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說八國語言的可能性

“在多國語言中長大的小孩,如何學習語言”一直是我蠻好奇,很多人說,就算是多語的家庭,也只會有一個語言是母語。也有聽說,多與家庭的小孩,通常開口說話的年紀比較晚些(因為同時多語的學習會搞混)。

但這些說法,其實都是臆測。

影片中的俄國小女生Bella,才四歲,卻能把八國語言說得很道地(俄語、英語、德語、法語、阿拉伯語、中文、義大利文、西班牙語)。

Continue reading “四歲說八國語言的可能性”

數理的思考邏輯 Eugenia Cheng “The Art of Logic”

最近幾個月,關於數理的思考邏輯,”蠻有緣分”地進入到我的學習範疇中,先是被動地好友提及到,她覺得我應該可以是數學很好的人,我第一個反應是跟她說,怎麼可能!! 我數字觀念很不靈活而且以前數學成績真的很不好看。

後來她借了看一本書,是永野裕之所寫的,中文書名是: 喚醒你與生俱來的數學力,他的思考原則有以下幾點:

※ 透過「歸納整理」導出事物背後的隱藏訊息
※ 培養「順序概念」,讓決策和證明遵從邏輯、萬無一失
※ 熟悉「等價/因果轉換」提升說服力、做出準確決定
※ 以「抽象化」看穿事物共通的本質、將複雜現實簡化成單純模式
※ 透過舉例、譬喻等方法將想法、訊息「具象化」,讓傳達不失真、說服力大幅上升
※ 懂得「逆向思考」,以多元視角觀看事物,避開不必要的麻煩,發現解答就近在眼前。

看完這本書後,一方面覺得自己受到些肯定,因為,我的確會使用上述所列舉的原則來檢視自己的思考途徑和論述;另一方面,總覺得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可能礙於這本書屬於入門書,所有的思考原則都花比較多的篇幅來解釋,而舉例應用上就少之又少。

雖然我沒有接續著主動閱讀更多的數理思考,但我想,我下意識為自己”多裝上”了一個數理思考的天線,也因此,在每天海量的資訊洪流中,我抓到幾次相關討論的真知灼見:

林修先生節目中曾邀請50位東大女學生,林修老師提到了”數學”是學科中最為重要的東西 (所提及到的重點會融入下頭的論述中)。

上個禮拜,我在RFI廣播節目聽到了“如何愛上數學?”,會有這樣的討論,主要是因為法國學生在這近15年的數學能力不斷衰退,根據2015國際數理競爭力調查TIMSS 2015法國9-10歲的學生數理表現是歐盟中最差的

RFI的數理相關的討論中,每個都非常有趣: 例如,有本書專門探討世界各地產生數數理的概念、 抑或是: 數理和金融的討論…. 每個主題討論大概是一小時的廣播,我會在這一兩周內全數聽完。

但今天,我特別想寫的是google talk中,Eugenia Cheng的”The Art of Logic”,看完這個長達51分鐘的演說,真是令人為之一亮的邏輯思考學習。

觀看途中有好幾度,我自問自己”平常聽聞到實事新聞,是有在思考嗎?”或者是”我的思考途徑簡直是一團糨糊,亂七八糟啊!”

就舉才在台灣公投完的同性婚姻議題,Eugenia舉了一個很經典的例子,純粹就是用邏輯思考來檢視,反擊地輕鬆漂亮。

“反對同性婚姻的人,認為婚姻應該是一男一女。”
–這並不是一個沒有邏輯的辯論,但這也不是一個夠深刻的辯論,因為他們只是重複說了同樣的陳述。 (now, that is not exactly an illogical argument. But it’s also not a very profound argument because all they’ve really done is to say the same thing twice.)
這就像是說: 我喜歡柳橙汁,因為我喜歡柳橙汁。It’s not illogical. It just hasn’t got anywhere at all, you haven’t achieved anything.

 

當Eugenia 在演說一開始,開門見山的定義純數為”讓事情達到共識的架構”時 (Pure mathematics is a framework for agreeing on things. )我看到了如何用數理思考架構來幫助我們人際溝通和談判,因為有效的人際溝通和談判,也都是為了得到共識 (這讓我想到一本總結了我對商業談判的學習心得的好書: getting more)

 

如同她所說,pure mathematics is a discipline for thinking better and for how to have a better argument. 如何去思考和想些甚麼是很難一言道盡,但議論事情時,用怎樣的架構來理解,如何找到更有利的論證卻是可以有效練習的。

Eugenia希望大家能夠透過對數理邏輯的了解和應用,讓溝通討論更有效率。(How could we have a more productive conversation?)

