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存時間的生活】建築和都市計畫

影片一開始的都市計畫的鳥瞰圖,雖然不至於怵目驚心,但這樣一面的日本,我倒是別開生面第一次看到。

法國的集體住宅

在法國,社會住宅(HLM)的比例也很高,平均七個居民就有一個居民住在社會住宅中,但像日本如此密集且大規模的集體住宅,其實不多。

然而在西方國家,法國是唯一的國家採用大規模集體住宅來解決供需問題,在法國這類型的大規模集體住宅稱作Grand ensemble 。在法國約有350個,大部分集中在巴黎。

其中著名的Cité du Haut du Lièvre à Nancy有3000戶 (我們有開車經過,路過時真的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這怎麼會出現在法國?!) 在法國算是極為少數了(也絕響了),對比以下會提到的日本新城定義: 至少1000戶,而集合住宅有2009座新城!

相關圖片

1973年法國正式禁止了大規模的集體住宅,明定集體住宅不可超過500戶。1977 的 La loi Barre 制定後,法國住宅區的面貌又再度回到pavillonnaire 和獨棟獨戶為主。

Havitat pavillonnaire 的樣貌大概如下:

「Habitat pavillonnaire」的圖片搜尋結果

日本的都市計畫歷史

資料節錄: 

日本的新城建設,雖然受英國田園城市和新城建設思想的影響(日文稱“ニュータウン”,是英文New Town的音譯),但是更側重宅地開發。

日本國土交通省把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宅地開發工程稱為新城建設:

  1. 1955年以後開始建設
  2. 規劃戶數大於1 000戶或規劃人口大於3000人,並且開發面積大於16 km²
  3. 建設時位於人口集中地區(Densely Inhabited District,以下簡稱DID)以外。

1955—2013年的近60年中,日本共建設了2009座新城,總面積1897km²,規劃人口大於5萬的有14個。大部分新城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其他新城主要分布在北海道的劄幌市、九州北部的福岡市和北九州市、東北的仙台市等大城市附近。

“新住宅市街地開發事業”,簡稱“新住”,是1963年開創的一種制度,主要用於新開辟的市街地的開發。由開發單位收買規劃範圍內的所有土地,目的是“建設健全的住宅區,為亟需住宅的國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其內容不但包括住宅,還包括各種公共設施。到2010年為止,日本共開發了51個新住地區,著名的有東京都的多摩新城、大阪府的千裏新城、千葉縣的千葉新城等。

經過10年的戰後覆興和重建,日本於1955年開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這一時期以高速的城市化為特征,特別是大量人口向三大都市圈的遷移,各大都市圈住宅短缺問題凸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1955年,國家設立了“日本住宅公團”。1961年,建設省制定了《住宅建設五年計劃》,計劃五年內新建400萬套住宅。同時,配合大規模的住宅建設,政府修訂了一系列有關法律,包括1963年的《新住宅市街地開發法》。著名的千裏新城、泉北新城、高藏寺新城就在這個時期開始建設。
此時期新城建設的主要目的在於滿足住房需要、阻止城市無序蔓延、建設設施齊全的居住用地。因此在功能上設計為大都市就業人口的居住地,即所謂的“臥城”。特點是以公寓式住宅群體(稱“團地” 日語: 団地だんち  )為中心的“住區”作為規劃的基本單元,安排小學、幼兒園、診所、活動中心等,多個“住區”組成“地區”。

資料出處 : 本文原載《國際城市規劃》2017年第2期,原標題為《日本新城建設的興衰以及對中國的啟示》

日本住宅工團時代 (1955—1965年)

此為新城發展起步時期,奠定日本現代集合式住宅的雛型。

文章節錄: 

在津端修一的建築師生涯當中,最活躍的時期應該是1955年進入「日本住宅工團」工作,日本住宅工團是一個獨立的法人機構,主要的工作是在興建戰後的公營住宅與都市更新規劃,津端修一在這段時期,參與了「青戶」、「原宿團地」、「阿佐ヶ谷住宅」、「多摩平團地」、「高根台團地」、「赤羽台團地」…等集合住宅案,在設計規劃這些住宅時,津端先生主要思考的是住宅、居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共生,但實際建造時,卻往往因為一些營造上的問題讓他不得不更改原本的設計,遭受了許多挫折,例如在35歲時,他負責承辦設計「高藏寺新城」這個都市住宅案,原本的設計是沿著山腳弧線建造房屋,「就像路易斯·康的名言『城市就是山』,我要把房子蓋在山邊。

