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托斯卡尼的番茄泥

逛我家附近的Monoprix對我來說,算是每日的小發現。不時地會有些國際食品的”展出販賣”(主要還是歐洲的國家),今天買了這兩樣來自義大利的產品: 一個是百分之百托斯卡尼的番茄泥,而另一個則是橄欖抹醬。

番茄泥就沒甚麼好介紹的,多半是因為托斯卡尼的番茄,相對於全球資本主義的密集農業,算是小農製作,因此買來支持一下。

另外一個黑橄欖抹醬,光是看到標題就讓我莞爾一笑了,果然是自負可愛的義大利人想得出來的: Italians do it better XD,黑橄欖抹醬沾在麵包或是開胃菜用的脆脆的乾麵包片,極為好吃。

猜解重組的方式看電影

有些電影,我會重複看第二次的原因是希望可以猜解重組,歸納我觀察到的細項
從中學習反省,舉例一部我還蠻喜歡的電影: The Intern
都市建築:
紐約的town house 為什麼都是要上階梯? (是因為一樓的起居是因為架高,部會被街上的行人看到裏頭,而具備隱約性,且地下室又保有採光的關係嗎?)
關於工作態度的心得:
1. Jules 在服務專線那段,誠懇的解決新娘子的禮服問題,不但記住對方的名字Rachel,還迅速做決定,提出有效的解決方式。對話完後,不是抱怨客人,而是覺得第一線聽到客戶的心聲是非常棒的經驗,”她學到很多”
2. 親自體驗作為顧客的測試,”自己上網買自己公司的東西”,打開包裹後,看到包裝不滿意,立即到shipping 部門,親自示範給後勤員工”Jules和員工們站在同一邊,像朋友般示範給員工看,態度親切隨和(起碼在這個橋段中,員工們很認真且開心的微笑)
3. 沒有架子,如果是自己理虧,發現對方有道理,當下就和員工坦白(而這個橋段,JULES身為CEO卻和實習生BEN道歉) 對於BEN建議驅車前往shipping倉儲中心的路更為便捷,表達謝意跟並為自己當時固執己見而感到歉意。
關於穿著:
* JULE在電影裏頭的穿著風格,根本就是J-crew的翻版,Blazer外套或是剪裁簡單大方的大衣,褲裝居多,但優雅的one-piece也備受青睞。最喜歡是:JULES去舊金山面試CEO人選當天穿的牛仔上衣,配上深藍色蘇格蘭白格紋的blazer 很喜歡喜歡!) 小圓領深藍(黑色?)毛衣,僅微微露出襯衫領收整好在圓領內的白色襯衫
關於人生逆境:
JULES和BEN聊到老公的外遇,她的表現看得出為什麼她能夠在新創產業上快速建立版圖(尤其是一個直接貼近使用者的女性服飾online shopping 公司) 她是一個理性又極為感性的女性,她的情緒脈絡怎麼爬梳? 步驟如下:
1. 試圖平靜情緒: 不讓情緒淹沒理性: 她情緒很激動,儘管她當下,整個過程,她知道自己有很多情緒,但她想辦法讓這件事情盡量不要帶來毀滅性的衝擊。
2. 做抉擇;決定下一步: 她其實是做了決定,她想要留住這個婚姻,這是第一個重點,她知道在這個她毫無準備毫無預期的狀況下,她知道她要有下一步
3. 客觀陳述:此外,在她的陳述這個外遇時,很快就帶出客觀角度的詮釋,例如試圖詮釋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情況,成功的女性讓丈夫覺得受威脅 ,進而透過外遇這樣的”外援”,重新在別的女人身上建立自己的”男性雄風” ,
4. 保持正面的態度: 她試著在別人的”成功走出外遇陰影”的故事裡面,找到可以學習的模範 ( Some couples do survive after this thing;i googled those couples..)
5. 最後一點,最為重要,堅持信念的人才會時時想起自己的初衷: “I have faith in use and I believe that he still loves me.”
而她感性的一面是當她說讓她徹夜難眠難過不捨的念頭是: 相愛到老,可以在同一個地方安詳離世這個想法,而如果和她老公分開,他們將被安葬在不一樣的地方,她即將孤單的和陌生人葬在一起…
著眼點:
喜歡Jules家裡的裝潢擺飾
特別複習到的美式用語:
1. take the rap (for someone)
Inf. to take the blame [for doing something] for someone else.
” I don’t want to take the rap for you.”
“John robbed the bank, but Tom took the rap for him.”
2. be there or be square 不見不散
3. be pooped 累翻了