其實蠻多時候,我觀察到周遭: 電視討論節目也好、職場會議也好、閒聊茶敘餐會也好,我不時的會讓自己先別在意自己議題內容,而是去檢視大家論述的思考邏輯脈絡,大家如何陳述、對手如何回應。而有沒有效率,我覺得最有感覺的就是職場的會議了…
Eugenia 從五大點來闡述數理邏輯,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人事物(也同時理解對方怎麼思考、並察覺出思考上的邏輯性,確定我們討論的層面)、如何去詮釋和溝通。

 

1. 比喻 Analogy
2. 相連性 Interconnectedness
3. 關係 Relationship
4. 樞紐 Pivot
5. 聰慧 Intelligence

 

# Analogy
關於第一點 Analogy,乍看之下呼應了永野裕之的:
※ 以「抽象化」看穿事物共通的本質、將複雜現實簡化成單純模式
※ 透過舉例、譬喻等方法將想法、訊息「具象化」,讓傳達不失真、說服力大幅上升。
用Eugenia的話來說就是:
The point is to encompass more examples, that’s always the idea of abstraction, to study a lot of different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to save your brain power and be more efficient.

 

例如,Eugenia 用了binary operation來說明”簡化”(統籌出共通的本質):

 

但其實Eugenia的Analogy用得更是全面深入,更確切的說,她把”層級”的概念和比喻給綁在一起,我試圖把她所說的話語,用我的理解翻譯出來。

 

-每個比喻在不同的層級都涵蓋了一些事物:
– 很多時候,純數就是試圖在某特個特定情況下,找出”正確”的層級。
– 因此,這就表示,沒有哪個層級代表”完全正確”,數學思考的企圖在於: 用不同的視角來解讀狀況。
– 我認為,所有在生活中的辯證都不在於誰對誰錯;而是在哪種”意涵”下這件事情是合理的。

 

An analogy at a different level that encompasses fewer things
“A lot of pure maths is about finding the right level for the situation that you’re in.
It’s not that there is one absolutely right level, maths, as it turns out, is not about getting the right answer.
It is about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hat illuminates situations in different ways.
And I think arguments in life are often not really about one person being right and one person being wrong, but a sense in which something is right.

 

再舉一次”合法婚姻’這個議題,如果我們把層級都列了出來,當婚姻是放在”兩個不相關聯的成人”這個層級下,就會出現”異姓&同性”婚姻的分類: 但當我們把層級拉高: 婚姻是”兩個成人”,這個時候,有關連的成人(例如親戚)間的婚姻就列入考量: 那就是亂倫(incest)….我們越把層級往上拉,讓定義更寬鬆時,那所”包含”的種類也就更加廣泛。

 

 

這個”層級”的思考模式只是告訴我們: 邏輯應該是怎麼去推演,以及在哪個層級下,是不是相對地”限制(或包含)”了那些子集地討論,我們該思考地是”觀察一件事情時,層面是那些? 大家在哪個層面上討論?”

 

當有人”不理智”地指控gay marriage就是等同於一連串”不倫”的結合(例如圖表中: 亂倫incest、戀童癖pedophilia、人獸交bestiality、戀屍癖necrophilia) 這顯然是”漠視”了這些層級存在,這些指控不只是情緒性,也是一點邏輯都沒有。
(What is certainly not logically valid is to claim that just because somebody has accepted this level, some people claim that means that you’ve accepted all the other levels. And that is not logically valid.
So once we’ve made precise what all these levels are, we can now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which level anyone thinks that we should go up to. But we should not conflate all the different levels.)

 

我們都該好好應用”層級”的思考方式,隨時了解每個情況的”所有層級”是很難的,但是我們可以不斷進步,加深了解,當我們聽到某件新聞或是情況的陳述,不要全盤接受或是馬上對號入座、情緒性反射,而是先想著: 這樣的看法和解讀,在哪個層面上? 往上往下又是怎麼樣的層級? 
Eugenia:
(And so just being logical versus illogical is not to be all and end all of what an intelligent person should try and do.
What we should try and do is actually make progress and gain understanding, not just say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with slightly different words.
And the trouble with not making those levels precise is that somebody can hallucinate, willfully or otherwise, that somebody else has shot all the way up to the top when they haven’t. )

 

我們看待網路上的討論也是: 先是釐清我們在”哪個層級”上討論,大家是否在同一個層級上? 所佐證的例子是不是也來自同個層級?
(Which one is a better level to use for the current discussion?–> making precise which level we’re talking about helps us to be clear about what’s going to be useful now.)

 

# Interconnectedness
Eugenia舉了兩張倫敦地鐵圖的比較。

一張是”簡化”版的,我們只看的到地鐵線怎麼連接。

 

另一張則是結合了地理概念,有了方向性;也有地理資訊。

 

兩張地鐵圖的用意不同。如果我們只是為了通勤觀光,第一張地鐵線的連接圖就是最簡單易了;但第二張夾帶了地理資訊的地鐵圖,同樣具有學習的意義。

 

重點來了,你要先了解你的目的是甚麼,有了目的後,去搜尋和這個目的有關連的資訊來幫助你達成。除此之外,我們更要學習的是,”倫敦地鐵圖”的呈現是多種的,而每一種不同目的的圖表有各自必須具備的訊息。
It’s just that it depends what you’re trying to achieve and that depending on what you’re trying to achieve, you should look at the things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thing you’re trying to achieve or understand, and then be able to switch between thinking about relevant these things in this situation and those things in that situation.

