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在外頭的賭氣

我已經很了解女兒一不如她的意,很容易生氣走開,自己一個人到一個角落(或者離開這個現場,例如從餐桌到玄關的樓梯)又氣又哭,在家的時候還好處理,我知道她是安全的,我可以做自己的事,我可以等她自己氣消。

(*我事後回想,她會去坐在玄關樓梯哭是因為我之前都會覺得她鬧脾氣,因此會很生氣地要她去玄關樓梯坐著,而且我會很生氣地說”妳要哭妳去那裏哭,我不想看到妳!” 後來她哭,就會自己去那裏坐著…自我反省:現在我不會這樣跟她說了)

然而同樣的狀況來到了室外就變得棘手,周末去大賣場發生一次,她不願意從一間玩具店出來,好不容易被爸爸帶了出來,但她卻生氣地甩開爸爸的手跑開,當時的賣場空間很寬敞,視野上沒有死角,我們也打算在這個賣場廣場稍微吃點東西(廣場有桌椅),女兒大概在距離我們不到兩三公尺的視線,坐在地板上賭氣,我知道她要消化這個怒氣,因此打算看著她,但不靠近,然而爸爸卻覺得這樣很危險,如果一個不留意被人家抱走還是怎樣,因此他執意要去把她抱回來,誰知道女兒就像一塊和爸爸互斥的磁鐵,越是靠近,她就跑越遠,還一度跑進去店面裡,因此爸爸受不了把她一手抱起來。

我很知道我女兒被如此勉強後,反應會更巨大,果不其然,她開始奮力扭動,大哭大鬧,爸爸受不了在她屁股輕拍了一下,我立刻說: 我們不打屁股了! 我來! 然後換我跟女兒玩磁鐵互斥遊戲…

她一度越離我越遠,但她離遠總是會不時回頭看我,其實是在看我有沒有跟上,但我實在失去耐心,突然想到包包有一個她剛剛一直想要買的愛心海綿(其實是洗碗用的),我生氣地跟她說,妳在這樣,我要把愛心海綿拿去丟掉,然後往地上丟掉,她哭著跑過來拿走愛心海綿,但就這樣她讓我牽起手,只是到了桌椅前,她還是不肯就坐,又再度跑離開,但這次她沒有跑很遠,我只是靜靜在離她大概1-2公尺的距離坐下來,大約不到5分鐘,她開始不哭了,有點手舞足蹈的扭動玩耍,我就跟她說,好了喔,我們要過去吃點東西了,這時她願意跟我回到座位吃東西。

某天爸爸在停車場牽她的手要進去賣場時,不小心手滑到她手上結痂的地方(因為結痂的地方已經在學校不小心被老師還是同學弄掉一次),她又生氣崩潰起來,跑離開爸爸,也不讓我接近。然而這次場景是在停車場,她根本不會意識到有車子在倒退,或者有車子正在行駛中,非常危險,過往都是非常生氣粗魯的把她抱走,不管她怎麼掙扎,但現在希望自己不要這樣動怒,但我們越是接近,她就越是亂竄,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時,爸爸靈機一動跟她說車上有OK蹦,幫她貼起來就不會有事了,是這樣才解除了警報。

現在自己看待女兒的賭氣比較能夠平和以對,並不是因為忍耐力變好,而是重新設定了預設”小孩本來就不容易克制自己的情緒”(例如”腦部前額葉的發展尚未成熟”的視角),就算如此預想依舊會有百密一疏的時候,但我會意識到自己的失態,立即跟她說對不起。

後來的日子不如她的意就生氣走開的情況並沒有比較少,但她似乎慢慢能夠理解在外頭,尤其是停車場不能如此做,現在我理解控制情緒本來就是一個學習曲線,小小孩現階段本來就不容易克制,我想,這個學習曲線更多的是對我本身的要求了…

堅持和固執

今天早上帶女兒去學校時,車子才剛停到校門口前的停車場,女兒卻說要折返回家,因為她忘了拿給老師的畫畫(她非常喜歡老師,很常在早餐的時候畫畫要送給老師),我說我下課來接妳時再幫妳帶來,這跟上次室內拖鞋不一樣,妳現在要進去上課。