愛情的條件

我幾乎不看兩性相處的書,多半是因為當中參雜了太多以個人故事來概括總結一切的盲點。其中,異國文化戀情更是以偏概全為多。觀察個人和其微型文化社交圈,或許有某程度的引以為戒,但以此為利基點來談論大範疇的文化差異和感情互動,我私心認為是非常偏頗的。

 

「conditions of love: the philosophy of intimacy」的圖片搜尋結果

再讀愛情的條件這本書 Conditions of Love: The philosophy of Intimacy by John Armstrong,對其中幾個觀點更是有共鳴了,感受也很深,以下每個節錄,都不限於愛情的範疇, 都是人的本質,最廣面而深刻、也最溫暖有力的提醒。

 

我想,我們都在愛情中成熟,並且希望找到一個成熟的人。

而這個成熟,包跨了一些美德和本質;同理心和善意解讀他人動機行為的能力,前者包括對自我認知;確切的說是自己的喜怒哀樂為何而來? 如何透過溝通讓另一半了解的能力。

節錄本書關於”altruism”

如果愛是要使人快樂,而快樂仰賴於美德,那麼對未來的伴侶,我們希望知道的主要事情是:他們擁有甚麼美德以及他們的性格缺點? 美德和觀點因此成為愛的支柱;Jane Austin為Aristole 的愛情觀點提供了最完美的詮釋。 (page 153)

 

友誼中產生愛的定義

—> 此思考的核心來自 Ethics, Nichomachean (Aristotle) 第八章,論及友誼時,他將Philia 定義為一種欲望,想去做對他人好的事,但不因自己的緣故,而是為他人的緣故。作者認為,Aristole在這句話中清楚的示意了愛所運作的實際範疇,很有趣,作者認為,Aristotle在討論友誼的範疇,產生了愛的定義,而不將其視為愛的解釋,這提供了看待友誼的主要根據,友誼的最高表現是愛的一種表現。

 

這本書基本上是研究如何才會快樂,Aristotle 定義了一套美德,並採用了十足實證的研究途徑,比較對照(四周快樂與不快樂的人) 然後得到概論。整體而言,

Aristole認為聰明 、慷慨 、自制、 隨和、 勇敢(不輕言放棄)比缺少這些特質的人,更容易快樂。快樂相當程度仰賴於你個人特質,沒有這些特質,再多世俗的優勢和聲望只是會使你更悲慘而已。

愛上一個無德之人,是徒勞且毫無價值的事情。因為愛的目的永遠會受挫;讓另一人快樂永遠無法達成,這不是因為這個人熱心不足或自我犧牲不夠,而是因為另一個人性格缺點使他們與快樂絕緣。 (page-148-150)

 

這麼報章雜誌談論如何更有異性緣? 我倒可以從"培養自己的美德"出發,讓我們誠為容易快樂的人,也因此,發現別人的可愛之處,善解別人的”可惡之處” 。我想,這是真正拉近兩人距離的正面特質,也是一段成熟戀愛應該發芽的土壤和養分。

 

 

在我們心中,我們"解釋"他人不是基於觀察,而是根據我們自己先有的模式。

如果一個人對某人無意識的幻想控制了對那個人的感覺,那就很難高明地去愛,但卻很容易愛得很拙劣。高明地去愛的能力,的確表示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不為這種幻想所主宰,因此,根據其本身的好處而非個人的看法,人可以評斷一個人或是情況。(page 168)