 

我想,我們也都該把Eugenia用來傳達傳達解釋/理解情況的用語: “關於這個情況,我有一個這個面向的解釋(Here is an explanation of an aspect of this situation. )”  經常的學習套用。

 

我覺得這是一個“認知到掌握全貌是一個無止境學習”的謹慎;也是時刻提醒我們”不要輕易妄下結論,應該多去了解不同層面的存在”。

 

# Relationship
除了”層級”外,人事物的關聯更是複雜,用”立面“的概念來呈現會比較完整。

例如”白人、有錢、男性的優勢論”這個來猜解,我們可以做出一個正方形的立面體 (進一步解說,請看下列影片)。

 

這個立面的想法,剛好也出現在林老師節目林修先生 社会で活躍するために必要な能力中,無論是”模組化”的概念(例如Eugenia說的,不想要同樣的東西老是出現,我就列個公式,這樣就”一勞永逸”)

 

 

而”立面體”的概念,他用了一個烹調的例子: 太陽蛋、炒蛋、蛋捲,在水、油、空氣、火的四面體上看來,這三個本質上是一樣的料理。

 

 

然後他提及玉村豐男的書”料理的四面體“。

 

 

# Pivot
對我來說,第四點的pivot 比較像是”換個角度看事情”(有時候像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種想法)的另一種比較”數理架構”的說詞,但意義是相同的。
例如圖下,當在某個面向的比較是”白人和亞裔”,我們有白人優勢的假設,亞裔顯得劣勢,但在另一個比較層面是亞裔之於非裔,相顯之下,亞裔移民有著平均值上的高受教育水準和薪資。

 

 

# Intelligence
而第五點關於聰慧Intelligence的解釋,我覺得很好。在英文中,聰明smart其實是有點負面的意思,我想很大的原因就在於smart的定義中,並沒有”考量到他人、利他”的意涵。但是聰慧intelligence則給人有”考慮周到”(這當然就是眼裡有他人,不是一個僅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選擇)

 

Eugenia把聰慧解構成三大特質: reasonable、powerfully logical、helpful。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emotion”這個成分。當我們拉回一開始開宗明義的那段”數學的用意是讓我們取得共識”時,而我覺得取得共識也正是談判的最終目的,在getting more這本書中,則強調了”感同身受:體會對方感受”是達成最優化的談判成果。

 

我們對照了這張解構了intelligence的特質樹狀圖,似乎也可以當成是一張”如何成為聰慧的談判者”的學習圖表了。

 

 

最後,附上影片的連結,非常值得一看! 而我打算在Kindle上買了她的書”The Art of Logic”來進一步理解她的看法和思考。

 

 

紓壓的煎培根聲音和白噪音

昨天看了久違的”林老師不知道的事”,其中探討了”煎培根的影片有很高的點閱率”的原因,影片中解讀的方向是”聽覺”方面的,也就是煎培根的聲音週波數的分布是非常均質的,高低頻都同時具備。

從下面截圖看來,人聲的週波數是此起彼落的,而右邊煎培根的週波數很均質的遍佈。而這樣均質分布的週波數就是”白噪音”的特質,這樣的聲頻特質能夠讓人平靜下來。

這也是為什麼煎培根的影片會那麼引人入勝了!

另外,同樣擁有白噪音特質的聲響,包括了:溪流聲、雨聲、還有炭火爐的聲音。關於後者,這讓我想到在另一個日本節目中有提到,北歐某個國家的電視節目,甚至有”畫面只是炭火爐燃燒”的電視節目,而且”收視率”還不低。

延伸閱讀: 科學噪音—能幫助睡眠的噪音? 

巴黎考日檢N2的經驗

周日在巴黎考了日檢N2,聽起來有點斐以所思,對別人來說,怎麼會在法國考日文? 其實,過去自學一年日文的目標中(自學完一年後,就把日文融入生活中,看雜誌;追蹤跟生活美學相關的日本人IG,後期看了很多日本節目),從未把日檢列入目標,我只在乎是否能把日文訓練成工具,但九月的時候,開始對進入職場作了些準備後,覺得如果可以找一份也能用到日文的工作也不錯,這麼想,就必須考個日檢,用公定的標準來評比自己的日文能力。

想考的時候(九月中),台灣的報名日期早就過了,只剩巴黎的報名期限是十月初,雖然比台灣貴上將近一倍,但也沒有其他選擇了! 到底要考N3還是N2? 覺得考N3 沒有甚麼挑戰性,乾脆就考還有挑戰性的N2好了。

Continue reading “巴黎考日檢N2的經驗”

是廣博還是淺薄?