然而女兒非常生氣激動,死命地將雙手擋在兒童座椅的扣環,不讓我解開,反應極為巨大,怎麼樣都不讓我把她抱起來,我不斷的好言相勸,儘管我知道她這個情緒狀態甚麼都聽不進去…我和先生兩人想辦法把她從車裡拉出來,她依舊拼命掙脫爸爸的懷抱,外頭零度,我們無法為她穿上外套,她的小肚肚也因不斷奮力扭動而露出來在外頭著涼,我只好將戴帽的外套”掛”在她頭上,至少讓她的背不著涼,一小段不到兩分鐘的腳程,我女兒像困獸般瘋狂大哭抗議,甚至一度想要咬我們,我知道如果是我一個人,我是完全無法把持住她的死命掙脫。

而我們依舊保持態度平靜,我們所做的只是用有力力道(爸爸的力道)去圈住她激動的行為,並堅持將她帶到學校。

在門口接應的校長看著情緒激動的女兒,溫和的問我們說怎們會這樣? 我們說她忘了帶要送給老師的畫,堅持要回家拿。校長說: 當她堅持一件事情,她一定要做到,在學校她真的是個完美的學生,Nathalie(她的老師)對她非常讚譽有加,然而也是這樣完美主義才會這麼堅持(固執)。我現在了解(面對她)真的有時候會有如此挑戰的情況,真的是不簡單… (女兒繼續在先生懷裡死命掙扎狂哭)

校長破例讓我們一起帶到她的教室(女兒的哭鬧掙扎沒有斷過),而女兒一看到在教室門口的Nathalie,幾乎就穩定下來,我們解釋了狀況,老師也接著溫柔可親的告訴女兒,妳已經給老師好多畫了呢! 沒關係,下次再拿給我就可以了,好不好? 女兒輕輕地點了點頭,接著老師把女兒抱過去,頓時一隻如困獸般的獅子,瞬間轉變成溫馴可愛的小貓咪,原本哭著整張臉都脹紅,尤其眼周,臉頰更是佈滿淚痕,但在老師的懷抱中,女兒也漸漸的露出放鬆的笑容。

Nathalie 接著對我們說,她真的是非常嚴謹的小孩,做甚麼事情都自我要求很高,很堅持。我們說對阿..這個堅持常常是固執,我們真的是常常傷腦筋..

回程的路上,我們說之後要出門前,要在早餐時就提醒她,如果要送老師畫畫要記得先拿出來放在玄關長椅上,我們也討論著女兒剛剛的反應,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她想咬人的舉動,這幾乎沒在家裡發生過,但我印象中也是有一次反應極大有如此,我覺得有可能是在學校看到,或者這是人在防衛下的本能?(畢竟她的身體尤其雙手是被制約,如果想反抗,剩下的武器就是嘴巴牙齒了..),現在的我並不會往這個咬人的動作非常不可取,一定要去教育(制止)她這個視角去看待,我只是試著理解讓她如此困獸猶鬥,如此劇烈的情緒動機是甚麼? 我有沒有在這個劇烈情緒下,給一個堅定有力的界線,而不是用我的怒吼(另一個高張的情緒)去喝止她。

然而自己要永遠保持沒有怒氣很難,但至少我希望我能做到給她空間時間去消化生氣(同時也給自己緩解怒氣的空間),我想傳達我尊重她各種情緒,也理解情緒需要時間消化她可以慢慢學習,而我會陪伴。前天早上我也因為她某個堅持而生氣(因為她又拿了白板筆畫畫,我前晚已經告訴她要用可水洗的彩色筆畫),對她用了比較兇的口氣制止(但沒有怒吼),並且拿走她手上的白板筆沒收起來,去書櫃拿了她的彩色筆盒給她,她氣到從餐桌下來,自己坐在她的小地毯上又氣又哭,我說妳去生氣,我要去廚房收東西,然後不到五分鐘,她拿著自己的畫要來送我,我溫柔地抱著她問她”妳生氣完了嗎?” 她說”恩,那妳呢?” 我說”我也是”,接著兩個人又抱又親互說愛妳。

老公認為女兒的堅持和自我要求,很多時候都是不求變通的固執,這只是把自己受限住,但我也跟他說,其實她也慢慢在學習有彈性(例如急著出門上學時,玩具或是畫筆可以先放著,媽媽會幫我收,她也從一開始堅持要自己收,到後來會跟我說:媽媽那妳幫我收一下) 只是現階段每個場景都是一個新的學習,她還沒有能力把彈性的原則導用在”類似”的場景,我們只能在每次的事件找機會開導,提議彈性的作法是如何。

