,像下圖:

 

法國路面駕駛: 每6-7秒看一次後視鏡

最近幾次的路面駕駛都在嚴格把關”勤看後視鏡”這一點。

在市區開車,必須每6-7秒看一次後視鏡

尤其是遇到前方有狀況需要剎車時,一定要先看過車內的後視鏡才能剎車,確定後方有無來車,有來車的話是否跟車很近( 判斷方法是如果看的到後方來車的車牌,就表示安全距離是足夠的),這個檢視非常重要,路考絕對嚴格要求。

另外,打左右轉燈前,光看左右方後視鏡是不夠的,一定要轉頭看,才能注意到死角。如下圖紅色區塊所示,就是駕駛座無法透過後視鏡看到的死角。除了後方外,其實前方也有一小個區塊是我們直視時,看不到的死角!

雖然在台灣的市區開車經驗(很多機車)讓我會特別小心,也自覺自己屬於謹慎的人(很常看車內的後視鏡),但是向上述的高標準來看,我也只能算是非常粗心的駕駛者阿!

另外,超車完畢,要看後視鏡的後方來車出現後,才是回到右線的時機

法國駕照筆試心得三: 駕駛學習中最重要的東西

準備駕照筆試,通常都有一本參考書,我的駕訓班發的參考書是下面這一本;

除了後面約四十頁的附錄外,全部的內容約有240頁,從章節的排序來看,我覺得筆試最重要的還是在於”駕駛者自身的安全行為和路權的分享“。

安全行為方面,與其只告訴你”哪些是禁止的”,不如好好地知道”為什麼這些行為會構成危險”。其中,我覺得相當實用的是安全距離和剎車距離的計算。

 

Continue reading “法國駕照筆試心得三: 駕駛學習中最重要的東西”

法國五一勞工節的暴動群體: Black blocs

每年的五一勞工節,對於工會至上的法國而言,都是抗議罷工的最佳時機,但今年特別引人注目的是1200名全身黑且帶著類似防毒面罩的Black blocs的無政府組織,手段暴力,破壞是最大的表徵。

我們只知道這1200名的黑衣人不只是法國人,有相當程度的外國人。他們沒有領導人,如何組織和號召是個謎,源自於1980年代德國的極左派, 我們在世界各地的大型罷工抗議都能看到他們的蹤影,總歸一句就是極端、暴力、無政府。

法國政府希望能夠”瓦解”Black blocs的”組織”,但問題是他們並非一個真正的”組織”阿。

「may 1 france black block」的圖片搜尋結果

法國駕照筆試心得二: 遇到十字路口,謹慎再謹慎!

關於十字路口的交通規範,我覺得在法國是特別謹慎小心的。例如遇到十字路口,即使是有交通號誌,是禁止加速通過,”黃燈”所代表的意涵是”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例如後方來車跟車太近),必須停止“。

我常覺得在台灣,遇到黃燈,就快點加速通過的人實在是不少阿…

Continue reading “法國駕照筆試心得二: 遇到十字路口,謹慎再謹慎!”

法國駕照筆試心得一 : 模擬實況的筆試題型

今天考完了法國駕照筆試,總共有40題,錯誤在五題之內就算及格。我在前20題時,已經有五題以上不確定,之前在模擬測驗時,通常有這樣高的不確定性,我都不會錯在五題之內。

考完時,其實心裡有很大的心理準備需要重考,但回家也不會再花時間練習了,覺得自己對於題庫和文本的練習已經足夠,缺的只是臨場時要放輕鬆一點,不要把問題想得太複雜,還有一些運氣。如果沒考過,到下次考試時,只是一顆心懸在那,作其他事情也會想到筆試還沒過。

Continue reading “法國駕照筆試心得一 : 模擬實況的筆試題型”

趣味設計的情趣產品

今天在另一間離家裡比較遠的大型Monoprix超市,意外看到這項產品。如果只是看外觀,我是猜不出是甚麼東西,可能還以為是摺疊傘,但它坐落的位置是和保險套類的商品放在一起,因此,不難猜出是甚麼東西—它是按摩棒。

上網查了一下smile makers這個品牌,不難找到台灣網站…每個產品的名字都取得非常到位,只能說產品開發和產品經理非常專業,好奇打開長甚麼樣子的人可以點選

 

法國人超愛吃漢堡!

法國人的午餐指標”Jambon-beurre” 法國麵包抹上奶油夾上火腿,幾乎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也被拿來當作一個地區的消費指標,在巴黎消費較高的地方,平均一個jambon-beurre大概是快四歐元,然而較再比較貧窮的北方,jambon-beurre大概落在2歐元出頭,有兩倍的差距。

 

圖片來源: http://www.leparisien.fr/flash-actualite-economie/l-emblematique-jambon-beurre-talonne-par-le-burger-08-03-2016-5607587.php

但現在jambon-beurre的地位,已經被漢堡的緊追而上,甚至在去年(2017): Jambon-beurre整個法國銷售量在12億個,而漢堡! 法國去年總共吃了將近15億的漢堡!! 已經大大超越了經典的奶油夾火腿法國麵包了!