如果我們對愛抱存著極端高度的期望,那我們就會在自我形象上加上悲劇的色彩,因為我們永遠會以失敗的角度來看待集中在我們或他人身上的愛情經驗。因此,我們對於愛地思考越微妙越複雜,我們就更有智慧去分辨理想與事實,我們的自傳看起來也就會更多采多姿。 (page 172)

** 愛的增長**

原諒他人的態度,是愛情重要的元素,當我們一直認為別人該受責怪,該為錯怪我們而負責,愛就會毀滅。

原諒要採用的一種觀點就是:將他人的行動和話語看成他們自己痛苦的表達,而不是惡意的行為。如此關愛的眼光,可以把惡毒的話看成是一個人脆弱的徵兆;而對方的行為所需要的主要是同情,而不是復仇或防衛。

愛是基於既然我也需要別人的諒解,那就是為什麼我願意原諒別人的原因。(page 196)

**成熟 **

托爾斯泰 Family Happiness故事包涵了一個普遍性的建議:關於成熟本質的主題。其中的含意是,所有的人都在某個階段深受希望與不安所苦,對成就模糊的熱望。

哲學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盡量達到精確的範圍內,充分地解釋我們所擁有的觀念有甚麼危險性。

成熟這個字,當涉及愛時,它包含了某種負面的含義。有時我們用以暗示謹慎以及缺乏自發性;因為安全總比疑案好。成熟的人會懷疑他人的動機,卻不畏激情所動。這樣看來成熟的人一點都不浪漫...

這不正是托爾斯泰要告訴我們的嗎? 愛的經驗必須從不成熟開始;就因如此,如果一段關係要長久。如果愛要存續並長久的發展,我們必須為關係加上一系列的特質,與當初吸引我們陷入愛河很不一樣的特質。

成熟的觀念,是人在面臨失望與困難時,想要對愛保持樂觀想法的企圖。成熟是一種理想,就如同某些人面對生存困難所想出解決方法的觀察。

成熟的核心乃基於經驗中學習的理念。但學習甚麼?

我們想學的其中一件事,如何訂出優先次序,並接受在追求目標時所必須做的交換與犧牲。成熟的態度是選擇你的戰役,保留實力,接受你所能達成的事情是有其限制,如此,如果他們擁有更重要的特質:像是溫和的脾氣和可靠的品格,接受我們伴侶的某種平淡無奇也是成熟的表現。 (page 210)

 

總結摘錄 :

本書一直想要討論兩件事,首先,愛與被愛的需求深植於人的本質;我們渴望被了解,與別人親近,在別人的生命中顯得重要。

其次,愛是一種成就不是某個我們可找到的東西,愛仰賴許多其他的成就:善意地詮釋和同理心,以及對我們自己需求和脆弱的體察;每一項都需要耐心地培養。 (page 213-215)

人本教育中的情感哲學

回想起自己的正規教育,哲學的學習其實是很偏重在經世致用的儒家思想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才登得上大雅之堂。至於那些被認為是形而上(人為何而來,天人之道之類)或是愛與想望,一個是不實用,另一個應該就是被認為登不上大雅之堂。

 

然而西方文明中的騎士文化,說到底了,就是一種為了愛勇敢追求的文化。

愛情的討論不該避諱,而是種自我學習中重要的一環。對於小孩的情感教育尤其要認真以對。接觸幾本哲學觸角的書,討論的觸角和我們切身相關,原來這可以是可親可愛的學科,就如同上述作者引述Aristotle的作品來探討愛情的本質,對於情竇初開的青少年是多麼好的學習阿。

現代,我們勇於追愛了,但我們太強調要找到適當的人,而不夠強調個人特質的培養;也許,當我們把焦點和問題重心放在"Where is my Mr. right?"時,或許這本書是個契機,讓我們重新反省,讓自己值得被愛也有能力去付出愛。

日本上勝町的零垃圾目標 (Kamikatsu zero waste)

