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聖母院 Notre-Dame et notre drame

今天一早起來,天氣轉陰,結束了從上個禮拜四連續的晴朗好天,窗景和街景都一如往常,但在巴黎中心的聖母院卻再也不同了。

想起了昨晚,電視開了整晚看直播的火勢,直到11點多才在臉書上,看到有朋友分享現場"火勢已經停止"的影片,這才放心的回房間休息。

我們的聖母院,我們的災難

從火災發生開始(我從臉書看到影片),到火勢大致撲滅,持續了五個多小時。這段期間,法國解放報Liberation隔天會出刊的報紙封面也出來了,標題是:我們的災難Notre Drame。

儘管內心著急著:希望火勢可以控制住,前面兩個高塔能夠穩固住;同時,也不得不佩服這個機智的諧音Notre dame (聖母院)和Notre drame (我們的災難)。

19點53分 照片中這尖塔,就燒斷了。1860年重新改建而成,連結中有好多照片,包括一張精細的內部木造結構,看了真的很難過。

「liberation notre drame」的圖片搜尋結果

約莫十點左右,新聞說所有教堂都會敲起了鐘聲

老公走到向西南方位的陽台,想一聽究竟但沒有聽到任何聲音,而當我走進廚房,站在面向東北的窗戶前,位於我家東北方的教堂,果真傳來了微微的鐘聲。

那一瞬間,我被陣陣鐘聲敲進了內心,我感受到教堂撫慰人心的存在,而這股慰藉如此的古老悠久

儘管我身處的年代,有太多數不盡的科技進步是過往的人無法想像,我也無法想像過往的生活,在看似我們該"擁抱科技,忘卻過往",但當下,我和前人有了連結,我們同樣是在生活中,有脆弱的時刻,需要被慰藉,當我們感到不知所措,知道一種比自己自身還要大的力量存在,我們稱它是信仰也好,信念也好,總能支撐著我們。

過多的國際關切?

一方面極度惋惜聖母院的火災,一方面,我也想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遺產在這幾年,因為火勢、戰亂而付諸一炬:2018年9月巴西的國家博物館大火

巴西國家圖書館是世界一流的考古和自然歷史館藏,而其中12,000年前,最古老的女性人類化石"露西亞",也一併燒毀。

敘利亞連年的內戰:被列為UNESCO世界遺產的大馬士革古城區,也被毀得面目全非

台灣也有許多文物建築古蹟,需要我們更多關切。

—————————-

最終前方的兩個高塔被保留住,全部的底部也倖存。四五百名巴黎消防隊員徹夜搶救(巴黎的消防隊比較特別,是隸屬於國家軍隊的),也許大家會覺得他們有穿上防護衣,但穿著極重的防護衣,周遭高溫(請想像周圍貼滿了上千萬個韓式石鍋的感受),他們的勇敢和努力,我要對他們敬上最高的敬意和感謝。

石造建築雖較能耐住火勢,但極端而劇烈的高溫也讓建築體處於極度脆弱的狀態。

原本今晚上是法國總統"繳交期末考成績單"的演說(關於黃背心運動而在法國各地展開的全民辯論Le Grand Debat 總檢討),但突如其來的大火,讓下午剛錄製好的演說,臨時在晚間快八點前取消。

我老公說法國總統也算"幸運",這麼大的災難發生,尤其具有如此象徵性意義,文化上也好,宗教上更是,很容易凝聚大家的心,而這陣子分裂的法國,"似乎很需要如此的凝聚力"。

Incendie de Notre-Dame de Paris : et soudain, le monde politique français se rassemble dans l’émotion

未來歷史上,會永遠記住了這傷痛的一天,儘管百般不願意,我見證了這樣的一個夜晚。點開了聖母院的官網,看著網站上那些美麗的建築照片,鼻子一酸,眼淚模糊了視線。

 

Spiritualité

 

 