去年我看了一本極好的書,原文書名是”The Shallows“, 而中文書名翻作”網路讓我們變笨?“,光是看博客來介紹的引言,便覺得”這簡直就在說我!!”

The Shallows.jpg

  • 你是否時不時就坐在電腦前或抓著手機,同時做一大堆事?一下滑滑facebook塗鴉牆、一下用google查資料、一下回line訊息、一下又寫兩句報告,再轉貼個新聞連結?
  • 網際網路鼓勵我們以打游擊的方式到處採集細碎的資訊,儘管我們因此愈來愈習慣快速略讀,接收的資訊來源也更廣博,但也更容易被干擾打斷,更失去了專注與沉思的能力。如今,我們有愈來愈多的人生體驗,是透過電腦螢幕上閃爍搖曳的符號來完成的。

Continue reading “是廣博還是淺薄?”

關於喝牛奶補鈣的說法

越是接觸飲食健康相關的知識,越是覺得要平常心一點看待,過去覺得健康的吃法,可能最近又被新的研究給推翻,例如每天只能吃一顆蛋的說法,最近被推翻了:蛋黃裏頭的膽固醇並沒有直接造成膽固醇過高的可能,一天就算吃上個三四顆蛋也沒有問題。

抑或是牛奶,大概高中時期看了相關的飲食知識書籍,提到牛奶補鈣其實沒有豆漿來的優質,但我又在法國的節目中看到了黃豆製品應該要限量吃才好。

最近看了林修的節目,正面肯定了牛奶的營養價值,影片中訪問了許多長壽的人,經過調查,當中有80%的人每天都有喝牛奶的習慣,他自己本身,過了50歲後每天飲用的1L牛奶!大概一早就喝了大部分的量。

影片中請來的專家是日本獸醫生命學的教授,主要研究食品與營養,也可以說是牛奶的專家。

我覺得影片中有提到的一點非常重要的是"人體吸收率",像是鈣質,我大概知道小魚乾阿海帶類的鈣質高過了牛奶,但牛奶的鈣質吸收率卻比前者高:牛奶44%吸收率,而小魚乾33%。

主要的原因是牛奶中含有的酪蛋白(cassein),另外影片中提到,牛奶之所以是白色的原因是酪蛋白的光反射

13:16開始有用可愛的動畫解釋了酪蛋白的角色:鈣質如果和磷結合,就會變得比較難吸收,然而有了酪蛋白後,就可以幫助身體吸收鈣質(然後動畫就是藍色的泡泡球把鈣質分子寶寶給推進去身體組織裏頭。)

另外,牛奶如果能空腹喝會更好,因為空腹時的胃酸環境能讓鈣質的吸收率更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J9yja_l2n4

關於海街日記-古宅咖啡店、櫻花隧道

上週無意間看完了海街日記的完整版,剛好是有中日文字幕,場景設定在鐮倉,很自然的把電影給看完了,果然是日系電影的風格:平淡中見真情,看完心情悠悠然然的;總能在影片某個日常片段,勾起自己回憶中某些感觸,細細地品嘗回味。

鎌倉這近期成了我心儀之地的原因倒不是大佛阿、海邊、或是著名的灌籃高手的平交道,深深吸引我的是參天的古樹和日式宅院改成的咖啡店。想要進一步看古宅咖啡的氛圍,可以點選KINARINO所編輯的古民宅咖啡6選。

2014年2月�オープン��「穀�カフェ ソラフ����鎌倉駅�ら歩��7~8分������り��。平屋�日本家屋をリノベーション��カフェ��大��窓�開放感����。�庭�木々も�楽���一����。

Continue reading “關於海街日記-古宅咖啡店、櫻花隧道”

顴骨高的好處

最近看了【穿著PRADA的惡魔】法文版,一方面想看看加強一下法文口語字彙,一方面也想看看小說和電影的差別是甚麼。

學到了一個單字 pommette saillante ,第一個字我知道是臉頰一帶的意思,但為什麼女主角初次進到Runway看到的盡是pommette saillante如名模的女生? 查了一下,這個詞可以解釋作”高顴骨”的意思,所以顴骨高很時尚?