剛剛看了新聞介紹了日本的上勝町,在這裡的資源回收細分成了24種,而鎮上的回收率高達85%,他們的目標是在2020年達到100%。

相較之下,算是有環保意識的歐盟也不過把目標設定在50%,上勝町簡直就是回收界的妙麗,自我要求非常的高。

報導中看到他們回收寶特瓶,真的非常”費工”: 外包裝要撕下,不只瓶蓋還有固定在寶特瓶那一環瓶蓋圈也要用刀片之類的撬下來,更不用說都要清洗乾淨。看到這一幕,心想:還好我太少買瓶裝飲料了!

 

 

沒有統一標準的教養法則

可能基於自己對於學習的愛好和包山包海的好奇心,我對於小孩的教養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興趣: 就近觀察小孩如何學習應用,以及小孩的情感教育。

閃過腦海中的有兩個媽媽的教養: 一個蔡穎卿,另一個是陳美齡。也許多數人的焦點是她們都教出了常春藤名校的小孩,但我覺得最應該讓台灣家長看到的是她們在情感教育上的循循善誘,她們的小孩都和媽媽無所不談、感情融洽。而她們的教育都不約而同地著重在讓小孩們成為”尊重他人、富有同理心、求知的熱切和主導自己的學習“這些特點上。

蔡穎卿用了一套圍繞著廚房餐桌的教養哲學,而我覺得陳美齡則以身作則: 她用自己的人生選擇來讓小孩們從她身上體認到: 對於知識的渴切,能為自己的人生帶來更好的風景: 無論是離開舒適圈(中斷如日中天的日本演藝生涯到加拿大進修碩士) 或是轉念把家庭的羈絆視為助力(即使有了第二個小小孩後,還是決定帶著孩子們一起去柏克萊念博士)

今天下午剛好看到了法國談話性節目” Ça commence aujourd’hui“,這個節目蠻有趣的,節目的主題包羅萬象,依據主題找來相切的人物專訪: 像今天的主題就” (家庭)教育,我們並沒有相同的價值觀“,節目中邀請了三對不一樣的家庭(共同點都是”多產”的家庭: 至少四個小孩以上。

第一個家庭的媽媽非常堅持原則(我真的邊看邊覺得看到自己的影子..):

#每個小孩都必須參與家事,來分擔媽媽又要工作又要家事的辛苦,而且大家都是家庭的一員,要一同分擔才是(有一個家事分配表,這個表是和小孩們一起討論的分配方式)

#重視閱讀,培養想像力的重要(每個禮拜三他們所住的城市會來一台移動圖書館的公車,媽媽會帶小孩去借書)

#正面鼓勵的教育方式: 雖然堅守原則但媽媽對小孩的擁抱親吻讚賞卻也非常慷慨,她也非常重視和每個小孩個別相處的時間。(我不用”嚴格”這一個詞是因為當主持人問起小孩覺得媽媽嚴格嗎? 小男生(大約十歲)的回答是: 不會阿,比較是說媽媽很實事求是。)

#電視、平板電腦嚴格控制使用量(幾乎是沒有的): 只有在隔天沒有課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每次都不超過30分鐘。”沒有電腦遊戲”–>這一點,我倒是覺得絕對的禁止太可憐了!

# 注重言詞(說粗話要罰寫XD)

# 關於小孩子的失序中: 最嚴重的大概就屬於”不懂得尊重”這一點。

此外,小孩每個月都有個評量表,如果表現都很好”不好的地方在標準內,小孩可以得到一個巧克力(關於這點,她自己也說她本身是老師,所以評量表的確是其來有自的)。

第二個家庭(爸媽結婚的早: 媽媽17歲就生了第一個小孩)則是開明教育,家裡面當然也有規則要遵守:但規則是和小孩們一起討論出來,大家一同制定,一同執行。小孩和大人感覺是打成一片,無話不談,連小孩的戀愛都是保持的開明手法: 當主持人問小孩誰有交男女朋友: 馬上就有兩個小孩舉手,其中一個是八歲的小女孩,另外媽媽認為,只要是認真的戀愛,從14-15歲開始,小孩的”伴侶”是可以來家裡和小孩同房過夜,其中一個17歲的兒子也的確帶過比他年長的女友來家裡過夜好一陣子。