其實女兒很小時,大約三歲幾個月而已,我就發覺她的意志力驚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有一個睡覺不離手的安撫巾(其實是我的睡衣),即使是半睡半醒她也會摸索安撫巾在哪,只要不安,她就會想要安撫巾,然而有幾次,我都會說是北鼻才會用安撫巾喔,妳是小北鼻嗎? 她說,我不是,我長大了,我不是小北鼻! 從那次之後,她都在克制自己不要去拿安撫巾,睡前明明想要抱著睡,但會克制住這個想要,只是特地走到掛在床邊的安撫巾邊湊上臉,依依不捨的聞好幾口,我每次看到這樣,就跟她說,妳想抱它睡覺就抱,媽媽不要再說妳是北鼻了好不好,但女兒已經下定決心不要抱它睡覺,即使到長了水痘那晚,奇癢無比,十分難受,睡得很不好,我把安撫巾湊到她的臉上,她還很生氣地把它推開說我不要臭臭! (臭臭是安撫巾的小名)。大概開導了一個多月(跟她說媽媽不該這樣開玩笑,妳長大了不是小北鼻,也有很多大人還是把他們的安撫巾留著呢,某天睡前,她又去聞了安撫巾,我說拿吧! 她就像放鬆一樣的笑了一笑,把安撫巾抱起來又揉又聞,至今安撫巾依然是她離不開的小寶貝。

另一個例子是一本總共96頁的動物著色本,某天開始,她自己決定每天早上早餐著色兩頁,一旦決定,她真的沒有間斷用了48天去完成。

我訝異的是這個”一旦下定決心,就會堅持”的毅力,可以持續一個多月之久,就像我們大人,如果跟自己說一個月不要碰甜的東西(天天嗜甜的人),也是需要意志力才能每日堅持,而她當時也不過三歲而已。

我是這樣去理解她今天的強烈反抗,聯想她的意志力的強度和情緒激動強度,雖然當下還是很傷腦筋,但多了這層理解,我也給自己的情緒一個改變視角的可能。

女兒強烈的秩序感

可能是天性加上潛移默化的關係,女兒的秩序感很強烈,東西歸位在哪都會如實放好,甚麼時候做甚麼事的先後順序也是。上了幼稚園後,她每天大約下午六點時會看一個小時的中文卡通時間(我覺得也是一個持續維持她對中文的聽力能力和學習動力),時間還沒到之前,她會自己去畫畫、玩耍或是看書,加上我們有教她怎麼看時間,如果時間快到了,她總會過來提醒我,用她可愛的手手擺出六點的樣子(就是伸出兩個食指,連成像六點的樣子)。

只要朋友來我家,我都會事先跟他們說到這個特點,他們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三四歲這個年紀不是東西隨興放,做甚麼事情都要提醒先後順序嗎? 但我女兒和他們玩玩具時,每次玩完也都會提醒大人,要一起把玩具收好,對於日常生活大小事的生活順序也大部分自動自發。

這樣聽起來的確是個很棒的優點,大人好像可以輕鬆很多,我自己的確也是比較有條不紊、注重環境整潔的人,因此很能夠同理她的堅持,但有時候她的堅持實在太固執了。

她會堅持照著第一次”執行”的方式,很小的事情也是,例如第一次喝到蘋果汁時,我是倒在某個玻璃杯裡給她,那麼每次都要照舊,不能用其他的杯子…

有次她在諾大的餐桌上自己坐著畫畫時,畫了一張可能不滿意的畫要丟掉,她要馬上丟掉,我跟她說放在旁邊就好了,等一下 畫完再丟就可以了,但她很堅持,還特地自己走去廚房丟掉。

最近我跟她說,上大號要開始在大馬桶用兒童專用馬桶坐墊了喔,她說那尿尿可以在小馬桶? 我心想,小馬桶的確對她來說比較方便,因此跟她說可以,妳上大號在大馬桶,尿尿在小馬桶。誰知道,她的秩序感可以強烈到,上大號時在大馬桶,忍著尿尿到小馬桶才尿…

今天要去上學時,因為出門有些趕(她突然要出門了才說要大號)所以變通的方法就是她穿著室內鞋先上了車,到了學校時幫她換上鞋子,哪知在半路時,才發覺我忘了拿她的鞋子!! 結果她馬上大哭,一直說要回家換鞋子,我說”是媽媽忘記的,對不起寶貝,我先帶妳去學校,再回家拿鞋子給妳”(其實學校也有放一雙便鞋,如果真的沒換也沒關係),但她怎樣都不要,在車上大崩潰,一定要穿上鞋子才肯去學校,連校長都來車子這裡勸她,依舊無效。

我只好帶她折返家裡拿鞋子,穿上鞋子那刻她才露出開心的笑容。

我在想,如果在她崩潰時對她兇,硬是把她抱出來塞給門口接應的老師,然後走人,女兒一定會大崩潰到不行,在班上哭到無法停止,也會造成老師們的困擾,而原本是她的優點,這麼激烈崩潰下,她會不會自我懷疑否定?