何況我也認為把這塊土地的記憶傳遞給新住民,也是建築師的使命。」結果在土木承包商一句:「這樣子沒辦法做。」之後使用機具把整座山鏟平開鑿出住宅平地,與他原本依山而居的設計大相逕庭,這樣的衝擊也讓他更加省思所謂的住宅真正的意涵何在。

高蔵寺新城

我第一個好奇的是日本的都市計畫總觀和沿革。接著就是,高蔵寺新城和津瑞爺爺的關係: 我知道他是此都市計畫的負責建築師,但最後新城的落實,從紀錄片中,我感覺是”沒有採用”他的藍圖。

因此,我用了日文關鍵字” 高蔵寺ニュータウン” ,廣面的找出相關資料來看。

找到了這篇關於高藏寺新城草創時期的文章,作者反對影片中”新城都市計畫並沒有照著津端爺爺的計畫”的說法,透過進一步的閱讀和訪問,而寫出此文章加以說明。

其實,儘管計畫在第二次的master plan 有大幅度的修改,但整個過程,其實並沒有背離津端爺爺的理想。

高蔵寺ニュータウン草創期の話

映画では津端氏が「マスタープランが実現できなかったこと」について、批判と諦念の思いを表している。

これも津端氏から川上氏を通じて委託をしたもので、実際には津端氏の指示のもとに作業が進められた。

私は、高山研が作業に参画した時点から、津端氏の構想と齟齬が生まれた可能性もあると思っていたが、全く予想は外れた。1961年6月のガイドプランで描かれた空間構成が、高山研に委託した後の61年11月の第1次マスタープラン、土木技術者が参加した62年12月の第2次マスタープランと大きく変化しており、

この過程で、次第に津端氏の理想から離れたものとなりつつあったのかと思ったのだが、けっしてそんなことはない。

ドキュメンタリー「高蔵寺ニュータウン物語」

我也想看由津端爺爺奶奶的觀點所描述的高藏寺新城。

「蔵寺ニュータウン夫婦物語 はなこさんへ、「二人からの手紙」」的圖片搜尋結果

捷克建築師安東尼雷蒙

文章節錄:

捷克建築師,他一生的時間大多在美國與日本工作。早期先後於美國建築師凱斯吉爾伯(Cass Gilbert)與萊特(Frank Lloyd Wrigh)的事務所工作。這段時間他對混凝土的結構與材質的應用有透徹的體認。此後在他六十年的設計生涯中,他更在混凝土的運用上不斷的精益求精。

一生中先後於日本東京和美國賓州成立他的建築事務所。他將美國創新的建築與日本傳統的建築,在技術上作了深入的探究。並將研究出的原則,廣泛的運用於他在日本、美國及印度設計的作品中。因他對日本現代建築的貢獻,被尊稱為日本現代建築之父。

Antonin Raymond & Noémi Raymond 夫妻合照

Antonio 的妻子Noemi 是一位出生於法國的美國人,12歲前生活在南法,12歲之後搬回美國,她也是一位優秀的建築師。

Noémi and Antonin Raymond in their Tokyo office, late 1960s.

麻布笄町的家

端津爺爺所建造的自宅靈感來源,來自於安東尼在麻布笄町的家 (東京 港区西麻布),關於建築的內外部介紹,連結文章有許多照片和日文解說。

旧井上邸外観写真

退休之後,津端修一與妻子英子回到愛知縣,開始兩人的簡居生活,津端先生也趁這個機會打造了自己理想中的住宅,他自述:「這間房子是以建築大師安東尼·雷蒙位於麻布笄町的住宅兼工作室為雛型設計的。雷蒙先生是我這一生最尊敬的人,我想要沿襲他的精神。在戰後物資貧乏的時期,雷蒙先生就想到使用鷹架圓木和三夾板等最便宜的材料蓋房子,而建造出工作室」。  *文章節錄

Shar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