費加洛一篇文章提到了: 亞洲和俄國女生天生具備了高顴骨,也因此她們的臉部肌膚抗地心引力的”抗老性”比較高(資料出處),從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歐美對於顴骨高的趨之若鶩,為了讓顴骨高一點而打波尿酸之類的。

在台灣不少女生覺得自己顴骨太高,臉看起來比較大,竟然是歐美時尚界的指標啊! 所以人真的不要妄自菲薄,或者要往價值觀不同的地方發展XD

人工智慧AI無法取代的閱讀力

上個禮拜看的林修節目是以東大新生為主觀眾,一開始介紹了不少東大畢業,而選擇的就業途徑”異於常人”,的確是令人大為吃驚(尤其放棄了那年收入太驚人的工作,我想我應該是不會這麼做才是XD),但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人工智慧的話題,例如:未來10-20年內47%的工作,將會被自動化給取代 (大家如果看了一些關於工業4.0“的相關產業新聞和趨勢介紹,大概會有些感覺並且覺得”這世界真的要變得我都不認識了”的落後感…),

工業4.0: 是一個德國政府提出的高科技計劃[1]。又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著重在將現有的工業相關的技術、銷售與產品體驗統合起來,是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和人因工程學智慧型工廠,並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以及商業夥伴[3][4],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其技術基礎是智慧型整合感控系統物聯網[5]。這樣的架構雖然還在摸索,但如果得以陸續成真並應用,最終將能建構出一個有感知意識的新型智慧型工業世界,能透過分析各種大資料,直接生成一個充分滿足客戶的相關解決方案產品(需求客製化)

人工智慧代表著其實是”計算能力”,人工智慧靠著大數據分析,運用到統計、機率、邏輯”學習進化”,而人工智慧無法勝任的能力,就是”閱讀理解力”。

節目中提到了伊利諾大學數學博士新井紀子所撰寫的書 【AI vs.無法閱讀教科書的孩子們】(AI vs. 教科書が読めない子どもたち) , 林修老師自己閱讀了也非常推薦(不訝異啊! 他那麼受不了僵化的填空關鍵字/必考題這種形式的教育方式,看這本書簡直是在幫他的求知精神做最大的趨勢背書)

另外,新井紀子的一項長達六年的【東ロボくん】計畫,也就是東ロボくん這個機器人能否考上”東大”的實驗觀察發現,2016東大入學考中,他的得分是數理76.2/國文:49.7/英文:50.5 (雖然不到考上東大的成績,但也能夠進入一所有名的私立大學,而總成績也落在日本高校生前20%的範疇,資料出處)

書中提到,日本有半數以上的高中生,無法理解教科書的內容!! 而最令我吃驚的是,連東大日本最頂尖的學校,”閱讀力普遍不足”。

想看關於AI和理解力的介紹,可以從影片55分開始看起: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gnOYKkvXE

Continue reading “人工智慧AI無法取代的閱讀力”

學習性質的日本節目

最近,有兩個日本節目成了我晚上和睡前的點心:

第一個是: ワタシが日本に住む理由

我很喜歡這個節目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對我日文程度還不算精通的情況,觀看此節目非常的輕鬆容易,一方面外國人在侃侃而談時,節目不時的會出現字幕,我覺得比較是加強他們所說的東西(到不是因為他們說得不好,或是有口音)。

另一方面節目的主軸很簡單明瞭: 先簡單介紹外國人的生長背景、當時在本國對日本的第一印象是甚麼?甚麼原因吸引他們到日本、在日本如何生活? 喜歡日本甚麼面向? 有沒有想對日本人傳達的訊息? 最後每個受訪者會被問到最喜歡的漢字是甚麼? 並且邀請他們用毛筆寫下來,解釋喜歡這個漢字的原因。

節目尾聲是一段受訪者的人生回顧(尤其是他在日本生活的點滴),搭配著阿甘正傳的音樂Forrest Gump Theme – Alan Silvestri,不少受訪者都看得眼淚在眼眶中打轉,有好幾個人的故事,也讓我看得非常感動,我想在長大後,再度重新學習的文化和環境,被當地的人接受,信賴而互助,任何人都會有許多感觸吧!

節目在日本每周一晚間九點開始,每周都會介紹一位在日本生活(已久)的外國人故事。從2016年四月撥出至今的節目表,可以點選此處。很可惜的我在網路上能看到的節目內容蠻有限的,大概四分之一的節目(約40集而已)。

透過外國人深入日本當地生活的體察和視角,不只對日本人而言,對我身為喜好日本特有美感文化的學習者,都能受益良多。這些外國人選擇居住的日本和從事的行業,形形色色,我也間接地認識了更多日本各地的風土民情。

我當初看的第一個節目是在日本研究”和製英語”的美國人,非常有趣,尤其是我蠻愛看日本女性雜誌,這類型的閱讀題材中,根本是學不完的和製英語(其實來自法文的外來語也不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lMBYxdL9SY

第二個節目是: 林先生が驚く初耳学

林修先生不是台灣人,是日本補教界有名的名師,最後名氣大到成了日本節目紅人,他本身是東京大學法學院畢業的高材生,看過他的生平,例如考過極為難考的公務員筆試後,在面試那關,因為故意安排漫長的等待,讓他覺得這個機制太過無效率而放棄(出處),但他對於知識的愛好,例如他說他在搭機漫長的時間都在看各式各樣的雜學書,也因此,他這個”小百科”節目實在太有趣,都是各式各樣有趣的知識,另外,我很喜歡的除了他是真正帶著高度好奇心的學習態度,另外是他”很有自己原則;不屑於權威擺態揶揄”的灑脫態度吧!。

我看的第一集當中講到了,易開罐開口的不對稱設計,林先生竟然也知道,並能解釋背後設計的概念。這個節目太有趣了,我之後應該會寫不少自己看了影片所學到的小筆記吧!