支撐著聖母院屋頂的「森林」

聖母院的斜屋頂閣樓部分(Les combles)被火勢攻擊下全毀,而在外觀看不到的內部木造結構,被稱作"森林",因為裡頭支撐架構都是來自完整的橡樹chêne樹幹組織而成,總共使用了超過1300棵樹,換算成森林占地面積高達21公頃。不同於外觀石造部分的修建是近兩三百年的歷史,屋頂上的木造部分是自中世紀以來保存下來的。

重建的難點之一:現今已經很難找到如此巨大的樹木了。

最早的木造體是 1160-1170之間,(可能是因為大火或是擴建)1220年重建木造架構,但之前的部分架構依舊被保留下來。

木造的規模,就算以現在建築的觀點來看,依舊是非常壯觀:中殿(la nef)上方100公尺長,13公尺寬,而下方米褐色地帶(le transept ),也有40公尺長。

我對於木頭的建築總是特別有感情,一方面知道它們來自樹木,每棵大樹都見證過長長的歷史。另外,木造建築需要隨時照顧(噴上特殊的膠以預防結霜、特殊的塗料以防蟲防霉等等),而像聖母院如此悠久的歷史,木造體的照顧是一代相傳一代的接力賽,而這樣世代接力的情感連結,一直是我衷心喜歡的特點。

以下影片是去年修復le transept的木造架構(木頭的年代約是13-18世紀不等)所拍攝的短短宣傳影片。

延伸閱讀:

由市民一磚一瓦砌起的巴黎聖母院

Architecture, patrimoine : tout ce qu’il faut savoir sur Notre-Dame de Paris

聖母院的後續:責任歸屬和修復

目前的責任歸屬還尚未釐清,一連串的調查從昨晚就開始展開,甚至昨晚也完成了十來個審察會議auditions。

Incendie de Notre-Dame de Paris : l’enquête s’annonce compliquée

修復的過程很長很長,也需要非常多經費。不到一天的時間,來自民間大型企業的捐款已達到5億歐元。

精品集團Kering的老闆當晚就率先捐出 1 億歐元,另一個精品集團LVHM老闆也以個人和企業名義捐出 2 億歐元,石油集團TOTAL 也捐出不小於1 億歐元。

另外,原物料方面"木材",法國境內的木材商也都動員起來。法國第一大橡樹開發商Charlois,也開始保留優質的橡樹給聖母院修復使用,他們也特別強調,要運用在聖母院木造體的山毛櫸,至少都要 150年以上的樹齡

Reconstruction de Notre-Dame : déjà demi-milliard d’euros de dons récoltés par les entreprises et les grosses fortunes

 

全民記者和網路側聽

另外,我也想提的是,昨晚經歷這個重大事件,我也親身體驗到"通訊媒體革新下,大家都是公民記者"的過程,或者是說"全民記者"的時代。我的第一手新聞是來自臉書上在現場的友人或是特定團體的人。當我看到火勢被撲滅的影片時,同時間,我試圖看各家新聞,跟新速度也未能跟上。

這類"新聞"即時性無懈可擊,"未經篩選、未經編輯"的特色讓這些訊息具備沒有被編造過的真實性,我們"似乎"不用擔心有先見為主的誤導或危言聳聽,但真的是如此嗎?

這讓我想到了<Eyes Wide Open> (中文譯本:老虎、蛇和牧羊人的背後)這本書在步驟六所提到的(我用自己的方式節錄總結):

當訊息和數據的來源來自"共同創造與群眾外包",為我們開啟了眾多可能性,只是在數位雜訊的洪流中,如何判斷出有意義的訊息?我們該做的是:將資訊放到適當的情境中解讀,多一步去理解資訊背後的"代表性",有無"先見為主"的假設?你有沒有篩選資訊?同時你自己的篩選機制是如何預設?

當我們能養成習慣看待周遭的資訊洪流或是雜訊時,花點時間整理成一篇文稿,也許更能幫助我們沉澱(這也就是我寫了這篇文章,讓自己不要太難過的原因)。

Share

2 Replies to “我們的聖母院 Notre-Dame et notre drame”

Leave a Reply to Likai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