還好我選擇的是守護她的優點,老師校長們也尊重小孩的情緒,這個前後折返只不過是十來分的時間,我也沒有怒吼發脾氣,折返去學校的路上,我輕聲的在跟女兒說一次,下次如果真的在這樣,我們就先穿家裡的室內鞋,媽媽回去幫妳拿好不好,她似乎輕輕點了頭,我知道她聽進去了,雖然不曉得下次會如何,但我提議出她或許下次可以改進的機會。

我想我們大人也有情緒崩潰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時間調整反省,期許自己下一次契機時能夠表現得比較好,我慶幸我自己這麼作了,再一次沒有怒吼小孩,安全下庄,值得紀錄一下。

陪伴女兒的害怕

這學期女兒沒上課的禮拜三下午開始上校外的體操課,幼幼班體操課並非多專業的訓練,純粹是讓她去伸展肢體動作,她的個性活潑好動,加上每每走在外頭,總是喜歡像走平衡木一樣走在行道路和植栽區的交界線上,我心想上她會喜歡上體操。

每次上課都是開開心心的,然而聖誕節前的年終表演突然卻縮,當場哭著沒參與,隔了一周的年終同樂會,她也到了現場沒多久開始大哭,最終我們只好折返回家。同樂會那天還是兩個小時,我心裡還開心多賺到一個小時的清閒,誰知道她最後是哭著要回家,我記得當時我還在車上對她生氣,覺得她的害怕真的是空穴來風!

這幾天在電子書上看到<教養逆思維>這本書,就另外拿起kindle買了原文版<Good Inside>,我不太買親子教育的書,之前主要看的都是偏向腦神經科普,而這本書之所以打動我的地方就是:

“行為只是冰山一角,在這表徵下是一整個小孩的內心世界,渴望被理解”

昨天的體操課是聖誕假期後的第一次,在上課的前一晚還有前一個周末,她已經好幾次都說不想去上體操課了,邊說還大哭,還說”我討厭Anna,她每次都要我用單槓!每天每天都要我用”(情緒實在太激動太滿了,因此還說出每天每天這樣的句子) 我們都知道她害怕的是單槓項目,但我也跟她說,我會跟Anna老師說,這個練習妳就跳過在旁邊看就好,等到妳覺得準備好,妳再嘗試。

到了體操教室這天,一進去門口幫她換上體操軟鞋時,她就開始哭著說不要進去,儘管我也當著她的面跟Anna提了單槓練習觀摩的請求和原委,老師也非常耐心的安慰她,但依舊沒用,她一度哭著衝出教室,最後我和Anna提議這堂課我留在旁邊陪伴她。

女兒一直依偎在我旁邊,小小的臉龐豆大的眼淚不斷地流下來,她的好朋友過來要抱她安慰她,女兒也閃躲開,哭著說:不要Jade! 害怕的情緒整個席捲她,我一手撫摸著她的背,一手放在她的小肚肚,我可以感覺她的肚子地起伏躁動,感覺壓力整個大大影響著她的腸胃,她的小手非常冰冷,然而當天她並沒有衣服穿得比較少…

一開始老師每示範一個練習,女兒在半推半就下哭著去完成,一開始甚至害怕不安到又衝出教室,一直說想回家,但就這樣邊哭邊感到不安的過去練習,然後練習完再哭著跑向我討抱安撫,每次她做完動作,就馬上轉頭望向我,我都對她雙手伸出大拇指,大大稱讚她好棒,一次兩次三次,情緒都越來越平穩,到後來她終於露出放鬆的笑容。

到最後她完全地拋開了害怕,非常開心地完成所有練習,邊練習露出平常我常看到的調皮搗蛋的神情,不時地手舞足蹈地耍寶。結束時還笑著跟我說,她好喜歡體操! 但我跟她說下次我不能在旁邊看了喔! 但可能可以站在上面的觀眾席遠遠看,她說: 好! 就再一次就可以了!