網路上(中文的也不少),可以找到不少關於他的文章,”側錄”幾段他說過的話(出處):

他對他們根據他的經驗開始談論自己的人生論(出處)。

重點是在以下。

Q:在社會需要的能力是?
A: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

學生在學校要學會這些的能力。如果沒有高學歷而成功的話,他們確實擁有這些的能力。

那怎麼提高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呢?
擁有思考能力。如果不知道提高擁有思考能力的方法,看書好了。你可以依靠過去的有思考能力的人。

【輸人的三個共同點是?】
①情報不足
②自高自大
③自以為

林修老師對他們說
「我以為如果我上課的話,讓什麼樣的人都滿意。但是這是自以為,這樣的自以為才是今天我輸的原因。」

【林修老師對努力的想法】
「努力一定會成功是不對。
在正確的地點,朝正確的方向,萬分努力一定不會辜負才對。」

林修老師笑著說「那如果我從現在開始為了加入傑尼斯成員努力,你覺得怎麼樣?不可能吧!」

日本藝人的居家風格

最近看了不少日本節目,有時候看得比較知性,有時候娛樂性質為主,昨晚看了三個藝人家裡的室內裝潢,在介紹自家裝潢時,會有來自居家相關領域的專家評語(風水師、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整理專家)。

第一位是之前AKB48團員之一的川崎希,對於她年紀輕輕(1987年生)卻擁有一台藍寶堅尼和頂級賓士,並買了市值一億日圓的房子感到蠻驚訝的,看了背景介紹,是一個蠻有生意頭腦的女生,雖然對於她如何經營她的服裝品牌(線上銷售和實體店面都有) 沒再進一步研究,但能在自己演藝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借用自己的名氣經營可長可久的自我品牌,也讓她不同於其他演藝人員吧!

話題回到她價值一億日圓的房子,外觀看起來,的確是日本現代都市住宅的經典設計,為了適應都市房子比鄰的市容,與其把窗戶作大,窗外只是緊鄰的住宅,沒有風景可言,乾脆把窗戶作小,只注重窗戶帶來的光線和對流。對於這種窗戶的設計,從影片中4:07可以看得很明顯,起居室的窗戶,只有作在電視上方的”長條型氣窗”設計而已。

對於這種窗戶的設計,我看過某些建築師會作出天井或是選擇採光好的南面作上陽台來彌補開闊性和增加綠意,但是在川崎的家中似乎沒有這些設計。

整體而言,室內房間的配置比例不太好,開放式的廚房規劃的很寬敞、浴室非常大一間,廁所也分成一間(又隔的不算小),導致起居室,明明算是一間房子的精神所在,顯得非常的小,連沙發都只能擺上兩人坐的那種,並且無法正對電視,這真的是一億元的豪宅?!

第二位是日本古宅的改建,感覺是三個當中最讓我喜歡的,就像女主人說的,她想要營造咖啡店的感覺,的確很有這樣氛圍,我也透過她的餐椅介紹,認識了MARUNI的日本木造家具品牌

只是她的衣物儲藏間的規劃真的不太好! 與其作成川字型的三排衣櫥,我想,與動線平行單面擺法是最一目了然的,而且衣服收納量並不會比較少 (就是要櫃體收納要頂天立地的全部安排到,不要有一點浪費)

風水師有些評語我半信半疑: 年輕夫婦的房間不要使用深色的窗簾,對於未來的發展性有阻礙,淺綠色的為佳,玄關如果要放鏡子,最好是圓弧造型的,不要方正有麟角的,財運容易流失。

第三位,我真的有點受不了…該怎麼一語概括她的居家風格? 我想就是那種炫富型的凡爾賽宮風格吧…她的家絕對是豪宅,無論是地點和建築物公寓本身,但是望外,完全沒有綠意,只是灰撲撲的高樓大廈,但我真的在她的居家中真的看不到我心生嚮往的地方

https://youtu.be/ly7RQBaehw0

自學日文的網路資源

結婚後曾回台灣,開始另一個科技業工作,主要還是台灣法國兩邊跑,結束這份工作後回到巴黎定居,剛好是夏天長假的開始,放假期間,我一直考慮著,是要繼續找工作,還是主題性的學習一樣東西,學習日文一直是我想做的事情,但對於日文的里程碑,我的主要目標是可以閱讀我喜歡的日文雜誌: 無論是女性雜誌或是生活居家和食譜

站在當時的交叉點,我自問了一個長遠的問題” 我希望退休後才會日文和看懂日文雜誌?還是在三十歲之初就可以把日文當作一個工具?” 我的答案非常明確,我希望現在就可以把日文訓練成一種工具。