以下這個漫畫”法國的過去和現在-非主流文青” ,很有趣:

http://gift.mercialfred.com/le-bon-marche-post-hipster/mobile

pictos sandwich

關於這種像煙火般的燈泡在2013年已經禁止生產,現在在市面上流通的都是舊庫存(根據這個插畫上的說明)

pictos lampes

關於漢堡領先奶油夾火腿三明治的新聞可以參考:

https://www.francetvinfo.fr/economie/emploi/metiers/restauration-hotellerie-sports-loisirs/consommation-le-jambon-beurre-detrone-par-le-burger_2666194.html

 

 

 

關於飲食文化和全球化的探討

今天把Périco Légasse 的訪談認真地看完,標題是”Malbouffe et Mondialistaion Malbouffe個字讓我不知道該怎麼翻地巧妙,Bouffer這個”吃東西”的動詞是比較通俗(不夠文雅)的說法,也通常指的是隨便吃一吃,不講究,也不去在意營養價值。Malbouffe也因此就是”吃得很不好”。

我很認同Perico為整個失控的食物供應鏈所下的觀察結論,也就是”我們在金融化食物/食材”;只考慮規模經濟、生產力、成本、毛利,而完全忽略了土地所能負擔的產量和生態多樣性。

“一個鼓勵大量消費的量販型市場,也就是不斷地要求供應的農產量不斷地提升,”我們犧牲了品質,而是一面倒的期待低價再低價。我們總有一個很大的迷思;認為吃得好(健康/好品質的食材)成本很高,但其實,完全不加思索的接受量販型的再製品,大量地吃進”高度金融化考量”的食物,才真的讓我們付出最大的代價。

從他的節目,也就是<Manger, c’est voter> 可以看得出來,他總是不遺餘力地為各地的農業工作者發聲,在法國有不少例子,農夫因為無法負擔日益嚴重的低價購買而選擇在自己的糧倉上吊自殺(例如法國當地的畜牧業者被當地的量販超市拒絕供貨,就是因為”當地的牛肉比東歐國家或是美州國家來的貴”)。

訪談在15:00提到,他自己是身體力行的,在家不但是他負責採買,負責煮飯,準備小孩的餐點,而他的採買也絕對是落實”和這塊土地有深深鏈結的農家、農產品製作的手工坊。

另外,我也非常非常認同在訪談最後那一段,重視準備餐點、重視家人聚餐,我們在這個家人同聚,享用一樣的餐點的氛圍下,分享、交流;交織社會最重要的核心凝聚,而這個凝聚帶給社會和諧安定的基底。

當我們只求吃飽以維生,對整個食材、食品、烹飪的從無到有的過程置身事外,我們是不是就偏離了人本文化中美好的價值: 活著,是為了能夠和人一同分享美食。

影片的連結如下:

 

訪談中提到了一些資訊:

  1. 大型量販店的起源來是法國布列塔尼,也就是現在還是法國重要的量販店Leclerc,一開始的主張其實是非常”社會主義”的,主要是希望透過聚集大量的採買來降低售價,讓更多經濟能力有限的人可以受惠。
  2. L214 ;成立於2008年法國阿爾薩斯一帶省區的動物人道組織,他們主張素食和動物生存權利。
  3. Perico在提到西班牙鬥牛這項文化時,鬥牛這個品種的牛是非常尊貴的動物,甚至字母的A其實就是鬥牛角反過來符號。

 

 

喀什米爾羊毛的文化織理

今天在ARTE看到這個影片時,就忍不住耐心地看完了。原本以為紀錄片只是插花性質介紹主角 Franz -Christoph Gierke體驗蒙古一帶的游牧生活,來當作他販賣當地產的喀什米爾圍巾的宣傳 (他的克什米爾圍巾供應給愛馬仕等精品品牌)。

但其實不然。他不但是住在尼泊爾數十年,對於Altai-Himalaya region一帶,維繫著長達三十年以上的情誼。

另外,影片中也會讓我們更加深入的認識喀什米爾羊毛的可貴之處,在身處於寒冬冷冽寒風可低達零下40-50度地方,當地的克什米爾羊為了生存,會在冬季長出一層極為纖細的絨毛,而這層絨毛,是全世界最為纖細的有機纖維。絨毛大約在入春後開始脫落,因此,必須用細梳爬梳這層細毛,仔細蒐集以用來製作織品。

影片連結如下:

https://www.arte.tv/fr/videos/058359-001-F/au-fil-du-monde/

為了進一步認識 Franz -Christoph Gierke,我看了以下這篇文章:

http://ecs.com.np/features/passionate-visions

尤其是他對於佛教在心靈層面的探索,關於”認知”的哲學特別關注這一點。佛教對於空性的解釋,我們所有的感知,其實沒有絕對的,完全取決於我們當下的心境立場,也因為有無數的詮釋,所以”事實”其實是空的。

“In my films, I am less interested in Buddhist history and religious practice and more interested in the philosophy of perception, the history of the mind. Buddhism asks key questions that continue to be extremely relevant today on these ideas.”