第三個家庭就更妙了: 爸媽帶著四個小孩住遊,小孩並沒有接受正規學校教育:而是由媽媽擔任在家函授的教育方式: 現在小孩們都是成年左右的歲數,而他們住遊過的國家數則高達60多個國家。目前他們回到了歐洲,在安達魯西亞買了一塊大大的空地: 每個小孩基本上各自擁有一個”露營車”的群居方式,有興趣看他們的居住環境可點選

這三個家庭的做法,說真的,我沒有特別偏好哪一個,都有我想效法的地方,也有我應該無法落實的地方(例如評量表的嚴格執行或是居無定所的生活方式)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養,應該是這三種的綜合版本。

節目中也有請心理專家講評,我覺得非常中肯” 規範”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而規範制定的準則是先讓孩子理解,妥切解釋過,一同討論過,讓孩子體會到他們的自主權,進而讓他們學會負責。

最後,就像主持人最後說的,最值得讚賞的地方是,這三個家庭雖然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觀,但彼此對於別人的教育方式能夠互相認同。

擁有七寶的超人法國媽媽

上個周末天氣好的不得了,也因此老公社團臨時起意要在社團的聚集地烤肉。(其實就是一望無際的草地規劃成模型飛機社團的專屬區域)。

社團成員有一個令我印象極為深刻的法國媽媽,之前有遇過一次,她當時帶了自己”六個”小朋友來社團,主要是前面兩個大兒子參與了模型飛機的練習。而烤肉那天,她們一群人也浩浩蕩蕩地來參與,小孩們魚貫地從車上下來後,我們還看著一台嬰兒車,是一個”一個半月大”的小男嬰! 她又再度生產完了,總共是七個小朋友。

這位法國媽媽幾乎是”類單親”的獨自扶養這七個小孩,並且擁有非常niche的工作: 負責戴高樂機場塔台的控制(小孩們其實是英法混血,這一兩年才回法國定居,因此小孩們彼此之間還是說著英語,但法文也是很流利沒有腔調了)

另外一個重點是: 她親餵母乳的。這時想到我的同溫層的窄播,感受到的是雙寶媽媽太辛苦,三寶媽媽簡直是超人,眼看著我眼前這位法國女性: 生了七個(其中六個都是男生): 親餵、類單親、擁有需要高度專注精確的專業工作, 這簡直跟媽祖繞境一樣,只能佩服的五體投地了。

觀察了一下,發現這位媽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 那就是”老神在在”,那一個半月大,臉都還像老頭一樣皺的嬰兒(其實沒足月就出生了: 整整提早了一個多月),被放在那台嬰兒車後,就像漸出了畫面一樣,媽媽很自在的和大夥聊天吃東西,沒有人再多去注意小嬰兒狀況,有好幾度,我也都忘了那個嬰兒的存在了。有一度,當我回神過來時,已經是圖片中的小女孩去把嬰兒抱出來,然後圍繞著一群小屁孩們,這時,媽媽也是看了一眼後,就非常泰然自若地和我們繼續聊天,那老頭嬰的脖子都還沒硬,軟趴趴的耶!!

雖然很多兄弟姊妹,但他們並不是會分擔照顧弟妹,感覺得出來,媽媽還是只能靠自己,然而媽媽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一派輕鬆,,雖然她也會小小的抱怨,”最小的應該是在我度假玩才出生的! 結果竟然提早了”,但和我們對談間,也沒有burn-out的吐苦水。

我想,哪天我有了自己的小孩,一定要拿這位媽媽的例子來警惕自己: 不要當個太過神經質的媽媽,生命會自己找到出口的 (?)