Continue reading “自學日文的網路資源”

GIDC-簡報的技巧

GIDC有另一個讓我特別關注的是關於室內設計師如何向客人”簡報”的能力。每一個參賽者事先準備的mood board來說服客人他們的設計理念和做法。

Mood board 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像是一個剪貼版,把一個設計案件的發想呈現出來。

第一季有一位來自台灣的男生Frankie(註),前面兩集他都是評審覺得裡頭表現最好的: 原因無他”萬全準備”和”說故事的能力“。

關於萬全準備:

我們可以從他在每一次的簡報中,都匯聚細靡遺的呈現3D室內配置圖,在他的3D室內配置圖中,所有細項都一一編號,說明改造細節,像說明書一樣:  包括作法、壁紙顏色選擇、改造家具需要的零件等等。

關於說故事的能力:

# 除了視覺呈現外,盡量製造出”臨場感”或是真實的觸感,來加強說服力: Frankie直接把和服布帶來給客人看 (他利用和服的布料當作部分的壁櫥裝飾)。

# 把感受氛圍的情境傳達出來: Frankie 形容當你看到這塊和服布時,可以聯想到美麗絕倫的藝妓走在街上的姿態萬千之類的。

另外,在簡報中帶有個人魅力,並思考自己那些特長可以帶來附加價值? 像Frankie利用他擅長的織品,導入到他的室內設計作品中。

# 善用本身的長處(Frankie是織品販售的助理): 第一集他計畫運用日本和服布當成壁紙,對於客戶希望日式極簡的風格,這的確是一個挑戰。

「great interior design challenge」的圖片搜尋結果

 

而比賽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少經典錯誤,我也仔細做了紀錄,也當作給自己的警惕。

 

#沒有事前練習講稿,顧左右而言他,沒有章法( 我覺得自己也常犯這個錯誤)。

節錄一些評審的話:

The way she presented it was wholly erratic, confusing, and blustering.

“The way she presented was a little bit random and really hard to follow.”

Set a reason behind every thought. I feel that you had a homeowner who’s a little bit confused what they are getting.

 

# 輕視客人的需求 “Being quite negative” there was lots of excuses made.

Jane 對於客人提出能否把木頭地板漆成白一點的需求時,只是冷冷地說” 預算不夠”—>關於此點,評審覺得Jane不夠amenable (在此應該可以解釋成願意接納不同意見)。

對於客人期許的北歐風格,她似乎只是照本宣科,並不是”善用北歐風格”來解決屋主的空間問題: 例如她的設計提案中的衣櫃是明顯縮小了,而屋主有大量衣物收藏,當屋主提出這樣的疑問時,Jane 只是有點隨便地回了”ok, food for thought.” 此時,屋主Kate癟了一下嘴,顯然不是很開心。

設計提案並沒有為她帶來更好的生活空間,反而可能造成不便。

#不要自顧自地說。當你開始天馬行空的展開自我闡述時,要能夠確認你的客人”能完全了解你的看法” (Make sure that they are on board.)

我們想傳達的設計理念,對自己而言可能是很清楚的,因為我們爬梳過圖片資料,但要記得客人不一定和你站在同一條線上: 有著相同的資訊背景。

如何落實呢?

第一,先給客人一覽的視覺傳達,用總結和綱領的方式來開頭,讓客人知道你簡報的主題,預先有準備。

第二,利用直觀的視覺傳達和客人建立互動交流: 純粹用形容詞堆砌的景象是很難確保客人有同等的氛圍感受,多利用圖片、影片、甚至實品。

(影片中的錯誤示範)

第一集參賽者Sharon講了快10分鐘自己想執行的改造(鮮明色彩的Bloomsbury),客人問到”那你想用那一種藍色?” 時才拿出mood board,但其實客人是在看到mood board上的所選擇的藍色調和情境才真的表現出”主動性和專注”而這樣說:

“This is what I was envisaging.”

並且主動提出相關問題,”你感覺的到客人和你在同一個陣線上,他在你營造的室內空間中,並設想那樣的空間裡,可能有的情況和問題”。

這是Sharon所提案設計成果:

「great interior design challenge」的圖片搜尋結果

# 當客人表達不認同時,沒有給予替代選項,只是一昧地想說服客人,如此只是對客人施加不愉快的壓力。

They said they didn’t like things, and you just pressurized them. You didn’t give the many alternatives. You didn’t give them any outlet whatsoever.

自以為是且態度強硬,覺得自己的設計和詮釋才是最好的,甚至很直白否定客人的意見: 屋主並不是很贊同西班牙獵犬(spaniel)圖騰的寶藍色壁紙,還有黃銅製的工業風燈飾,她的回答竟然是: “如果你們讓我採用壁紙的話,我可以減少些工業化的元素。”If you give me the wallpaper, i’ll cut out some of the other industrial elements.” (到底誰才是屋主啊?!!有種反客為主的強硬,令人相當不舒服)

“i just don’t want it to be “too boring”, in all honesty. ‘Cause I would just ask you, I’m gonna try and push you into your brave zone to go for it and to trust me.”