當他漸漸從影片製作轉向Cashmere工坊的創立,他對於喀什米爾織品背後深厚的人文歷史有很深的感受,過去30年來不曾間斷與當地的友誼,每年從不缺席的聚會,以及他工坊裡幾近理想國的互助和諧氣氛,他的每條織品,交織的都是對這片土地和文化的認識和敬意,以及與這群生活其中的人民深深的情感。

“Natural fibers provide inspiration, they are a legacy of our human history. While cheap synthesized goods can help the masses, there is a price we pay for industrialized synthetics. We have no connection to that fiber from inside, as we have with wool. I have great respect for the history and story of textiles. They have to be spun, woven, and treated. You can keep them or throw them away but they keep telling a tale. “

科西嘉島薄荷

還記得一開始跟公公的對話,提到台灣的範疇主體就是一個島,這時,公公問我”那跟科西嘉島比起來哪個比較大?” 我腦中馬上出現了一個地球儀,定位了科西嘉島和台灣,但地球儀轉了一圈,加上和比例尺對照(一個是法國,一個是中國比起來)的”誤導”,覺得兩個都比起旁邊的法國或中國小非常多,會不會有可能是一樣大啊?

第一個想法是”台灣比較大吧!?科西嘉島不是一個下午就繞完整個島了嗎?” 後來查了google,找到數據,台灣比起科西嘉島大上了四倍。

這次並不是要介紹科西嘉島,而是想介紹一個我很喜歡的科西嘉島薄荷,第一次在植物店看到他,原本以為是苔癬的一種,因為葉片極小且密實。因為像植披般覆蓋,所以不會往上抽高。

買的第一次的科西嘉島薄荷是草綠色的,我只是放在一個木片圓筒(我有一次回家途中,在附近搬家的鄰居放在道路一旁等人認領的雜物堆,把它撿回家…)

科西嘉島需要讓土壤永遠保持濕潤 (但不能浸在水中那種濕潤,以免爛根),在我回台灣一段期間,老公疏於關注”每天”澆水,它就乾枯了! 另外,這麼密實的葉片,不適合”澆水”,適合把它整個泡在水盆,靠著毛細現象把水分吸上去,

後來搬到新家,又在IKEA看到,一開始以為是另一個品種,因為這次買的葉片大了點,顏色則是深綠色,回來查了一下,發現這次的還是科西嘉島薄荷沒錯。順便在IKEA買到這個高高的瓷器花盆。為了能夠放在裏頭,我拿了個Nutella的玻璃罐墊高,再放上一個冰淇淋的蓋子(跟玫瑰花那個一樣,只是還需要再高上一點點,因此我墊了玻璃罐。),這個蓋子有個好處就是當水分往下滲透太快時,用這個蓋子接住後,土壤可以慢慢的在把水分吸收上去,但偶爾還是需要把植物拿起來看看,是不適裡面積水了。

我後來買了口徑非常細長的,很像手沖咖啡用的澆水器,出水量很細小,如此一來,就可以直接澆水,不用靠泡水的方式。

完成品就是這樣,垂墜下來的葉子十分的撩人優雅。

布列塔尼的特產麵包pastez

昨晚老公從布列塔尼回來,帶了當地的麵包回來。外觀看起來很像brioche(奶油甜麵包),看起來有類似葡萄乾的果乾,用了編織的手法。

切開後,的確很像Brioche,吃起來也很像,上網看了一下食譜,材料也是和奶油甜麵包一樣,只是果乾並不是葡萄乾,而是棗子。

抹上法國東部特有的Mirabelle黃香李果醬,手沖咖啡,經典的法國簡約早餐。

帶了幾次果醬回台灣,第一首選一定是mirabelle果醬,主要是因為這個水果的主要產地就是德法交界的洛琳省一帶(佔了世界產量的80%)。真的要說和比較常見的杏桃(abricot)比起來,它的口味比較清雅,水果的酸甜較為溫和。

了解法國特產美食的好節目Manger, c’est voter

<Manger, c’est voter> 中文直譯是”吃,就是投票”,看到我下的標題,大家可能以為是像”觀光旅遊節目一樣的視角來帶大家認識哪裡有好吃的東西,但其實這個節目並不是這樣的觀光性質。

