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拌機的選擇: Kitchenaid 還是 Kenwood Kmix?

昨天睡前,一時興起研究了一下攪拌機的選擇。和不少人一樣,我被外型亮眼的Kitchenaid給吸引了,只是科技業的調教下,我養成了仔細研究產品規格,也不會單純對行銷手法買單。

「KMX750WH KITCHENAID�的圖片�尋�果

(但我還是必須承認,外觀設計和顏色對我來說也很重要,一開始我只想要等著未來買Kitchenaid,但被我老公制止,被他覺得我只注重外表,不考慮產品規格。)

首先,我老公一直說,Kitchenaid的馬達輸出功率才300W而已! 而Kenwood隨便都是1000W以上。

我有注意到法國的甜點競賽節目Le Meilleur Pâtissier中,所使用的機種也是Kenwood的Kmix。這時候,我內心原本堅定不移的Kitchenaid,有被老公勸阻成功,Kmix的外型設計感也很強,當我跟我老公說”我認真考慮Kmix了。”

(節目中LOGO被遮起來了,所以應該是沒有贊助行為吧。)

「le meilleur patissier�的圖片�尋�果

但我老公卻說"Kmix不好啦!它的出現只是為了對打Kitchenaid,它的性能普普而已!"

這句話在我”徹夜”(好啦沒有那麼浮誇,但我倒是認真看了一兩個小時,包括決定想買的顏色,後者大概就考慮了一個小時XD)做了研究後發現,老公只說對了一半,Kmix的確是市場期待而出的產品,但Kmix並沒有性能不優,和Kenwood其他攪拌機型作平行比較是沒有意義的,要考慮我們真正的使用需求。

關於市場期待這一點,要先說明一下,Kenwood是英國品牌,在攪拌器的市場上算是元老級的重要品牌,因此他們的技術和Know-how絕對是無庸置疑(我想就這一點來說,專業級的人都會看Kenwood這一線的品牌,而Kitchenaid,尤其Classic大概是給重視外表多過於功能性的消費族群。)

價位上,美國品牌的Kitchenaid實在是太貴,貴的不合理,只能去美國買才划算,而在法國買英系品牌,價錢都蠻好的。

首先,一台攪拌器的靈魂就屬於馬達,關於這一點,要澄清的是光看瓦數是不夠的,Kitchenaid和Kenwood兩者的馬達構造是不同的

  1. Kitchenaid的馬達(moteur à transmission direct): 位於機體的頭部,馬達的動能可以直達攪拌器頭,因此300W的效能就非常好。但頭重的設計,使用上要"掀開"時,蠻沉重的,常常使用的情況下,其實蠻累人的。
  2. Kenwood的系列(除了Kmix和Kitchenaid相同),都是屬於馬達位於底座(moteurs à courroie )機械帶傳送,動能傳達到攪拌器頭勢必耗損。但馬達位於底座的好處:攪拌器可以輕鬆多工(上面置放個果汁攪拌機也輕鬆駕馭)、安靜穩定、另外開蓋輕巧,也有一個按鍵就可以彈開的可行性。

外觀上兩者都很有設計感,Kitchenaid復古的造型,而KMIX則較為簡潔流利。有一點,我上網看了打蛋白霜的比較影片,感覺Kitchenaid因為底座較大,打起來很穩,但是KMIX(舊款機種)卻一直左右搖晃。

另外一些細節的地方(都是Kenwood勝出):

#攪拌時的平行性Mouvement planétaire是Kenwood的強項,可以有效率的掃到攪拌盆周圍。

Il s’agit de la rotation des batteurs sur leurs axes et autour du bol. Ce mécanisme permet de ramener le mélange au centre du bol et vous assure ainsi, quelle que soit la quantité, un parfait mixage des ingrédients. Il reproduit le mouvement du pétrin d’un boulanger.

#攪拌刀頭:

Kenwood的設計,像一個飽滿的氣球,底部的尖頭設計很平緩,好處是少數的鮮奶油或是蛋液也能打的很好。

Kenwood:

「k�ix 75� f�uet�的圖片�尋�果

Kitchenaid:

#絞肉器:兩者價位都差不多在70-80歐元, Kitchenaid是塑膠的,感覺很廉價,而Kenwood的是不銹鋼材質,質感真的好很多。"所有Kenwood的配備都是不銹鋼的"然而Kitchenaid則是一半一半。

Accessoire robot Kenwood KAX950ME

Kitchenaid塑膠感絞肉器,不只塑膠感,整體設計還是比較差:

Kenwood的代表作:KVC7305S CHEF TITANIUM

這一台非常的美,用美來形容可能不夠精確,我覺得是材質所散發的質感,在類似的機型中,應該是功能性最優的,適合大家庭四人以上,還有幾乎每天使用的人。

攪拌頭有一圈"天使光環"的LED燈,非常貼心,檢視麵團蛋白霜時,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其中一個攪拌頭是一個K字形,非常別出心裁(全系列都附有這款LOGO造型的攪拌頭)。