關於無人駕駛的趨勢和人為疏失

報名完駕訓班沒多久,老公和我討論到無人駕駛的趨勢,我對於這項科技充滿了質疑和不安(例如偵測路障的軟體研發的trial and error,軟體的bug阿….還有軟硬體的相容),但我老公卻認為這是非常安全也應該在這五年內可以看到落實。

Uber 和Volvo達成協議(2016): Uber 將在2019-2021年間購買24000台Volvo SUV XC90 其內安裝了無人駕駛的軟硬體。

Continue reading “關於無人駕駛的趨勢和人為疏失”

由Athleisure演變的極簡洗鍊風格

有一次在日本時尚雜誌才認識了這個字”athleisure” Athletic(運動的)+ Leisure(休閒的),而這股運動休閒穿著的影響,我覺得已經比一時的潮流還來的久了,搭配球鞋的穿搭成了時尚的基本款。

曾經鞋櫃沒有半雙球鞋的我,當時還是男友的老公要我去買一雙適合走遠路的鞋子,而我買了一雙牛津鞋回來,現在,卻深深喜愛著Athleisure的舒適彈性: 未必只能限定在瑜珈褲或是運動褲,現在的athleisure也有偏向工作場合適用的: 偏向極簡洗湅的都會風格。

像Sheryl Sanberg這樣穿也是運動休閒風的工作版 ,白襯衫帶來了正式感,然而伸縮牛仔褲和無鞋帶的球鞋都是運動休閒風。

Image may contain: 3 people, people smiling

如果sweat的材質硬挺一點,剪裁稍稍oversize(聳肩設計)或許會更有時尚感。例如 <structured sweat>

「structured sweat」的圖片搜尋結果

Time for Pullover: Umso kuschliger, umso besser. Hier Auswahl entdecken: http://sturbock.me/AWj

有點”潛水衣”材質(neoprene)的也很流行:

Structured Neoprene Sweat

以深藍色彈性牛仔褲加上深色低調的球鞋(如Sheryl下半身這樣)為定版,上半身的上衣,可以在剪裁和材質上大做文章,就能把洗鍊感給穿出來:

Oversized White Shirt for Minimal Style Outfits

上半身在運動休閒風的穿著(搭配球鞋)的要點就是: oversize, oversize, oversize,太過合身的都不太適合,越寬鬆越能把運動休閒風的帥氣給穿出來,搭配合身的褲子就能穿出俐落來

How to rock the athleisure trend – Just Trendy Girls

Oversized White Shirt for Minimal Style Outfits

oversize的聳肩大衣:

 The athleisure trend isn’t going anywhere. Don’t believe me? Well “athelisure” was just added to the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and Victoria Beckham has been wearing more flats than heels. This doesn’

Oversize的高領毛衣穿搭上襯衫,也非常俐落好看:

Idealny pensjonarski balans.

GIDC- Bloomsbury style

GIDC第一季中的參賽者Sharon,喜歡”bloomsbury style”,當她把第一集Kate的房間(房間主調是純淨的白,五斗櫃是黑色的)改造成bloomsbury style後,我老公和我一看,只覺得”天啊,這真的好英國!”

究竟這真的好英國的感覺是源自於甚麼? 到底甚麼是bloomsbury style?

Bloomsbury是倫敦西北方的一區,倫敦大學有許多學院聚集於此,另外著名的大英博物館也在此區,而Bloomsbury group指的則是1910年有個不成文的團體,聚集了許多知識分子、作家和藝術家居住在Bloomsbury一帶,而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Virginia Woolf。

想要更具體了解這個小團體和氛圍,倒是可以參考看看BBC的影集<Life In Squares>

Bloomsbury 居家風格展現的是: 鮮明的色彩運作: 牆面透過畫作和圖騰壁紙,而家具的色彩配置也強調鮮明對比互補,軟件擺飾則是為了展現個人特色: 也就是自己獨特的”藝術品收藏” 可能是來自外婆的古董鐘阿,小孩的童畫、或是隨手撿來的古玩之類的。