————————————

就像評審Sophie Robinson所說,她的態度就像是對著客人說: 你們想要的東西太無趣了,所以我要全部忽略,而我所設計的就是你們會看到的東西。

另一個評審Daniel Hopwood更是嚴苛,他說: 如果有人在他設計公司做出這樣的簡報,他一定會被解雇。


最後的成果(壁紙選擇了沒有西班牙獵犬的,但能維持了深藍色)

相關圖片

註:

關於Frankie的背景,他一路在台灣完成了學業和兵役後,到英國學習時尚相關科系,他的媽媽是位裁縫師,也因此他從媽媽那裡學了不少裁縫技巧,而爸爸希望他念電機相關科系(看到這一句,我忍不住露出無奈的微笑),但他卻希望從事藝術相關的行業(資料來源:http://www.frankiefloodinterior.co.uk/welcome.html  )

 

猜解重組的方式看電影

有些電影,我會重複看第二次的原因是希望可以猜解重組,歸納我觀察到的細項
從中學習反省,舉例一部我還蠻喜歡的電影: The Intern
都市建築:
紐約的town house 為什麼都是要上階梯? (是因為一樓的起居是因為架高,部會被街上的行人看到裏頭,而具備隱約性,且地下室又保有採光的關係嗎?)
關於工作態度的心得:
1. Jules 在服務專線那段,誠懇的解決新娘子的禮服問題,不但記住對方的名字Rachel,還迅速做決定,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式。對話完後,不是抱怨客人,而是覺得第一線聽到客戶的心聲是非常棒的經驗,”她學到很多”
2. 親自體驗作為顧客的測試,”自己上網買自己公司的東西”,打開包裹後,看到包裝不滿意,立即到shipping 部門,親自示範給後勤員工”Jules和員工們站在同一邊,像朋友般示範給員工看,態度親切隨和(起碼在這個橋段中,員工們很認真且開心的微笑)
3. 沒有架子,如果是自己理虧,發現對方有道理,當下就和員工坦白(而這個橋段,JULES身為CEO卻和實習生BEN道歉) 對於BEN建議驅車前往shipping倉儲中心的路更為便捷,表達謝意跟並為自己當時固執己見而感到歉意。
關於穿著:
* JULE在電影裏頭的穿著風格,根本就是J-crew的翻版,Blazer外套或是剪裁簡單大方的大衣,褲裝居多,但優雅的one-piece也備受青睞。最喜歡是:JULES去舊金山面試CEO人選當天穿的牛仔上衣,配上深藍色蘇格蘭白格紋的blazer 很喜歡喜歡!) 小圓領深藍(黑色?)毛衣,僅微微露出襯衫領收整好在圓領內的白色襯衫
關於人生逆境:
JULES和BEN聊到老公的外遇,她的表現看得出為什麼她能夠在新創產業上快速建立版圖(尤其是一個直接貼近使用者的女性服飾online shopping 公司) 她是一個理性又極為感性的女性,她的情緒脈絡怎麼爬梳? 步驟如下:
1. 試圖平靜情緒: 不讓情緒淹沒理性: 她情緒很激動,儘管她當下,整個過程,她知道自己有很多情緒,但她想辦法讓這件事情盡量不要帶來毀滅性的衝擊。
2. 做抉擇;決定下一步: 她其實是做了決定,她想要留住這個婚姻,這是第一個重點,她知道在這個她毫無準備毫無預期的狀況下,她知道她要有下一步
3. 客觀陳述:此外,在她的陳述這個外遇時,很快就帶出客觀角度的詮釋,例如試圖詮釋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情況,成功的女性讓丈夫覺得受威脅 ,進而透過外遇這樣的”外援”,重新在別的女人身上建立自己的”男性雄風” ,
4. 保持正面的態度: 她試著在別人的”成功走出外遇陰影”的故事裡面,找到可以學習的模範 ( Some couples do survive after this thing;i googled those couples..)
5. 最後一點,最為重要,堅持信念的人才會時時想起自己的初衷: “I have faith in use and I believe that he still loves me.”
而她感性的一面是當她說讓她徹夜難眠難過不捨的念頭是: 相愛到老,可以在同一個地方安詳離世這個想法,而如果和她老公分開,他們將被安葬在不一樣的地方,她即將孤單的和陌生人葬在一起…
著眼點:
喜歡Jules家裡的裝潢擺飾
特別複習到的美式用語:
1. take the rap (for someone)
Inf. to take the blame [for doing something] for someone else.
” I don’t want to take the rap for you.”
“John robbed the bank, but Tom took the rap for him.”
2. be there or be square 不見不散
3. be pooped 累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