上課結束後,老師也特地跟女兒說話: Voila是不是體操課很開心! 妳沒有害怕上課了,也沒有害怕我對不對” 然後給女兒一個大大的擁抱。

一路上回來她真的好開心好開心! 我把她抱滿懷,跟她說: 妳知道妳為什麼會這麼開心嗎? 因為妳克服妳的害怕,當妳發現妳的害怕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不再感到害怕時,就會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很棒,覺得又自由又開心。

整堂課陪伴著女兒調節她的害怕,我的心情都是平靜而有耐心的,看著她自己慢慢地調整情緒的過程,我感到非常驕傲欣慰,她小小的身體裡感受了巨大的害怕壓力,但她是這麼勇敢地去調適克服。真的是感謝在這兩天接觸到這本<Good Inside>的書,讓我在看著我女兒害怕而哭(但我們覺得莫名其妙時)能有不一樣的視角,知道這個是她需要幫助陪伴的訊號。

高橋孝雄小兒科醫師的”最好的育兒”

女兒出生後三四個月,無意在日文舊雜誌中看到了一篇關於高橋孝雄小兒科醫師的專訪。標題是”最高の子育て”,就像是冥冥中注定般,我的育兒生活實踐就如同高橋醫師所建議的,與其說成建議事項的清單,我覺得高橋醫師最想傳達的就是: 以人為本。

育兒中的每個人都是主角, 母親應該先對自我的生活狀態滿足,然後和育兒生活磨合,而關於小孩,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觀察尊重每個小孩的獨特性,適性發展。

今天看到Google回顧的提醒,去年的今天,剛好是下面拍下當天看這篇文章的早上,女兒醒來親餵完,又乖乖地自己在房間睡到中午。面向東南的廚房餐桌,早上有舒服的朝陽灑進,桌上擺了我最喜歡的Renoncule的植栽,喝著自己手沖的咖啡,配上自己烤的綜合堅果,舒適優閒的看著雜誌,這是我最喜歡的獨處時光。

我常會覺得自己的育兒生活寫照,其實是我和女兒合作無間,我有自己生活的目標,與此同時,也有需要照顧陪伴女兒成長的責任,對她的照護和我自己的生活品質是一個框架,她在這個框架裡頭自得其樂。

例如家裡的擺飾設置,規劃女兒的小天地也考量到安全,但其餘的擺設還是照著大人的品味;女兒很小就蠻能自得其樂,只是時間長短不一,但我也能在旁邊看看報章雜誌;我聽著自己喜歡的爵士樂,也常抱著女兒像跳雙人舞般律動;我常做自己想吃的東西,也用同樣的心思把女兒的副食品弄得好吃點,女兒很常看到我吃到好吃東西時滿足的臉,而她也是個胃口很好的寶寶。

我想說的是,我常常讓女兒看到我對於生活的滿足快樂,每當女兒看到我很開心,她也感染了開心,我希望讓女兒感受到”生活是值得享受的”,一直到今天,我女兒是個快樂寶寶,很享受吃東西、也對周遭好奇探索,也有滿滿的安全感。

高橋醫師提到了現在育兒資訊鋪天蓋地,讓為人母常有資訊焦慮;除了怎麼育兒的焦慮、別人如何育兒的實境秀也透過社群網路,一覽無遺的呈現,”是不是該如此做? 我這樣帶小孩夠好嗎?” 等等的有意識、無意識的比較心態,都讓焦慮感更加深。

就像我生產前看了關於兒童心理學的經典著作和學派,我發現所謂的”育兒資訊鋪天蓋地” ,也常常是經典著作的片段引述,又或者蠻多個人經歷的分享,如果真的好奇好學,選擇幾本真正的”書”來看的確能夠受益,但網路上的爬文,不見得多多益善。

在法國,我還是要推薦Maison des Maternelles這個帶狀節目,每集都會邀請專職的醫師、助產士、護士、相關經驗的媽媽們一同分享,所有的特集都能透過youtube觀看,不會有錯過節目的問題。