像圖下所呈現的風格: 葉子的綠色壁紙和百花紛陳的窗簾,枕頭除了一貫的植物圖騰外,點綴一些單色和點點的。黑色五斗櫃上,有個樸拙逗趣的駱駝木雕,紡織的木頭線捲也成了裝飾。

GIDC-The Peckham Experiment

GIDC 第一季的第一集: Converted Leisure Centre – London,這一棟1930年代的建築”育樂運動中心”,在當時是由一位”工程師” Sir Evan Owen Williams 所設計的,大量運用了鋼筋混泥土、大面窗的設計(這幾乎是現在辦公大樓的既定公式了),而現在則是分成許多小公寓分租。

Converted Leisure Centre可視為英國受到美國和歐陸各地的現代化建築潮流的影響,但另一個促成育樂中心創建的原因卻是英國獨特的” The Peckham Experiment

1926-1950間,英國為了提升工人階級的健康,以及加強宣導預防性社會醫療的重要性而發起的: 有950個英國家庭參與了這項運動,每周只需要交付相當於現在5英鎊的費用,就能享受育樂中心裏頭的各項運動和文化活動,並且一年一度的健檢,此運動一度因為二戰而中止,最後因資金不足;與後續的國家健保機制不容,而於1950年正式停止。

 

 

想要更進一步認識這項運動,可以透過以下這個短片看到當時運動中心的設置和活動,尤其是室內泳池(以現在的空間設計來看,我覺得非常新穎好看),還有加入此運動的過來人訪問,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以下幾點:

#從觀摩同儕而學習,而不是被動地聽教: 例如被訪問者回想小時候在運動中心,其實是看著其他小朋友怎麼作,而從中學習,而並非有專人指導。

# 放手讓小孩子去嘗試,讓他們從錯誤和受挫中學習: 建築設置裡外都是大面窗的設計,讓外頭的新鮮空氣可以對流,而裏頭的窗戶設置則方便觀看(例如家長看著運動中的小孩們的學習狀況和安危)。

# 學習尊重他人: 在共同使用的運動空間,小孩們學著不推擠不獨佔空間,了解空間是共享的,注意其他人的使用情況來量度自己的空間。

# 讓世代間彼此學習,正向影響: 它以”家庭”為單位的訴求對象,透過”闔家歡樂”的運動型態,社會中不同世代間能夠交流,例如,看著小孩子都可以駕輕就熟的運動技能,也能鼓舞著大人”小孩都可以了,我也可以”。

從現在看來,儘管這項運動早已無疾而終,但它的實驗精神和理念還是歷久彌新。

 

認識室內設計的英國節目: The Great Interior Design Challenge (GIDC)

昨天疑似因為中暑而開始頭痛難受,躺太久也不是,起身做事情還是覺得很虛弱難受,於是”難得”的開了Neflix看看有甚麼可以消磨時間,就這樣開始看了<The Great Interior Design Challenge, GIDC>,開了節目聽了口音和片頭介紹才知道原來是英國的節目。

看了第一集便覺得是一個可以當作全面認識室內設計的入門”教材”,主要因為參賽者都是業餘人士,對於室內設計有興趣的人比較能夠產生共鳴。其實這個節目是由英國BBC TWO所撥放,目前總共做了四季: 第一季是在2014年一月開始,第二季是在10月,然而第三季是2016年二月,最近的第四季則是2017年一月。Netflix目前的”第一季”其實是原本的第三季的內容,因此,我在此還是依照Netflix的呈現為主。

除了能夠從節目中認識到各種室內風格的流派,有一點我特別喜歡的是節目每一集的主題是依據建築風格和代表作,而建築風的產生,其實就是一段人類社會的歷史軌跡: 建築依著人類生活需求而生,而人對於建築的要求,也順應著不同社會的價值、審美、功能而產生異同。