如果還沒擁有製麵機、果汁機、食物調理機、絞肉器之類的人,想要一次擁有這些,買一台KVC7305S CHEF TITANIUM就足夠了,但我已經擁有了除了絞肉器之外三樣東西,另外這一台真的非常的大,上述說的適合族群,我也不在其中,因此,我是完全不考慮這一台。

回到Kmix,第一代KMX50,市場策略上的確是和Kitchenaid對打,顏色非常多,還有圖案選擇,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KMX50像是攪拌機界裡的mini cooper,外型和色彩圖案策略上都像老朋友一樣熟悉。

但他的瓦數"只有”500W”,還是比Kitchenaid得來的強。

(照片中最中間那台的酒紅色,美的實在太性感了吧!!)

「KMX50�的圖片�尋�果

英國國旗款:

「KMX50�的圖片�尋�果

新一代KMX750 已經不玩顏色的機海戰術,只有黑、紅、白、米色(米色還只有英國有,法國沒有賣!),另外英國國旗限量款還有,這當然也只有英國市場才有。新一代最大亮點就是瓦數整個加倍 ,直接開到1000W,不要忘了系列的馬達和Kitchenaid一樣是moteur à transmission direct,完全沒有耗能的情況,而1000W真的非常強大。

要注意新舊代都還是同時存在於網通市場,而且舊一代機種並沒有降價,甚至在某些網通還賣得比較貴,可能是機款的顏色。

我想這應該是為了只想要不理性的為了顏色而買的人所保留的吧。

另外,KMX754系列的小差別是,改用玻璃的攪拌盆。

最後我選擇了黑色的,每次選了黑色,都有一種"那我當初幹嘛花時間仔細盤算其他顏色?"的無趣感覺,但黑色帶有鏡面光澤的電子產品,極為低調耐看,歷久彌新的感覺就像是:至今當我拿起iphone3s的時候,還是覺得這支手機實在是太美的工業設計。

另外,黑色系的家電類完全不用擔心搭配性的問題,一系列的產品都太值得擁有了,我想列入未來選單的應該就是:熱水壺、均質機(美式咖啡機也不錯)

最重要的,我們買到了276歐的價位(對,老公很心急地買了),然而Kitchenaid Artisan 我當初的夢幻款奶油色則至少要354歐(我在網通找到最便宜的),如果要加上防噴的透明蓋子30歐(在Kmix是標配),則兩者價差就至少在110歐元。

白色也是差不多的價錢,便宜了三歐元吧!(在某個網通網站) 其實我還是喜歡米色,所以考慮到未來可以納入米色系的家電,還是先買黑色的,畢竟如果是純白的,以後買米色的就有點奇怪了。

參考網站:

https://www.iletaitunefoislapatisserie.com/2017/12/test-produit-le-robot-patissier-kmx750-avis-kmix.html#.WzPB2Kczbid

GIDC-Sophie Robinson的亮麗穿著

看了數集的GIDC,對於評審之一Sophie Robinson的穿著,特別有印象。她大膽搶眼的配色,反觀巴黎人的灰白黑的中性色,Sophie絕對是鮮明的英式品味的最佳代表。儘管我自己在耳濡目染的巴黎穿衣風格中,已經被同化的蠻徹底的,坦白說,我打從心底的欣賞Sophie的鮮明色彩和不同圖案的混搭,希望自己也可以跨出習以為常的中性色和中規中矩的極簡,偶爾也能穿些如此亮麗的色彩。

我也很喜歡她散發的氣質,能把亮色系和衝突的圖騰穿得如此高貴有質感,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駕馭的啊!

以下是Sophie的穿搭介紹:

# 幾何方塊百褶裙,搭配藍點點上衣,另外,她的耳環也常常是亮點之一,通常是她衣服中的一個顏色主調,用來畫龍點睛。

「sophie robinson interiors」的圖片搜尋結果

#另一件幾何圖案的褶裙,搭配飽和的藍色,同上的桃紅色流蘇耳環,呼應裙子裡頭的桃紅色。

「sophie robinson interiors」的圖片搜尋結果

#粉嫩色的圓裙搭配黑白條紋,深V踝靴是豹紋的:

# 另一個豹紋和條紋的組合: 橘紅和紫色的豹紋大衣,搭配黑白條紋上衣和寶藍色長褲,更精確的說是smalt 藍:

相關圖片

# 條紋上衣,搭配大花裙,仔細看她的耳環是兩把剪刀!

「sophie robinson interiors」的圖片搜尋結果

牛仔襯衫搭配圖騰及膝裙,黑色流蘇耳環呼應了圖騰的黑色筆觸:

Interior Stylist Sophie Robinson shares her secrets on a well organised wardobe

# 桃紅色大衣裡頭是黑白條紋的洋裝,鮮橘色的褲襪搭配黃色低跟鞋!  我敢發誓,我至今沒有在巴黎看過穿著亮色系褲襪的女生…

「sophie robinson interiors」的圖片搜尋結果

# 再來一張亮色褲襪: 桃紅色褲襪搭配寶藍色洋裝,

「sophie robinson interiors」的圖片搜尋結果

從網路上搜尋到的穿著照片,看到不少寶藍色和桃紅色的搭配,感覺Sophie蠻喜歡這兩個顏色的搭在一起的穿著,有時候是粉紅色搭配粉藍色,而這兩個配色真的是像她的signature outfit一樣。

「sophie robinson interiors」的圖片搜尋結果

下圖中的桃紅色上衣,她在節目中也穿過一次,還搭配了同樣色調的唇膏,我只能說這種正粉紅色的唇膏,門檻真的很高…

「sophie robinson interiors」的圖片搜尋結果

「sophie robinson interiors」的圖片搜尋結果

很喜歡她這件水藍色的襯衫,搭上桃紅色流蘇耳環和桃紅色長褲,真的忍不住想說”實在是太Sophie Robinson的穿著了!”XD

相關圖片

另外可以看出,她常常利用這幾件衣服穿搭出不一樣的組合,對於”一般人”來說,她的穿著範例是很實際可行的。

最後是一段她和另一個評審的影片連結(來自她的官網):

https://www.sophierobinson.co.uk/course/interior-design-masterclass/

影片中她穿著同一件水藍色上衣,同樣的大剪刀耳環,但她的深藍色(或黑色)長褲就意外的中規中矩,突然之間,我覺得”黯淡平凡”了些,如此對照之下,真的覺得她非常適合飽和亮麗的顏色。

 

Slingback is back!

今天看了新聞,提到了Slingback的鞋型,這雙”有點阿罵味道”的鞋子,又重新流行起來。我心裡想,我不覺得像阿罵穿的啊? 一直覺得這個高度和鞋跟,搭配後帶的設計,非常輕便優雅耶,印象中大學開始嘗試穿有點跟的高跟鞋時,我都是買這樣的鞋款。

Slingback特點就是圍繞著腳背的細帶。最經典的slingback想必是香奈兒這一款:

Chanel Slingback Toe Cap

「slingback」的圖片搜尋結果

加上後帶的設計,讓後腳被巧妙地摟空,有拉長的視覺效果,可以彌補高度較為平緩的方跟。當然Slingback不限定於五公分的方跟,細跟高跟都可以。

我覺得平底或是低的方跟Slingback搭褲裝(尤其是露點腳踝的九分褲)特別出色,是一種優雅俐落的女人味。

另外,後帶的位置非常重要,一定要試穿,有些時候,某些鞋款就是做得不好,或是不適合你的腳型,後帶變成沒有”固定”的作用,像是穿了雙拖鞋一樣,走起路來,鞋子後方晃啊晃的,只靠著前面的腳趾撐開,實在太狼狽了。

(點下圖,連結是一篇網誌,也就是在抱怨slingback根本沒有支撐住她的腳,害她寸步難行,不如買一雙懶人鞋好了)

「slingback」的圖片搜尋結果

 

美白產品中的對苯二酚 hydroquinone

某次在電視看到,美白產品中有一個成分”對苯二酚”hydroquinone”在法國是禁用的。

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在台灣並沒有禁用,只有規定上限(4%),它除了有副作用外:

如皮膚發紅、脫皮、指甲變色、刺痛,及罕見之過敏現象,但皆是停用後可自行回復,然而另一種稱為赭色症 (ochronosis) 的藍黑色色素沉澱現象卻常是不可逆的。(參考)

也有可能致癌(參考來源)。

圖下藥局賣的美白產品,就是含有對苯二酚的成分:

相關圖片

想要進一步知道台灣藥局販賣的”美白藥膏”中含有對苯二酚的產品,可點選連結

附帶一提,在日本,對苯二酚是完全禁用於任何化粧品及藥品。

由Athleisure演變的極簡洗鍊風格

有一次在日本時尚雜誌才認識了這個字”athleisure” Athletic(運動的)+ Leisure(休閒的),而這股運動休閒穿著的影響,我覺得已經比一時的潮流還來的久了,搭配球鞋的穿搭成了時尚的基本款。

曾經鞋櫃沒有半雙球鞋的我,當時還是男友的老公要我去買一雙適合走遠路的鞋子,而我買了一雙牛津鞋回來,現在,卻深深喜愛著Athleisure的舒適彈性: 未必只能限定在瑜珈褲或是運動褲,現在的athleisure也有偏向工作場合適用的: 偏向極簡洗湅的都會風格。