回到高橋醫師的建言,他的確提到了三點,他覺得小孩一定要擁有的能力: (日文) 自我肯定感、意思決定力、共感力。

第一點和第三點就算直接用中文去想,也大概能知道是甚麼能力,比較需要理解的是意思決定力這點,高橋醫師其實是想說: 培養小孩自我思考、做決定、清楚表達自己感受和意見,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反省檢討。這一點其實不難想到育兒焦慮和求好心切下,很容易為小孩做各種決定,當小孩沒有”自己判斷抉擇”的主導權,長大後接受挫折的能力也不好,因為他的大小決定又不是他自己權衡的,他很容易怪罪於他人。

我還記得某天從超市買菜回家的路上,前頭走了一位法國媽媽手牽著大約三四歲大的小孩,媽媽這樣跟小孩說話: 你因為不喜歡那個小男生,所以不想參加xx的生日派對,這樣嗎? 那我們明天去跟他的媽媽說,你不想參加的原因,她會理解的。我在後頭聽到覺得非常驚訝,覺得這位媽媽對於小小孩的情緒和心思如此重視和尊重。她耐心的聽完小孩的感受,並且慎重其事,她的做法完全能夠讓小孩體認到: 好好的表達自我感受,透過溝通,得到他人的理解。如此一來,小孩也能慢慢地從中學習,”別人”也會有自己的感受,我們也要去傾聽理解。

呼應高橋醫師說的意思決定力,我想與其說培養,倒不如是我們身為大人,打從內心的重視小孩的情緒和感受。從小孩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要正視他的感受,等到小孩能用言語溝通,我們就要認真地傾聽他們想表達的意見,不要自以為是地去輕忽小孩的意見,或者草率地把小孩的情緒都歸類成不懂事。

另外,我想說的是,高橋醫師所建議小孩擁有的三項能力,其實身為父母也該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也具備這樣的能力,只有當我們在生活實踐中展現這三種能力,小孩才能耳濡目染的學習到。

P.S.台灣有出中譯本< 兒科權威傳授的最高教養法:放下焦慮,耐心陪伴,相信孩子的能力,就是最好的教養>

蒙特梭利的極簡哲學

我總有個感覺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似乎是個時尚(高貴)配件一樣,念得起這樣體制的幼兒園,口袋也必須夠深才行。

但進一步看了蒙特梭利的書(仔細閱讀的是這本: Montessori de 0 à 3 ans ),我覺得蒙特梭利在幼兒玩具上是一個很好的極簡示範。蒙特梭利倡導讓幼兒主導自己想玩的東西,因此用幼兒的視角去規劃房間: 鋪在地上的床,不要有床圍,東西擺設的高度依照幼孩的視角,玩具擺放數個,一兩周可以替換。(因此我覺得蒙特梭利對於玩具的哲學,根本就是極簡節制)

蒙特梭利所建議的小孩房,通常會像下圖這樣的簡約自然,我非常鍾情於這種風格。

Comment aménager une chambre d'enfant Montessori | Madame Décore
http://coziem.com

蒙特梭利是相當強調寶寶的自主性和透過手(做)來發展智能,因此重點是知道“為何而玩”依照發展需求而尋覓適合玩具,這點就是我覺得身為家長,可以進一步去學習理解,如此一來,能夠免去買了一堆玩具,理解如何幫助幼兒發展所需的玩法,我們可以在生活用品中輕易的找到適合的”玩具”。

就拿18個月前的寶寶來說好了,他的發展大致上分為:

  1. 感官上的刺激
  2. 手眼協調
  3. 手腳身體的協調和平衡

市售各種搖搖鈴用意是讓寶寶慢慢學會因果邏輯,原來他搖動這個鈴,就會發出聲音。其實蒙特梭利是批評這種看不到為何搖動會產生聲音的東西(更不用說一個按鍵讓他發出聲音這系列),因為寶寶不知道為何會發出聲音,因此如果是透明的,抑或像小叮噹的鈴噹,我們知道中間有顆小圓球碰撞周遭而發出聲音。

抓著這個原則,我常在生活用品上複製,洗乾淨的透明塑膠罐子裡頭,放著她可以吃的米餅也是個方法,此外還能讓寶寶自己從罐子裡拿出米餅,順便訓練手眼協調。任何包裝盒只要小的裝進大的搖晃就可以發出聲音。

順練手眼協調也包括把東西放進盒子、袋子、箱子,洗衣袋裏頭裝寶寶的小玩偶或是他穿的衣襪也可以玩得很開心,我女兒很愛在我晾衣服時,很”幫倒忙”地把洗衣籃的待晾衣服都一件件翻到地上,我都樂觀其成,因為這是她”發明”的玩具呢。