例如原始的第一季的內容如下,對我而言,除了大略知道維多利亞風格、裝置藝術、工業風(但converted industrial是??) 其他都是完全不認識。

1 “Edwardian – Muswell Hill 20 January 2014 1.45
2 “Victorian – Salford 21 January 2014 1.72
3 “Art Deco – Beckenham 22 January 2014 1.64
4 “Converted Industrial – Rotherhithe 23 January 2014 1.69
5 “Span – Ashtead 24 January 2014 1.51
6 “Almshouses – Southwark 27 January 2014 1.66
7 “1930s – Surbiton 28 January 2014 1.87
8 “Regency – Brighton 29 January 2014 1.65
9 “Thatched Cottages – Dorset 30 January 2014 2.06
10 “Brutalist Tower Block – Bethnal Green 31 January 2014 1.42
11 “Victorian – Birmingham: Semi-Final” 4 February 2014 2.14
12 “Georgian – Liverpool: Final”

 

 

日本浮世繪對印象派的影響

 隨著日本與歐美的貿易往來,被用來當作包裝用途的浮世繪紙張,讓歐洲一派想要創新歐洲畫風的人察覺到不同的視角。
fu_yue_san_shi_liu_jing_-shen_chuan_wan_nian_qiao_xia_-ming_suo_hui_-ge_shi_bei_zhai_.jpg?itok=k4pJgYYr
 觀看歐洲傳統的畫派,似乎都需要知道背後的歷史,每個場景配置都講究過,也都有跡可循。然而,日本浮世繪所呈現的,無論是市井小民的日常舉止,連觀看的角度都可能沒有任何”精心考量”,這讓傳統歐洲主流畫派講究場景配置,還有構思如何傳達畫作背後所代表的故事,都是一大衝擊。
我相信,不少人對於歐洲美術史沒有興趣的人,卻能夠對於印象派的畫作心領神會,或多或少也是因為”不用去深入背後的歷史背景”,純粹用自身的視覺感受就能夠進入畫作的氛圍。
“氛圍”也是另一個全新的調度。日本美學中獨特的隱微也啟蒙了歐洲,把精心策畫的神情都透過光影糊化了,畫作場景和人物真正的情緒,沒有統一版本,觀畫人怎麼感受都是自由心證。
wall art Dance School Edgar Degas Paintings Hand painted High quality
舉Edgar Degas 畫的無數幅芭蕾舞者,為的不是展現舞者巧妙的姿態,她們的神態或氣質都與他無關,對Degas來說,最重要的光影如何藉由舞者的身形和動作而呈現。
參考書籍: Art History-Ernst Gombrich (法文版)

取代橡皮筋的晾衣夾

我一直對於用橡皮筋來綑綁食物包裝很抗拒,覺得不方便也不美。自從擁有自己的廚房以來,就從來沒有”橡皮筋”的蹤跡。

 

用來封住食物包裝的替代選項則是”無印良品的晾衣夾”,它是透明的,品質很好,只需要把食物包裝捲起來夾住,比用橡皮筋來的簡單,收納起來也比較整齊。

如果很講究密封性,這樣的密封效果的確是不夠,但法國很乾燥,食物吃不完放這樣,脆度是不會變的。

如果是小一點的包裝,我會用文具店買的迷你木頭夾。

法國駕照-全面性掌握交通標誌

至今在法國上道路駕駛課,每次上課前的準備(先作入駕駛座,調整好座位和後視鏡)都會回想一下上次上課被提醒的地方。
想記錄至今所學到的教訓:
先”轉頭”看轉彎的死角”也就是後座的窗戶,再打左右轉燈,確保沒有機車或是行人出現在這個死角的位置。我在此必須強調教練要的”轉頭”,可不是含情脈脈地微轉頭,而是幾乎像沙漠狐蒙那種,迅速轉頭! 尤其教練選了許多密集岔路的地段時,真的要像狐蒙一樣不斷不斷的大幅轉頭!
像我這種比較”內向型的”,解讀教練的”確實”轉頭就是要把它理解成”義無反顧的大幅轉頭”才能夠達到標準。

Continue reading “法國駕照-全面性掌握交通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