像Sheryl Sanberg這樣穿也是運動休閒風的工作版 ,白襯衫帶來了正式感,然而伸縮牛仔褲和無鞋帶的球鞋都是運動休閒風。

Image may contain: 3 people, people smiling

如果sweat的材質硬挺一點,剪裁稍稍oversize(聳肩設計)或許會更有時尚感。例如 <structured sweat>

「structured sweat」的圖片搜尋結果

Time for Pullover: Umso kuschliger, umso besser. Hier Auswahl entdecken: http://sturbock.me/AWj

有點”潛水衣”材質(neoprene)的也很流行:

Structured Neoprene Sweat

以深藍色彈性牛仔褲加上深色低調的球鞋(如Sheryl下半身這樣)為定版,上半身的上衣,可以在剪裁和材質上大做文章,就能把洗鍊感給穿出來:

Oversized White Shirt for Minimal Style Outfits

上半身在運動休閒風的穿著(搭配球鞋)的要點就是: oversize, oversize, oversize,太過合身的都不太適合,越寬鬆越能把運動休閒風的帥氣給穿出來,搭配合身的褲子就能穿出俐落來

How to rock the athleisure trend – Just Trendy Girls

Oversized White Shirt for Minimal Style Outfits

oversize的聳肩大衣:

 The athleisure trend isn’t going anywhere. Don’t believe me? Well “athelisure” was just added to 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and Victoria Beckham has been wearing more flats than heels. This doesn’

Oversize的高領毛衣穿搭上襯衫,也非常俐落好看:

Idealny pensjonarski balans.

GIDC- Bloomsbury style

GIDC第一季中的參賽者Sharon,喜歡”bloomsbury style”,當她把第一集Kate的房間(房間主調是純淨的白,五斗櫃是黑色的)改造成bloomsbury style後,我老公和我一看,只覺得”天啊,這真的好英國!”

究竟這真的好英國的感覺是源自於甚麼? 到底甚麼是bloomsbury style?

Bloomsbury是倫敦西北方的一區,倫敦大學有許多學院聚集於此,另外著名的大英博物館也在此區,而Bloomsbury group指的則是1910年有個不成文的團體,聚集了許多知識分子、作家和藝術家居住在Bloomsbury一帶,而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Virginia Woolf。

想要更具體了解這個小團體和氛圍,倒是可以參考看看BBC的影集<Life In Squares>

Bloomsbury 居家風格展現的是: 鮮明的色彩運作: 牆面透過畫作和圖騰壁紙,而家具的色彩配置也強調鮮明對比互補,軟件擺飾則是為了展現個人特色: 也就是自己獨特的”藝術品收藏” 可能是來自外婆的古董鐘阿,小孩的童畫、或是隨手撿來的古玩之類的。

像圖下所呈現的風格: 葉子的綠色壁紙和百花紛陳的窗簾,枕頭除了一貫的植物圖騰外,點綴一些單色和點點的。黑色五斗櫃上,有個樸拙逗趣的駱駝木雕,紡織的木頭線捲也成了裝飾。

GIDC-The Peckham Experiment

GIDC 第一季的第一集: Converted Leisure Centre – London,這一棟1930年代的建築”育樂運動中心”,在當時是由一位”工程師” Sir Evan Owen Williams 所設計的,大量運用了鋼筋混泥土、大面窗的設計(這幾乎是現在辦公大樓的既定公式了),而現在則是分成許多小公寓分租。

Converted Leisure Centre可視為英國受到美國和歐陸各地的現代化建築潮流的影響,但另一個促成育樂中心創建的原因卻是英國獨特的” The Peckham Experiment

1926-1950間,英國為了提升工人階級的健康,以及加強宣導預防性社會醫療的重要性而發起的: 有950個英國家庭參與了這項運動,每周只需要交付相當於現在5英鎊的費用,就能享受育樂中心裏頭的各項運動和文化活動,並且一年一度的健檢,此運動一度因為二戰而中止,最後因資金不足;與後續的國家健保機制不容,而於1950年正式停止。

 

 

想要更進一步認識這項運動,可以透過以下這個短片看到當時運動中心的設置和活動,尤其是室內泳池(以現在的空間設計來看,我覺得非常新穎好看),還有加入此運動的過來人訪問,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以下幾點:

#從觀摩同儕而學習,而不是被動地聽教: 例如被訪問者回想小時候在運動中心,其實是看著其他小朋友怎麼作,而從中學習,而並非有專人指導。

# 放手讓小孩子去嘗試,讓他們從錯誤和受挫中學習: 建築設置裡外都是大面窗的設計,讓外頭的新鮮空氣可以對流,而裏頭的窗戶設置則方便觀看(例如家長看著運動中的小孩們的學習狀況和安危)。

# 學習尊重他人: 在共同使用的運動空間,小孩們學著不推擠不獨佔空間,了解空間是共享的,注意其他人的使用情況來量度自己的空間。

# 讓世代間彼此學習,正向影響: 它以”家庭”為單位的訴求對象,透過”闔家歡樂”的運動型態,社會中不同世代間能夠交流,例如,看著小孩子都可以駕輕就熟的運動技能,也能鼓舞著大人”小孩都可以了,我也可以”。

從現在看來,儘管這項運動早已無疾而終,但它的實驗精神和理念還是歷久彌新。

 