開始副食品後,各種蔬果也是很好的感官刺激。奇異果毛毛的外表、鳳梨刺刺的外表、橘子表面是橘色光滑的,但剝開後卻是白色長滿毛細孔,天然的蔬菜水果只要洗乾淨,我覺得甚至比塑膠玩具來得更安全。某一天我在煮飯時,女兒一直爬到腳邊討抱抱,我隨手拿了根洗乾淨的香菜,她像得到寶物一樣,仔細觀察香菜莖葉,還不時放到嘴巴品嘗一下(看來她是不討厭香菜的)。

另外烹飪用或是食品級的矽膠產品也非常適合! 我常拿一些烤蛋糕模、矽膠瓜刀之類的讓寶寶玩,因為它們色彩繽紛、柔軟(可摔可敲打)、食品級(可放進嘴巴)、加上各種形狀(瑪德蓮模、分蛋黃器、戚風蛋糕模各式各樣),對寶寶來說根本超級好玩!

有人可能會說,一定要這麼窮酸嗎? 其實在寶寶的眼中,根本沒有甚麼是昂貴或是廉價,他只是好奇而已,而且他很聰明的知道哪些是”真的”生活用品,他們特別喜歡玩這些東西,寶寶透過玩樂學習如何獨立、善用生活用品。我們又何必讓他們遠離生活用品呢? 此外,利用生活用品(回收品)的好處是,我們可以不斷地推陳出新,寶寶玩了幾次就可以拿去回收或者歸回原本用途。

關於手腳身體的協調,與其害怕寶寶會從沙發上跌落,不如設置一個寶寶可以從沙發上下的安全環境,一開始引導寶寶怎麼下來,之後就可以放心地讓他自己爬上爬下。為此,我在沙發前擺了皮拉提斯墊,厚度比一般的瑜珈墊還更厚實,幾乎是可以用來做體操,翻滾下腰等動作都不會受傷。如何爬上沙發這個,我有兩個設置,一個是用抱枕墊高,另一個則是放了皮拉提斯用滾筒,從滾筒上去需要身體的核心肌群,並且適度的利用平衡,因為踩在上頭,如果沒有快點利用雙手撐在沙發,滾筒會滾走。

難道都所有玩具都不值得買嗎? 倒也不是這麼偏激,只是我個人會在買玩具時,在買玩具時,會仔細考慮,這樣玩具的功用是否可被其他生活用品取代? 這個玩具適合月齡能不能較長一點?

玩具市場的存在有很大部分是在滿足家長,而不是真正在滿足寶寶的需求。我覺得極簡的態度用在寶寶用品上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維持家裡適度的整齊,當你只有10個玩具時,再怎麼亂也都有限,100個玩具把家裡都炸開(而且寶寶可能還不太愛玩),怎麼樣都收不完的。

安撫新生兒的神奇抱法

今天收到好友從荷蘭寄來的愛心包裹,裏頭有一本高木直子的新書【當媽媽的每一天】,書中提到了她的寶寶除了睡覺、喝奶外,其他時間都在哭。

還沒懷孕前,看到這段敘述,沒甚麼感覺,純粹覺得是一句陳述句,然而現在的心境,加上個性使然(希望能準備得周全一點、做些沙盤推演..),非常希望得到更多關於寶寶為什麼哭、要如何去解讀應對的建議

這段短短的影片是由一位小兒科醫生所分享的,影片中他提供的三種安撫姿勢,都只是個參考,如果寶寶是因為病理原因(例如上次影片中介紹的: 胃食道逆流、小兒腹瀉的腸胃問題),這個物理姿勢就無法解決。

影片的第一個嬰兒順利地安撫了,但第二個嬰兒室了三種姿勢,還是哭個不停。

孕前能夠多知道點,倒不是為了讓自己到時候真的”所向無敵”,只是能多給自己一個check list,至少知道可以嘗試甚麼方法、往哪些地方改善。

影片中的解說是法文的,我試著剪貼三個姿勢和要訣解說,這樣即使看法文影片,也沒甚麼太大問題。

Continue reading “安撫新生兒的神奇抱法”

人之初的認識和學習

孕育一個生命到陪伴著他的成長,這是一段很特別的過程。在和外甥女互動中,每次都會讓我對於兒童發展感到不解和好奇。這個階段的他們,他們在想些甚麼?該如何引導陪伴?