這個由法國參議院在2000年所創立的電視節目,24小時全天候播放和大眾深切相關的議題和報導,公民教育和公民參與的精神很高,而 <Manger, c’est voter>主要的用意是透過介紹法國各地特有的美食,訪問當地的小農還有美食製作者(並非廚師或餐廳,而是特產美食的製作者,例如香腸熟肉、起司、各種醃製產品、酒),讓消費者可以了解”保存各地特有飲食和支撐這個飲食文化背後的農業鏈結,透過深入的認識,讓我們知道”選擇吃食,也能深深影響整個生態和商業鏈結,當我們不加思索,就在經濟作物和規模經濟的推動下,毫無警覺的讓生物多樣化消失、各地獨特的自然人文特色也隨著式微。

今天我剛好轉到正在介紹阿爾薩斯的甘藍菜,其實我覺得外型真的跟高麗菜十分相似,主持人 Périco Legasse (同時也是記者和美食評論家,他主要關注在飲食和生態政治領域,我覺得是這方面蠻強而有力的捍衛聲音)和菜農站在田中,聊著適合甘藍菜種植的土壤同時,望向不遠處是一大片的玉米田,因為甘藍菜的經濟價值比不上玉米,也因此,阿爾薩斯的甘藍菜田就日漸縮小,Périco 說: |我們對阿爾薩斯的印象,就是這一大片一望無際的甘藍菜田,如果阿爾薩斯到處都是玉米田了,這還是阿爾薩斯嗎?”

我想同樣的感嘆,真的是用在數不盡的地方,遍步世界各個角落,這讓我想到在一本講”義大利慢食”的書籍中,作者提到了在義大利Piemonte有一道用當地的甜椒所作的道地菜,這個當地的甜椒滋味和我們在超市買的無法比擬,有一次他回到了當地,發現餐廳已經不用當地的甜椒了,細究下去才知道,在當地也不種甜椒了,作者問了小農”那大家都在種甚麼了呢?” 小農回答: “種鬱金香球莖,因為經濟價值遠高過當地產的甜椒了!”

回到阿爾薩斯,當地首屈一指,一定不能錯過的就是” Sauerkraut” 這個結合了酸白菜和各種香腸熟肉燉煮的熱菜,在冷冷的冬天就像是我們的酸菜白肉鍋一樣暖胃(影片中的11:15分開始介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爾薩斯白酒有他們獨特的酒杯,圓圓的杯身配上綠色的高腳,放上這張照片還有一個原因是,不要忘了嘗嘗這裡的Pretzel,新鮮出爐的非常的鹹香,嚼勁很夠!

「alsace verre a vin」的圖片搜尋結果

這一系列的影片,在網路上都能找到,想要更深入了解法國特產文化的人,能透過每次約30分鐘的影片,更深度的認識法國。

 

介紹了台灣美食的法國節目< La Tournée des Popotes >

今天下午在電視France 5看到 < La Tournée des Popotes > 的節目剛好在介紹台灣飲食文化,主廚Grégory Cuilleron 在高雄餐飲學院的飲酒學助理教授陳千浩先生(註)的帶領下,認識了:寧夏夜市的臭豆腐、台灣的早餐燒餅油條(鼎元豆漿)、搭了貓纜,品嘗了貓空的茶也認識了茶園、去了指南宮,更到了台南吃了傳統的豆花,還在阿霞飯店裡吃到了紅蟳米糕。

當然,鼎泰豐的小籠包,他也沒有錯過,我從他吃了這些東西的第一反應來看,他對於小籠包那個讚賞,應該是這些台灣美食中的最受他喜歡的吧!

Grégory 因為先天肢體殘缺,而少了左手,我在他參加Top Chef的節目中認識了他,看他在節目中賣力的發揮廚藝,靠意志力和努力克服了天生的殘缺,真的很令人佩服和印象深刻。

吃完這些美食,他會自己做料理來答謝這些人,其中,他做了一個北法有名起司 maroille (但那臭味真的是…)做的鹹派當前菜,還讓大家生吃這臭起司! (烤過後,其實味道就很香濃了) 大家含蓄,不敢直說難吃的反應,真的好典型啊!!

另外,Popotes 這個字是法文”料理/一餐”的俗稱

影片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qKIkPwpU4I

 

註:

關於陳千浩的介紹可以看:  http://shm.nkuht.edu.tw/people/bio.php?PID=38

有點離題,但我在搜尋發現下面這個新聞,出現在搜尋第一行,覺得他這個行為”持弓箭射漁民”也太不”文明”了吧! 儘管他在葡萄酒上面的專研講究,出現這種行為,真的令人難以想像。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618002437-26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