認識室內設計的英國節目: The Great Interior Design Challenge (GIDC)

昨天疑似因為中暑而開始頭痛難受,躺太久也不是,起身做事情還是覺得很虛弱難受,於是”難得”的開了Neflix看看有甚麼可以消磨時間,就這樣開始看了<The Great Interior Design Challenge, GIDC>,開了節目聽了口音和片頭介紹才知道原來是英國的節目。

看了第一集便覺得是一個可以當作全面認識室內設計的入門”教材”,主要因為參賽者都是業餘人士,對於室內設計有興趣的人比較能夠產生共鳴。其實這個節目是由英國BBC TWO所撥放,目前總共做了四季: 第一季是在2014年一月開始,第二季是在10月,然而第三季是2016年二月,最近的第四季則是2017年一月。Netflix目前的”第一季”其實是原本的第三季的內容,因此,我在此還是依照Netflix的呈現為主。

除了能夠從節目中認識到各種室內風格的流派,有一點我特別喜歡的是節目每一集的主題是依據建築風格和代表作,而建築風的產生,其實就是一段人類社會的歷史軌跡: 建築依著人類生活需求而生,而人對於建築的要求,也順應著不同社會的價值、審美、功能而產生異同。

例如原始的第一季的內容如下,對我而言,除了大略知道維多利亞風格、裝置藝術、工業風(但converted industrial是??) 其他都是完全不認識。

1 “Edwardian – Muswell Hill 20 January 2014 1.45
2 “Victorian – Salford 21 January 2014 1.72
3 “Art Deco – Beckenham 22 January 2014 1.64
4 “Converted Industrial – Rotherhithe 23 January 2014 1.69
5 “Span – Ashtead 24 January 2014 1.51
6 “Almshouses – Southwark 27 January 2014 1.66
7 “1930s – Surbiton 28 January 2014 1.87
8 “Regency – Brighton 29 January 2014 1.65
9 “Thatched Cottages – Dorset 30 January 2014 2.06
10 “Brutalist Tower Block – Bethnal Green 31 January 2014 1.42
11 “Victorian – Birmingham: Semi-Final” 4 February 2014 2.14
12 “Georgian – Liverpool: Final”

 

 

取代橡皮筋的晾衣夾

我一直對於用橡皮筋來綑綁食物包裝很抗拒,覺得不方便也不美。自從擁有自己的廚房以來,就從來沒有”橡皮筋”的蹤跡。

 

用來封住食物包裝的替代選項則是”無印良品的晾衣夾”,它是透明的,品質很好,只需要把食物包裝捲起來夾住,比用橡皮筋來的簡單,收納起來也比較整齊。

如果很講究密封性,這樣的密封效果的確是不夠,但法國很乾燥,食物吃不完放這樣,脆度是不會變的。

如果是小一點的包裝,我會用文具店買的迷你木頭夾。

被遺忘的小毛巾洗臉習慣

很小的時候,我們都被教育用毛巾擦洗臉,但看著大人可以用洗面乳,用手瓢水洗臉,當時小小的我,就希望趕快可以”只用手”洗臉就好了。

就這樣,大了點之後,就再也沒有用過毛巾。一直到近一兩年,我因為眼睛老是紅紅的,在法國看了眼科。眼科醫生說我得了”眼緣炎” ,主要是因為我的眼緣一帶的毛孔是天生是容易阻塞住的,也因此眼睛的分泌物無法正常代謝(這也解釋為什麼我小時候這麼容易長針眼了吧!),加上我在當時,學會畫眼線,尤其是貼著睫毛根部化的眼線,所以,眼睛就容易發炎了。

我除了需要每天點眼藥水外,當時,醫師還有開六個月的抗生素(只需要一個月內連續點三天,持續六個月這樣),但醫師告訴我,最重要的還是要每天熱敷,促進眼周的血液循環。

也因此,我在當時養成了拿一條小毛巾敷眼睛的習慣,後來就演變成用小毛巾擦整張臉時,順便敷眼睛。後來,用小毛巾擦臉的習慣是看著爸媽都是這樣洗臉後,又更加深的習慣。看著爸爸用來每天擦洗臉的白色方巾,每次過了大約一個月就會烏黑到不行,讓我覺得,毛巾擦臉真的可以洗的最乾淨!