兒童心理學

粗淺的看了一下【兒童心理學】的發展中,有兩個著名的學派: 一個是瑞士的Jean Piaget心理學家,他認為兒童的發展有個先定的生物進程,而另一個則是俄國的Lev Vygotsky,他則是強調環境的影響才是先決條件(大人和同儕的介入影響)。

我並沒有進一步的興趣想把兒童發展當成一門學科研讀,只是學科的提綱能幫助我在一堆育兒資訊中,有了些理解的脈絡,我相信兩個著名學派的觀察和理論都有其道理,兒童的發展(或廣而言之,人性的發展)理論並非為了對症下藥,而是盡可能的提供更多觀點和解讀。

Jean Piaget教授開展(也可說是奠基)了兒童心理學的初衷,更是讓我覺得可以用來提醒所有父母。Piaget教授在透過觀察兒童、不帶成見的情況下,自我提問了”小孩子內在世界想法跟大人真的不太一樣,到底有哪些不同?” 進而採用了學術較為嚴謹的求知方法、透過採樣和長期實驗而得到合乎邏輯的結論。

我想該被每個父母都可以抱持著像Piaget教授的學習心態,不帶成見地去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小孩們並不完全是一個發育不完全的心智,我們大人不該是高高在上的方式去”管教”小孩。

Continue reading “人之初的認識和學習”

關於新生兒的睡眠

我想,對於帶新生兒最大的”害怕”,應該就是屬於寶寶晚上不睡覺這點,其他的把屎把尿和數不盡的清理餵食,如果能在媽媽有足夠的睡眠(至少5-6小時),都還能夠撐住。如果寶寶晚上不睡,那真的是最大的噩夢!

影片中的兩位媽媽,寶寶晚上都不太睡,其中一個是過了九個月才睡過夜,另一個14個月大,還是無法睡過夜,前半段(晚上八點到凌晨一點睡,之後就是每小時醒來一次)。

究竟寶寶的睡眠模式是如何? 到多大才能真的睡過夜呢?

Continue reading “關於新生兒的睡眠”

迎接寶寶來臨的購物清單

剛開始著手育兒用品時,被排山倒海的資訊和品牌給沖得不知該從何買起,但我還是採行慢慢來,可以拿小本子紀錄,方便隨時想到甚麼就隨時筆記,我同時也使用了Onenote,方便剪貼在購物網站上找到的東西,並列出一個購買清單。

有【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的好節目幫忙,我現在對於迎接寶寶來臨的準備,感覺有被專家和有經驗的人(助產士、醫生、過來人媽媽們)確認過,內心也能持續著平靜(隨遇而安)的心情。

沙盤推演可以幫助我們設想需要的東西設想需要的東西,寶寶出生後,他需要吃、睡、換洗、出門需要推車/嬰兒座椅。 大方向大致就是這四個,最不需要的就是玩具、填充娃娃,至少前三個月都不怎麼鼓勵,寶寶最大的陪玩玩具就是父母親,而填充娃娃之類的東西,也盡量不要放在嬰兒床內。

前三個月的寶寶,能夠多和媽媽肌膚接觸、多抱他,讓他呈現在肚子中的胎位姿勢,能夠讓他更有安全感,不同於刻板印象,前三個月如果有透過肌膚接觸和擁抱而來的滿滿安全感,以後小孩的發展會更加獨立。

因此,我在列購買清單時,也把寶寶背巾放在優先順序中。

Continue reading “迎接寶寶來臨的購物清單”

法國育兒好節目【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

懷孕至今五個月了,從前期的種種不適,儘管真正的作噁期大概才兩周,但不斷脹氣、打飽嗝、嗜睡、嘴巴充滿金屬味/藥味、頻尿…種種不舒服症狀,也持續了整個懷孕初期。

真正到進入第14周後(如同醫生所說),才整個豁然開朗,加上肚子並不明顯,我常常會”忘了”自己懷孕了,胃口很好、精神也不錯。

關於育兒的知識,都是密集的在這一兩周補充,原本心想漫漫長路,很多時間慢慢補足,但因為熱浪來襲那一周,實在是無法坐在客廳好好看書,唯一能做的就是躲在冷氣房的房間(購入了移動式冷氣),收看Youtube上的【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

讓我想起了這個節目的原因是在第一次高層次超音波產檢時,在候診室的書櫃上發現了這本書【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這提醒了我有這個節目的存在。

Continue reading “法國育兒好節目【La Maison des Materne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