其實我在用大片化妝棉沾化妝水/卸妝水,擦拭臉頸時,即使是洗完澡了,化妝棉上還是非常髒污(就算是我整天足不出戶,晚上用一塊化妝棉擦拭,也是一樣髒),就知道透過擦拭的手法,才是最能夠把髒汙從皮膚中帶出來的

另外,小毛巾還要搭配”小臉盆”喔! 在耐熱的小臉盆裡裝滿溫熱水,好好地溫熱整臉尤其是眼睛,多敷幾次,可以連脖子和後背都一起擦洗。之後,用香皂好好把小毛巾泡在小臉盆中洗乾淨,只靠水龍頭的水沖洗是洗不乾淨的,要泡洗才行。

血液循環不良會導致老廢物質無法排出,肌膚暗沉,特別是睡眠不足的日子,眼下的黑眼圈總是特別深。透過泡過45~50度C熱水的熱毛巾,擦過眼、口、鼻,耳朵和脖頸,可達到促進血液和淋巴循環的效果,打開毛孔排出肌膚廢棄物,讓暗沉和黑眼圈一掃而空,肌膚也變得明亮。(參考出處)

用熱毛巾擦臉頸,真的非常放鬆紓壓,小小的一個生活器具,卻能讓例行的每日工作,變得令人期待和舒心。

關於小臉盆的使用,讓我想到一本很棒的小書” 每一天,整理好心情:過簡單有質感的生活(加藤裕子)” ,從日文的書名(「和の道具」できちんと暮らす )比較能夠清楚主旨: 作者細膩地寫出許多被大家遺忘的好用器具, 其中一個就是小臉盆。

我也有深深的感受,巴黎家中的兩個小臉盆都是從台灣特地來來的,兩個的確都是日本製造的。小臉盆除了拿來洗臉、熱敷,也可以拿來洗貼身內衣(其實當時特地帶來巴黎是為了手洗內衣的考量)。

乾燥皮膚的救星

在台灣悶熱的天氣,我的臉,尤其是鼻頭很容易出油,連眼皮也會出油(如果上了眼影,到了下午,眼影都只褪在眼皮皺褶裏頭!)也因此我一直以為自己是油性肌膚,雖然我每次洗完臉,如果不擦乳液的話,就會發癢,但不至於,覺得自己是乾燥肌膚。

但來到法國生活後,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皮膚真的非常乾性! 除了天氣乾燥外,巴黎的硬水也是乾燥肌膚的最大敵人。(另外,我的髮色也在這裡越洗越棕色了,曾經看過有法國女生說她洗髮會加點醋來中和太過硬的水)

幾年前因為其他皮膚問題看了法國的皮膚科,因為第一次檢查,所以皮膚科醫生就建議全身的肌膚都檢查一下,她一看到我身體的肌膚,便說: 妳的皮膚太乾燥了! 絕對不能用皂類的潔膚產品。也因此她推薦我使用了潔膚油 ,另外一定要擦身體乳液。

「aderma huile de douche」的圖片搜尋結果

潔膚油洗起來一點都沒有油的感覺,非常溫和,連臉都可以一併清洗,另外,這罐的味道蠻迷人的。

後來我都乖乖地遵照醫生的話,另外,我洗碗也養成了戴手套的習慣。只是,洗手的部分,我還是用了香皂。自從去年冬天手指開始乾燥龜裂後,我有比較勤奮的擦護手霜。例如,使用優麗雅這個系列專門是為了乾燥龜裂的手所設計的。

左邊那罐像制汗劑,是條狀的。如果龜裂狀況很嚴重,那就必須出動右邊這罐,它的直地像凡士林一樣,可以形成一層保護膜。

但最近這幾天,我發現,我的手又開始出現裂痕!! 看來是連洗手的清潔產品,也要避開皂類的了。

今天買了這罐洗手乳,不含皂類,用了”白黏土”來達到清潔效果,香氣是甜美的玫瑰和杏桃。回家馬上打開來使用,果然洗完後有滋潤感。希望,我乾燥龜裂的手可以慢慢修復了。

 

 

 

雜物收納的要領心得

昨天花了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大約六七個小時的時間,沒吃午餐,收納了起居室的雜物。晚餐後,也花了近兩個小時,把看診文件,水藍色三格小抽屜裏頭的雜物,細細的分類整理。

整理完後,其實室內整理外觀,沒有甚麼改變,也會有一種”忙了一個下午,怎麼只有這樣?”的感覺。但收雜物最累人的,就是要一一檢視每一樣東西的種類、使用時機、考慮拿取機能性。也因為東西種類繁複,全部都倒出來後,歸納整理(同時要預先優化收納空間)。
東西真的是五花八門,包括電子產品類(USB線、備用電池、轉接插頭、有線電話、手機充電器)、旅行會用到的(抗噪耳機、眼罩、耳塞、口罩、旅行用多用途充電插頭)、燈泡、夾燈、不常用的相機周邊,另外,電視機下方的兩格抽屜,一格放置藥物,而另一格是雜物類。而房間的兩個藍色收納格,則是個人文件類。

 

我先歸納整理雜物的要領:

  • 開始整理時,要把所有雜物全部清出來,一一的檢視每樣雜物的分類。
  • 所有收納空間全部預留出來後,考慮雜物類別和使用情境,斟酌是否增加收納空間(收納盒之類的),或是重新調整收納空間的拿取動線。
  • 善用包裝積材來作收納盒分隔。
  • 善用透明夾鏈袋分裝小物。

 收納雜物的要點,首先,記住記住,一定要把所有雜物全部清出來,擺在眼前。

把所有的收納盒都清空後,預備可使用的收納空間(這時就要考慮進去使用的情境,頻繁度和拿取方便性)。

 

我看了一下書櫃,決定把最下方放置一排文件夾的地方,抽出兩個(有兩個是比較早期買的,IKEA已經不出這一款比較牢固的了),預計把從房間清出來的藍色收納盒拿來運用,考慮的原因是,這個位子的拿取性很方便,加上老公常用的電子相關產品,放進這個大小的收納盒比較剛好。

 

藍色抽屜裏頭的東西,分別是:

 

 作出收納盒的分隔,善用包裝積材。

  

把一些包裝積材拿來當作隔層。考慮一下東西的種類和所需的面積作分隔,只需要在厚紙板上輕輕劃上一道(不能割斷)就可以摺出完美的直角。另外,厚紙板也能多少強化一下收納盒(這兩個收納盒已經用了快六年了)。
分格好的近照:USB線、備用電池、轉接插頭、手機轉接頭,就一覽無遺,而且容易拿取。
而另一個收納盒的分隔,則是原本要回收的包裝盒:
分隔好後,夾燈所需的收納空間就很節制,並多出一格,可以拿來收納備用有線電話。
至於電視下方兩格抽屜,原本是這樣(右邊那格已經先清空)
整理後(其實沒有太多創新點子,只是藥物那格,用了方形手工盒收納藥物,把一個IKEA的塑膠收納盒清出來,可以用在其他用途)主要就是清出過期的藥物,把藥物品項再歸類整理一次,而另一格,則是放置了比較會使用的東西,也有把希望能夠重新用上的東西放進來
晚上細部整理的淺藍色小收納格:
 

運用的則是"透明夾鏈袋",把所有小布隆冬的雜物,分類放進夾鏈袋中,一覽無遺,也能夠精準拿取。

收納好的樣子:
而原本的四個白色收納盒,種類簡單,就只需要分類放妥,在外頭貼上標籤即可:
原本打算把小格的收納盒補滿,但是IKEA已經不出這一款收納盒了!要不然,擺滿五個收納盒剛剛好(只是不能加上蓋子,其實這個情況下,蓋子是多餘的),後來整理後,其實目前也不需要多的收納空間了,空著也好。
運用標籤機,來註明收納盒內容,視覺上較為整齊畫一。
起居室收納好,書櫃外觀真的沒有太大變化!但真正常使用的東西,拿取都變得更順手了,收納後也一覽無遺,不需要翻箱倒櫃找東西,也不會想不起來甚麼東西到底放在哪個收納盒了。
常用的雜物已經集中在右下方的藍色收納盒(主要是上面那個常使用),其他最上方的四個白色收納盒,整理貼上標籤後,也得心應手。而我比較常使用的則是水藍色三格小抽屜,運用了透明夾鏈袋之後,就不用在一堆小雜物中,翻找需要的東西。

形狀特別的咖啡杯Mazagran

每次看Scène de ménage其中的一對伴侶(一對老夫妻),在他們的場景裏頭,常出現形狀很特別的咖啡杯,有點像酒杯的形狀,但卻是陶瓷的,是咖啡杯但沒有把柄可握:

「raymond scene de menage」的圖片搜尋結果

第一次看到這樣形狀的咖啡杯,查了一下,這種咖啡叫做”Mazagran”,名字是阿爾及利亞的一個城鎮名,一開始指的是咖啡加了水或是酒精,用玻璃杯飲用,透過轉喻,Mazagran 也成了這個咖啡杯容器的名字。

真正的Mazagran,用了非常厚的陶瓷,因此保溫效果很好,現在市面上,已經看不太到這樣的杯子了,所以,看到的,都像是古物收藏的流通:

連結:  https://goo.gl/AXkBAh

 

 

隨興優雅的家事達人- 本多沙織

前幾天無意間看到一篇日本整理收納流派的大整理,非常的詳盡,其中有我認識熟悉的專家,也有第一次認識的:

https://read01.com/8gPkxa.html#.Wq0onujwbif

看到最後一個本多沙織的整理心法;

沙織總是提倡尊重人的本性,所有的收納方式要符合性格與習慣,不要造成額外的負擔,比如不喜歡摺疊衣物,那衣服可以掛起來放,不喜歡反覆開門關門,那就把門拆掉,無論怎樣,只有找到舒服的尺度,才能做到可持續,慢慢發現改變之後的變化。
打造”取出輕鬆,放回輕鬆,掃除輕鬆”的房間之後,收納會變成不需要費心思的事情,很容易就搞定。 

她的收納精神,和她散發出來的氣質一樣: 隨興而優雅。

honda_01_1215_1

覺得她的整理收納理念和我的最為類似,也因此上網看了跟她相關的資訊,她的幾本書,光是標題就很吸引我,尤其是下列的第一本。我在日本的亞馬遜瀏覽了書單,透過網上試閱,其實能看到不少內容和照片。

1. <モノは好き、でも身軽に生きたい。> 中文翻譯書翻成”戀物,卻想要一身輕”

2 <もっと知りたいパリの収納 > “一定要知道的巴黎收納”,而這也是我正在實踐改善的方向,”把包裝盒罐都換掉,使用層架隨興擺放,而不是重用系統式櫥櫃”

3. <もっと知りたい無印良品の収納> “一定要知道的無印良品風收納” ,沙織的家裡,的確用了不少無印良品的收納,原因無它,也就是減少五彩繽紛的包裝,透過無印良品的白淨風格,可以消融雜物感。

像沙織家的洗衣間的收納,就是善用這個原則,把色彩抑制在黑白兩色,如此,即使開放性的設計,也能看起來清爽。

honda_30_1215

4. <家事がしやすい部屋づくり> “打造方便家事整理的居家”

 

在一個專門介紹北歐風生活器具和家居的網站,看到關於沙織的專訪,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居家內部,她的廚房的確很親民,日本租屋所配置陽春版的廚房: 淡黃色美耐板櫥櫃和不銹鋼流理台,但卻散發著淡雅舒爽的生活感,像沙織給人的感覺一樣。

(看不懂日文也沒關係,只要點標題進去,就可以看到照片。)

【特集|片付け術】第1話:本多さおりさんに教わる収納_キッチン編

“廚房裡的品項最繁雜,需要花心思整理,而起居室則盡量維持極簡” 。對我家而言,也是如此,廚房隨著東西(備用食品/醬料/慢慢新增的廚具)的增減,收納的次數就頻繁很多。

有一次看日本收納節目,主持人一進去主婦家的廚房,馬上說”我們先來看冰箱吧! 真正會做家事的人,冰箱的管理見微知著!” 沙織的冰箱,大概六分滿,處處都是細心的管理:

# 擺放的準則以: 高能見度為優先,善用標籤機作標籤註明食材,日期也會標示,以開封過的東西”要擺在顯眼”的地方,趁新鮮吃完。

*我還注意到左上方冰了杯子,應該是為了喝啤酒用的,杯子先冰過後,夏天用時的確特別感到清涼喔!

honda_13_1215

# 常用的醬料(醬油、味霖、料理酒)用比較小的容器分裝–>因為她的流理台非常的小,所以小巧的一點的包裝比較方便拿取放置。

honda_15_1215

# 同類型的醬料食材(例如早飯使用的),放在同一個”托盤”上(這邊看起來應該是日本常見的收納品:冰箱用抽屜)

honda_14_1215

# 食材買回來先處理分裝好,放進保鮮袋,讓它們”站起來擺放。

honda_18_1215

日文中”下ごしらえ”(食材是先處理備用的手續) 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字,用這個字去搜尋,可以找到很多這方面的資訊。

另一個東西聚集的地方,想當然是衣櫥了,沙織家的其實是壁櫥,我自己也覺得壁櫥是一個收納量驚人的設計,除了善用全部的高度直至天花板,另外,深度非常深(在日本是用來收納睡覺用的寢具) 。用窗簾的方式,方便開拉,一字展開,所有衣服都一目了然。

(我們可以看到,不常穿/或是非當季的衣服,沙織用防塵袋裝好,吊掛在收納箱後頭)

honda_32_1215

把吊掛的衣架感,擺成垂直的,搭配抽拉的機制

honda_33_1215

 

“戀物,卻想要一身輕” 這個標題真的深得我心。像這系列的專訪最後一個章節”客廳的整理” 沙織這樣說 (大致的翻譯):

柔和且表情豐富的白胚飯碗是來自広川絵麻さん的作品,每天的餐桌都會很珍惜地使用。

“我非常喜愛食器!” 雖然食器的數量會慢慢增加,但一定是細心挑選,確定自己會長久的喜歡;能慎重其事的好好使用它們,而不是將它們束諸高閣後遺忘了它們的存在。”

やわらかで表情豊かな白色と、
素朴な質感に温かみを感じるご飯茶碗は
広川絵麻さんという作家さんのもの。
毎日の食卓で大切に使っているそう。

「器が大好き。」という本多さん。
器の数がどんどん増えてしまいそうですが
心に留めているのは、”本当に好き”と
思えるものだけを選ぶということ。

好きなものだからこそ大切にいつも使い、
しまいこんで忘れ去ることもありません。
いつまでも愛着を持てるものかどうか?
本多さんのモノ選びにも、
収納のルールに通じるものがありますね。

honda_42_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